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浔景致之最,非“四象之首”、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家庙和花园莫属了。初闻“刘镛”时,我脑海里一激灵,自然而然地就与那位睿智风趣又嫉恶如仇,躯偻品直又通达权变的宰相刘罗锅连在了一起,还是我那位学文科的刘哥们儿有文化,他说此“镛”非彼“墉”,一个金字旁,一位土字旁。还真是,不服他都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这处景点对外统称为“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藏书楼隔河相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将它作为游览路线的第一站。因为前一天晚上已经基本上探明了方位,出了民宿,丝毫没有迟疑,一路向北,过了桥再折向西,直奔小莲庄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刻街道上的游人已经不少了,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各个年龄段一应俱全。他们的脸上无一例外地都洋溢着自在祥和的神情,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尽情享受着这江南古镇美好的春日时光。以前很奇怪那些老外,竟然将旅游作为生活的必要元素,后来多少明白了,真是这样的。曾看到有人这么评述过:过得如意时,旅行是调味品,换个环境享受生活,感受自然或人工之美;过得不如意时,旅行是指南针,带你找到希望的方向,生活的其他方式。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旅游不仅是身体的迁徙,还是一种心灵上的放飞,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一种生活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道两旁垂柳依依,姹紫嫣红,与晚上的夜景灯光相比,古镇少了一些朦胧和梦幻,却多出几分温婉与妩媚。鹧鸪溪里来来往往的小船,大多以传统的蓝印花布帘装饰,船娘、大哥们娴熟轻快地摇着撸,在并不宽敞的河道上灵活的穿梭,船头划开平静的水面,船尾的桨橹泛起串串的涟漪,让水面变得浮光掠影、波光粼粼,这就是江南水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牵动着人们的乡愁,唤醒了人们儿时的记忆。我正想着这条河道上的船怎么就这么多,原来小莲庄就是一个游船的起点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跟随着游览的人流,我们来到小莲庄,入口处的门很不起眼,一点也看不出是江南巨富的府邸。但其“小莲庄”三字据说是清末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对于此人,我就知道他是我们福建闽侯人,如今我们仍处处可见到的的“交通银行”四个字就是拜他所题,逼格有点高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内是要验门票的,出门前民宿的女老板给了我们几张代用券,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达到免票的年龄,不过给都给了,就用上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门后左转,是一条长长的溪畔走廊,走廊的端头还有直接通向水边的台阶,可能当年刘大东家出行就是从这里登船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镛是刘氏家业的开基人,生于1826年,生于贫苦人家,年轻的时候当过铜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为人家修补铜勺铜锅。也做过丝绸布庄的学徒,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却只能挣十文小钱。但也就是这段艰苦的岁月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以超人的胆略与敏锐的目光,准确地切中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脉搏,及时地把握了市场商机,通过不懈的努力,让自己一跃成为南浔首富。清末状元张謇曾感慨地说:清咸、同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在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浔的老人回忆说,当年刘氏家庙里,曾经陈放着一副铜匠挑子,意在叮嘱后人发家不忘乡亲,富贵不忘根本。慷慨乐施的优良家风从刘镛开始就代代相传,捐献国家、资助乡里,光绪皇帝曾为此钦赐 “乐善好施”牌匾表彰其善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往前走就看到荷花池了,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主建筑群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不过此时池中仅见寥寥数枝枯茎,并无半片荷叶,虽然略显凋零肃杀,但我相信水池底部琴心入梦一冬的莲藕已经蓄势待发,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定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一幅荷塘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正厅明间悬挂着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细看落款时间为宣统元年,有点意思,算起来宣统皇帝三岁登基,那时也就是三、四岁的光景,可能连笔都还握不稳,一定是由宫中某位大臣代笔,以皇帝的名义赐予,但在常人的眼中仍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是由正厅两侧的边门进入的,所以游览的顺序是由后向前倒着看。当我正专心致志地欣赏过厅门楣上悬挂的李鸿章所题的“义推仁卹”的牌匾时,耳边却传来一个导游的声音:“你们看,他们刘家的门坎有多高,这里是出不去的。”循声望去,我不禁乐了,家庙的门坎的确相当高,齐我的胯部,但也不至于出不去呀。在我的帮助之下,两位美女夫人也都从这里跨了出来,回头仰望时,这才看到“刘氏家庙”的牌匾,敢情说,这才是刘氏家庙正门,我们一开始就是从他们家高高的门坎里面出来的,而不是进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为何,这位大富豪的家庙采用了这样一种布局,因为我感觉到大门前的空间有点局促,门前十米左右开外就是一道与其说照壁还不如说就是高高的院墙,而非印象中的高屋建瓴,视野辽阔,面对的远山,要么像笔架、要么似元宝、要么如官帽,让人有仰止弥高之感,站在这里可是什么也看不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门的两侧立着两座约有三层楼高的石牌坊可大有来头。光绪三年,河南、江西等地发生水灾,刘镛慷慨解囊,出资30万两白银赈灾,因此得到了皇帝赐建的“乐善好施”牌坊。另一座上面镌刻着“钦旌节孝”,是为了表彰刘镛长子刘安澜之妻邱氏恪守妇道守节不改嫁而立。刘安澜29岁亡故,无嗣,刘镛让次子刘锦藻的长子刘承干过继给邱氏,邱氏视同己出,精心将他培养成刘氏最有作为的第三代传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座均为皇帝御赐,彰显了刘氏家族的显赫家世与淳厚家风。然而,这一切都隐藏于高墙深院之中,是否与传说的有人弹劾他们房屋的规制僭越有关也未可知。</span></p>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