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长 江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有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通常指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师资力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目前没有评选,只靠公认,参考依据有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等;有些大学认定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学,自我欣赏而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年二月终于实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多人不会注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牌匾上的“南”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牌匾中,“南”字少了一横,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土被日寇侵占,国家破碎,山河残缺。“南”字少一横,象征着国土的不完整,表达了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反映了当时师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这个牌匾是当时的教育部某美术专家所题,魏碑字体,雄浑豪放,古朴端庄,可惜专家的姓名已无从考证。</span></h1> <h1>西南联大旧址,坐落于昆明翠湖湖畔,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h1><h1>云南师范大学,基因优秀,其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其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h1><h1>遗憾的是,云南师范大学尽管有优秀的基因,但目前还是一所“双非”学校,即非“985”、非“211”。</h1><h1>汉语中的“非”字,本意是否定的意思,如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等。但在当今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读,如“农转非”、“打非扫黄”,“双非”,否定还是肯定,只有讲政治的人才会弄明白。</h1><br><div><br></div>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幢建筑,最初是为纪念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而建,1982年正式成立“一二·一”运动陈列室,现在是西南联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可以领略西南联大的整个历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被炮火摧毁,几成废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难当头,为保住中华文化教育命脉,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三校南迁,合组长沙国立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日开课。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师生被迫西迁。1938年4月,临大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校师生的南迁,经历了千辛万苦,这是当时途径的贵州省玉屏县政府欢迎师生的公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清华和南开的南迁,并非当时特有现象。随着日寇侵略的脚步逐渐延至华北、华东,一所又一所大学南迁,至1941年初,战前114所大专院校中,有77所南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由于蒋梦麟和张伯苓长期在重庆任职,实际校务主要由梅贻琦主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期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领导和管理理念对西南联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梅贻琦对大学本质的理解,他认为大学的价值不在于建筑的宏伟,而在于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下国内的大学,不管“非”与“不非”,不乏大楼,缺乏大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梅贻琦没有留在大陆,他1948年去了美国,后来在台湾继续主持清华大学,躲过一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最初是借用或租用房产作为校舍,因不够用,又建设新校舍,新校舍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由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负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经费极度短缺,所以新校舍建设非常简陋,教室和宿舍多为平房,屋顶最初计划用铁皮,后因经费问题部分改用茅草。这些简陋的校舍与租借的房舍一起,构成了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办学场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室内部也非常简单。这种扶手椅,我们在入大学后也曾经用过,真材实料,非常结实;现在都换成了现代材料的课桌椅,其实既不环保,又不耐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还有更为简陋的教室和实验室,但这都不妨碍大师教学和学生成才。</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的成就,除了有大师,还有优秀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华和北大现在是国内大学的天花板,在当时的社会中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那时就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录取的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而且在社会上也备受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看南开大学现在很低调,但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价为“私立学校之中成绩卓著者”,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被称为“北清复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流的师资加一流的学生,出人才出成果就不足为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位威海老乡郭永怀,本科在南开大学,又辗转北大,到了西南联大,已经是研究生身份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有着优良的校风。</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其核心校风。它体现了师生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顺应国家和全民族抗战之需要,始终抱定抗战必胜之信念,以一颗坚贞坚韧的家国之心,躬耕于教育阵地、战斗于文化岗位、树人于天地之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继承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授们享有极大的教学自由,上课讲什么、怎么讲,全都由老师自己决定,他们注重创新。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针对某个见解大辩论,互相论证,老师和老师之间也会出现各开同一门课,拿出看家本领分享真知灼见,吸引学生去听课,甚至教授之间也互相旁听,这在当今社会是极罕见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继承了清华的“严谨、认真”之风。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考试上非常严格,学生考试不及格者不得补考,只能在下一年内重修本课程,选修课不及格,只能另选别的课程,一年级学生除了应修满学分的基础上如有一门达不到70分以上者,也不得升级。这种严格的训练,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span></h1> <h1>西南联大继承了南开的“开拓、活泼”之风。教授们注重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领域。学生们也在这种氛围中培养了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和领域。</h1><h1>重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规定文科的学生必须修几门自然科学,理工科的学生必须修几门文科课程。这是理学院的科目表,理科生要修国文、外文、中国通史。</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在蒙自曾设有分校,我此行还专程到蒙自一看究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在昆明校舍不足,迫不得已决定将文学院、法商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迁往蒙自办学,又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蒙自离昆大约280公里,并不近便,好在只在蒙自呆了四个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分校就在蒙自南湖湖畔,借用海关旧址以及法国领事馆等地,风景宜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分校师生共300多人,包括陈寅恪、刘文典、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钱穆等知名教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闻一多在蒙自分校的宿舍,在海关的二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闻一多是大学问家。极其用功。在蒙自,他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每天除了讲课和吃饭之外,几乎从不轻易下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闻一多先生的同事郑天挺教授看到他如此刻苦,便劝他:“何妨一下楼呢?”闻一多先生不为所动,反而将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将自己书斋命名为“何妨一下楼”,并自号“何妨一下楼主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主要教授楚辞、唐诗和古代神话等课程。他的课堂风趣幽默,别具一格。每次上课,他都会从口袋里掏出烟盒,笑着问学生:“谁想吸烟?”然后点燃一支烟,开始讲课。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闻一多还是艺术家,能书善画,在昆明期间,因为生活困难,他还治印赚钱补贴家用,但拒绝为权贵治印,情操高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的标志徽,就出自闻一多之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大仅存在了八年,但是成就空前绝后。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年中国会再出现一个类似的大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span></h1> (2025年2月25日至26日在昆明,写于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