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特立独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3640628</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字数:136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风轻拂,柳枝摇曳。二月兰早早的就绽开了,用它那兰格盈盈的笑脸迎接着春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劳作了一天的我,吃罢晚饭,在小庭院中散了几圈步,又把小火炕烧得热热呼呼的,便上炕铺上被褥准备休息了。躺在炕上看手机,浏览新闻、看娱乐节目,是每天临睡前雷打不动的习惯。</p><p class="ql-block">正看到兴头儿上,远在省城居住的儿子发来了视频通话的信息,于是我们便唠了起来。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和他妈“千万要注意身体,别过于劳累。刚刚开春,天气还凉,把火炕多烧点柴。”小孙子也凑近镜头,撒娇的说“爷爷奶奶千万要注意身体呀,等有空我让妈妈开车,我们去看你和奶奶!”</p><p class="ql-block">毕竟我和老伴儿都70岁过头儿了,儿子不放心,所以,每天晚上这个时段都会进行手机视频通话,通了话他也就心安了。</p><p class="ql-block">放下手机,我真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一枚小小的手机,竟然把乡愁变得天涯咫尺,远在他乡的亲人却可以天天见面。多么奇妙的物件!多么幸福的时代!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不免想起我年轻时费尽周折,百里奔赴乡愁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辽宁农村。上个世纪70年代,我参军离开了家乡,在部队入党,提干,后来又在省城沈阳安家、结婚、生子。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人人都有手机,与家乡、与父母牵连乡愁、乡情、亲情的方式就是车票、邮票和电报。</p><p class="ql-block">我老岳父是一位抗联干部,他特别开明。每年过春节时,他总是催促我和我爱人回农村老家与父母团聚。说实话,那时春节回老家即是我热切期盼又是我万分犯怵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事先要提前10多天就得把哪天回家的具体日子定下来,写信告诉家里。因为我们村离公路有10多里路远,届时哥哥要赶着马车走一个多小时到公路上去接我们。</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春节,天刚蒙蒙亮,我和爱人就把熟睡中的儿子弄醒,穿衣服,喂奶,抱上孩子,带上节日的礼品,先坐一个多小时的无轨电车到沈阳北站,然后又从沈阳北站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到新民,再从新民坐一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公路距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叫做破台子的车站下车。因为车上回家过春节的人特别多,儿子挤得“哇哇”直哭,提包里装的苹果也踩踏成了果泥,更另人失望的是哥哥的大马车并没有来接我们!</p><p class="ql-block">我爱人抱着儿子,我抗着几十斤重的手提包,顶着凜冽的西北风,一步一步向家乡的村庄走去。连换乘再等车,不到100公里的路程,我们足足用了大半天的时间,下午2点钟才回到家。</p><p class="ql-block">原来,家里并没有收到关于我们今天回来的预告信,当然哥哥就不可能赶车去公路接我们。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到家的第二天,家里才收到关于我们回家过春节的家书。也算无意之中给了父母一个惊喜吧!</p> <p class="ql-block">为了照顾年迈的老妈妈,也为了那份不舍的乡愁,我和爱人退休后就回到了老家农村和老妈妈一起生活。即便老妈妈98岁辞世后,我和老伴儿也没有离开农村。因为我热爱那方生我养我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和纯正农民不同的是,我成了“候鸟式”的农民。每年春天下乡,入冬前回省城猫冬。农村的民风还是保持着依然如故的纯朴,左邻右舍都是熟悉的乡里乡亲,在我回城猫冬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帮我照看庭院。</p> <p class="ql-block">社会发展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2000年我们回到农村照顾老母亲时,农村还刚刚开始兴起安装家庭电话,现在固定电话早已被人手一部的手机所取代。手机不仅可以随时视频通话,还可以把亲人的照片存进去,想哪位亲人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翻看。真是百里乡愁一机牵啊!亲人时时在身边,乡愁从此不再遥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