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奇一上海和平飯店

杜良华

<p class="ql-block">每个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它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和缩影,供人们缅怀逝去的年华和述说其背后的故事。作为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张重要名片,和平饭店集荣耀、传奇、奢华于一身,近百年来一直备受瞩目,其浓墨重彩的辉煌历史让远东其他酒店都黯然失色。来自全世界的名流政客在这里驻足,用一段又一段的精彩故事书写着和平饭店的传奇,将老上海风情与酒店餐宿体验完美融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是上海市地标性建筑,位于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奇妙的是,南京东路没有1号至19号,起始就是20号,饭店东门在外滩中山东一路也是20号,饭店北门在滇池路还是20号,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原业主犹太人沙逊的选择。据说,20是他的幸运号,所以才有同一幢大楼三条不同马路的20号奇闻。沙逊大厦从"华懋"到"和平"的名称变化,也成就了一个饭店的世纪穿越。</p> <p class="ql-block">过去,微微知道一些关于和平饭店的故事但从未深究,总以为在近处的存在不会溜走,以至好多年来很少去南京东路外滩一带闲逛。几十年的光景在脑中对和平饭店仍然是模糊一片。也许,近些年人老了,逐渐珍惜眼前的一切,不想为自已一生留下遗憾,开始审视哪些地方应该去,哪些美食必须尝尝。于是,我们全家五口第一次去和平饭店住宿、吃饭和玩乐,在新上海的和平饭店,做一次老上海人,潇洒走一回!</p> <p class="ql-block">推开和平饭店的旋转门,向内慢走几步,站在大堂中央的八角玻璃穹顶之下,瞬间令人惊叹和兴奋。难以想象,1956年以来这个穹顶被木隔板封闭50+年,一直到2007年,大堂的玻璃天窗得以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高挑轩敞的大堂中央,金色与粉绿相间的彩色玻璃镶嵌于八角庭上,任阳光从空中澄澈地流泻下来,温暖而明亮,华美得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仰望。这样的装饰让我想起多次在欧洲见过的哥特式教堂,都有一个让人一眼望去难以忘怀的穹顶,好像无穷的奥妙都蕴含在其中,一眼千年,韵味都在无言中。</p> <p class="ql-block">穹頂下的“和平鸽”是在和平饭店90周年庆时,由玻璃艺术家施森彬捐赠,他用1580片琉璃做成,依托传统琉璃工艺塑造身形,用解构式的现代艺术语言将和平鸽展翅的优美姿态娓娓道来,前卫不失端庄,沉稳不失浪漫,和平饭店已成为艺术酒店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对于初来者说,略微有些幽暗的和平饭店,以及长长的走廊两侧数不清的通道,会让人生出迷失其中的恍惚。幸好,电梯旁总有服务员给你指点迷径,耐心回答你的每一个问题,甚至带你前往。</p> <p class="ql-block">在八楼,这里有和平饭店最有历史的中餐厅,因天花板饰有镶金龙凤而得名龙凤厅,中国传统的红柱绿壁,古色古香,颇有中国帝王之风。在龙凤厅用餐,近 可观华美古风设计,远 可瞻外滩壮丽景色,塑造出经典奢华的风格及氛围,仿佛置身于由皇家享有的美食天堂中。 难怪有人这样评说道:“这个建筑骨子里透着1930年代的现代和奢华,甚至具有颠覆性。” 在那个年代,这里曾经聚集过世界上很多精英人士,传说中御驾亲临的桌子,比当时任何一个餐馆都要多。</p> <p class="ql-block">镶金的龙凤顶采用北京故宫交泰殿的门板图案设计,由当时上海著名的雕刻家瓦格斯塔夫完成。经历了数十年岁月蹉跎,曾在文革除四旧时期差点被毁掉,饭店员工不忍看着精美工艺化为灰烬,就用各种大字报和石灰泥将浮雕糊得严严实实,才躲过厄运,留存至今。</p> <p>华美的顶饰</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黑青铜窗,就在龙凤厅。窗下的中央空调新风系统也采用黄铜材质,完美结合了现代设施和复古风情。曾经,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和夫人蒋英女士的婚礼就在龙凤厅举办。</p> <p class="ql-block">龙凤厅的中餐虽然价格不菲,但色香味俱全,门庭若市,需要预约才能订到座位。</p> <p>和平厅离龙凤厅不远,同在八楼。1971 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在上海期间入住和平饭店,并在和平厅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1988 年江泽民书记在和平厅举行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p> <p>1998年汪道涵市长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在和平厅会谈。以和解为使命,推动两岸往来交流。</p> <p class="ql-block">跳舞兼宴会的和平厅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宫廷建筑风格,厅里的6盏吊灯缀满了拉利克的水晶玻璃,流光溢彩中,闪烁着靡丽风情,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是整个饭店内最为尊贵炫耀的地方。拉利克家族第三代传人,曾经来膜拜过先辈百年前的杰作后声称,这几盏吊灯和玻璃已能抵得上和平饭店的一半资产。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拉利克艺术玻璃是上世纪风行全球的,尤其是陶醉了欧洲的,一种珍贵的特种玻璃艺术品。在和平饭店的餐厅和会客室的门上,镶嵌着若干块一尺见方的拉利克艺术玻璃饰品,有花鸟屏风,有飞鸽展翅,有鱼翔水底。当晚上厅内灯火通明,推杯换盏时,从门上的玻璃可以看到流转的金鱼和舞动的翅膀。后来,是贝拉·维斯塔舞会提醒了和平饭店的经营者:你们太奢侈了!才真正明白这两块双面拉利克玻璃的价值。2007年前,它们一直在门上展示,直到饭店改造才被取下来珍藏。</p> <p class="ql-block">在和平厅的边上,便是拉利克艺术走廊。关于拉利克艺术玻璃,现在的青年人或许感到生疏,但对那些在上海生活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克勒”来说,那就是一个淡淡的美梦。1929年,华懋饭店以其珍贵的艺术藏品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拉利克"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艺术品,能吸收特有的光源,在光影中創造出特殊的色彩和立体效果。这类制品远看是乳白色,近看则是暗蓝色,迎着光看则呈鲜红色,尤如一团火,其妙无比。</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1991年《南华早报》的海报,宣布将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贝拉·维斯塔化妆舞会,顿时轰动了世界。贝拉·维斯塔是以怀旧为主旨的舞会,原来在澳门举行,因为这次澳门老饭店要装修改造,就决定在和平饭店。圣诞节刚过,一位来自香港的英国人就与和平饭店签下了500人包租饭店四天的协议,这是一單大生意,极大的振奋了饭店上下。大家立即行动起来,请回了原华懋的老职工,培训了新员工,还请了其他酒店做外援。根据舞会方的要求,和平饭店把原先散落在郊县招待所的原华懋老物件一一收回,修旧如旧,按原来样子摆放妥当。</p> <p class="ql-block">那一天,五百多个从世界各地来参加舞会的客人空降到上海虹桥机场,他们之中不光有富人、艺人,还有与和平饭店有渊源的朋友。饭店快速有序地接机並安顿好客房,酒吧、咖啡厅甚至外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当夜幕降临后,晩宴在和平厅、龙凤厅同时举行,三道西餐+甜点,上菜、撤盘井井有条。零点钟声一响,舞会在和平厅正式开始!饭店总经理与英国女历史学家跳起了第一支舞,随后,各种舞风接连上演,一套套舞衣轮换上身,一张张面具瞬间变幻⋯俊男美女们纵情狂欢,个个疲惫而快活着。到早晨七点钟,舞会按照上海的规矩正式结束,和平厅的弹簧地板上到处散落了各种闪闪发光的戒指耳环、手链脚链和衣服上的亮片,空气中弥漫着酒精和香水的混浊气味。这一夜,和平饭店卖空了三千多瓶酒水一百桶果汁,客人们带来了一百万美元的消费。</p> <p class="ql-block">1993年前后两次在和平饭店举办贝拉·维斯塔舞会在国际上反响热烈,和平饭店多次出现在各类英文杂志上,成为其中社交版的热门话题。以怀旧为主题的化妆舞会,为和平饭店带来了追寻身份的诗意和巨大的经济收益。后来,贝拉·维斯塔转去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转去了古巴的哈瓦那⋯一路追寻着逝去的时光。</p> <p>这道充满老上海特色的木质楼梯通往二楼博物馆,楼梯口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沙逊。据说,上海旅游委与和平饭店有协议,要求饭店每天预约接待10+人参观並负责讲解,借此扩大饭店乃至整个上海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静谧的博物馆内,陈列着和平饭店曾经使用过的各式银质器皿、瓷器、水晶摆件和古董;与饭店相关的各时期报刊和书籍;曾经光临的名人及政要照片,讲述着当年华懋饭店(1929年一1952年)和平饭店(1956年一2007年)历史人文故事,以及经过精心修缮后,于2010年重新开幕后酒店的新面貌。</p> <p>博物馆虽然不大,但眼前闪现的是时光剪影, 墙上镜框里是褪色的旧上海街景,顶上是缓缓转动的老式黄铜吊扇,空气里有着丝丝缕缕的陈年气息。在这里,连缝隙中都透出老饭店的味道,每一样物品都是大有来头。</p> <p class="ql-block">首先说说这座大楼的营造者沙逊家族。沙逊这个古老的犹太家族原来一直在伊拉克繁衍,当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巴格达新任行政长官执行反犹政策,沙逊被迫携全家老小乘着夜色,以化装、贿赂的手法逃离了巴格达。1832年全家迁往英属印度孟买定居,不久后就加入了英国国籍。沙逊的真正机遇在1833年出现,这年的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废止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法案,英国商人可以直接对华贸易。沙逊敏锐的察觉到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全力将英国的棉纺织品和印度的鸦片输入中国。这是沙逊家族对中国的原罪,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近一半的鸦片就是沙逊家族的。</p><p class="ql-block">此图及以下黑白老照片均为饭店资料照。</p> <p class="ql-block">随后第三代沙逊来到上海,抛弃鸦片转而大兴土木搞起房地产业。首先兴建的是沙逊大厦,沙逊大厦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沙逊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沿南京东路和外滩的外墙使用花岗石。从1926年4月破土兴建,至1929年9月5日全部落成。沙逊大厦外表豪华,地理位置优越,又是上海第一个高层建筑,因此建成后,沙逊顿时身价百倍,马上成了上海摊上的“红人”。</p> <p class="ql-block">上海无疑是冒险家的乐园。鸦片战争以后,旧上海房地产界最有钱的洋人,是两个英籍犹太人,一个是哈同,一个是沙逊。沙逊家族在上海建有1900幢房子,占有的房地产主要集中在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一带,沙逊集团不论在土地面积、房屋面积和高层建筑幢数方面,都居上海房地产商的首位,成为上海房地产大王。</p> <p class="ql-block">沙逊为上海留下了一些值得纪念的建筑,或许是种回报,为尽力庇护众多二战期间饱受法西斯迫害的犹太人,上海成为了一个流离颠沛民族的诺亚方舟。在华懋饭店433房间,沙逊和当时的匈牙利领事成立了“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安顿犹太难民。日本占领上海后,沙逊被捕入狱,直到二战结束,沙逊才离开中国并在巴哈马重建家园。以色列国成立后,难民们在当地建立了纪念碑,以表达他们对上海和沙逊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1949年后,上海进入一个新时代,沙逊集团就把在上海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结束了在中国的业务。</p> <p class="ql-block">此外,和平饭店博物館还展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鲜为人知的資料。</p><p class="ql-block">英国剧作家卡活尔爵士最有名的一部戏剧《私人生活》在饭店314 房间写成。直到七十年代,这部剧还在伦敦的剧院里上演。</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令世界瞩目。1933 年英国人马兰爵士秘密访华住在华懋饭店,鲁迅先生前去拜访,开电梯的饭店员工看他只穿了件普通长衫,竟不让他乘电梯上去,鲁迅先生只好步行上楼。会见结束后马兰先生送鲁迅乘电梯时,那位电梯工见马兰相送,才知道鲁迅身份不凡,深感歉意,而鲁迅则大度地一笑而过。</p> <p>1936年,卓别林乘柯立基总统号海轮到达上海,下榻和平饭店美国套房。卓别林对中国京剧情有独钟,在沪其间与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等人多次见面交流,商讨美国好莱坞与上海的文化合作。</p> <p>卓别林在楼梯口留影。</p> <p>宋庆龄在和平饭店会见外国友人萧伯纳。</p> <p class="ql-block">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爱德加·斯诺1960 年途经上海时入住饭店的美国套房,而后去北京,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p> <p class="ql-block">1960年,英国伯纳特·蒙哥马利元帅来华访问,途经上海时入住 720英式套房,其在华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p> <p class="ql-block">在外滩中山东一路20号的这扇门,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关着的,因为据说风水不好:门一开,饭店的钱💰都流向黄浦江了😅😅当然也有例外,1956 年,苏联海军舰队访华,从20号东大门进入和平饭店。1957 年印度海军舰队和 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从东大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1996年,徐匡迪市长在和平饭店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p> <p>1998年徐匡迪市长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和平饭店</p> <p>1998年法国总理若斯潘夫妇入住和平饭店法国套房</p> <p>1998年徐匡迪市长夫妇在九霄厅宴请克林顿总统及其夫人希拉里。</p><p><br></p> <p>2017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下榻和平饭店总统套房。</p> <p class="ql-block">总统套房位于饭店最高层十楼,是由原来沙逊先生的私人套房改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统套房拥有270度无敌江景,集精致和奢华服务于一体。</span>目前8万多元一晚(按季节不同,价格有所浮动),按照这个价格大概算了一下,略等于住这个套房需要1秒钟1元钱,如果你花3分钟上个厕所就是180元😥,这对于一般民众绝对是想也不敢想的。不过,在我們入住的当天,遇见了一对从东北来的老年夫妇住进了这个套房。饭店乐队专门为他们演奏欢迎曲,并且献上一捧大红玫瑰庆祝他俩金婚幸福!这是住总统套房的特殊礼遇。</p> <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爵士吧,胡桃木吧台、铜质吊灯,还有帅气的调酒师,典型的英国乡村式酒吧。在和平饭店酒吧驻演几十年的老年爵士乐队,曾经是由四十年代,深受美国爵士乐影响的爱乐少年组成。当他们出现在1980年的和平饭店酒吧时,都已是退休老人。他们很快成为这个城市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奇跡。从此,他们的演出成为和平饭店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四十多年来风雨无阻。老克勒们“不老的传说”也成了上海和平饭店一道亮丽的风景,1996年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荷兰等几十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中外来宾都曾莅临酒吧。图为1998年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与众乐手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架钢琴、一把小号、两把萨克斯风、一个贝斯提琴,还有一组爵士鼓,乐手一代接一代,但曲风不变,歌单依旧。</p> <p class="ql-block">这是架95岁的斯坦威钢琴,至今仍在演奏,行云流水余音绕樑。其余两架斯坦威已经退休仅供游客观赏。</p> <p>伴随着经典的爵士乐,品一杯沙逊鸡尾酒,烛光摇曳,音符飞扬,身体微动,舞步轻摇,将老上海的风情演绎到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一代老年爵士乐队,照片中乐手风度儒雅,主唱风情万种,这照片成为和平饭店爵士乐队不朽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生为自由,乐为即兴,以最包容的姿态眷顾更多人的情感寄托,爵士乐游走天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爵士乐的重镇,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出现相当大规模的爵士乐演出,海纳百川的魔都,有颇具水准的爵士音乐演奏家,也有相当浓郁的爵士乐氛围和不俗的欣赏力。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曾包船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过的贵宾也多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是海派的根, 作为这座都市故事的重要源头, 珍藏着数不清的记忆片段, 是文学艺术作品钟爱的灵感之一, 也是新老几代艺术家青睐和留恋之地。顺着这条古今而来的线索, 记录下了很多人人生旅途中的故事, 用音符、语言和影像演绎出人们心中的上海生活。 如果说, 对和平饭店那种依恋的情怀是对过去的难舍,还不如说,是对海派文化的敬意、期许和憧憬。</p> <p class="ql-block">在东大门内侧的这两段楼梯,因为其造型和花纹构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受到许多电影的青睐,多次被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留给荧幕的和平饭店,拍摄过的电影多达40+部,其中耳熟能详的有:汤晓丹的《不夜城》由孙道临、刘非主演;谢晋的《最后的贵族》由潘虹、濮存昕主演;陈凱歌的《风月》由张国荣、巩俐主演;《梅兰芳》由黎明、章子怡主演;陈逸飞的《理发师》由陈坤、曾黎主演;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由巩俐、李保田主演等等。在2016年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和平饭店被授予“百年电影特别贡献奖”,这在酒店业尚属首例。</p> <p class="ql-block">这座和平钟是在千禧年,由饭店员工们捐出一天的工资打造而成。当时日本老兵东史郎虔诚地敲响了矗立在屋顶花园上的这口和平世纪钟,用以疗抚陈伤,祈愿和平。</p> <p class="ql-block">这是华懋阁门外的沙逊阳台,坐西朝东,面向外滩黄浦江与浦东陆家嘴。阳台平时不予开放,专为接待特殊客人。</p> <p class="ql-block">华懋阁超大的室外露台餐位,坐拥外滩无敌景致,在这里吃一餐喝一杯,<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游船汽笛长鸣,</span>看美景尽收眼底,真是浪漫享受!</p> <p class="ql-block">下图上方正中是沙逊家族徽标,下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总统套房(十楼),再</span>下方是沙逊小阳台。阳台后面是华懋阁西餐厅(九楼),西餐厅左右两边的露台在春秋两季风和日丽时,可以边看风景边用餐。下层是龙凤厅(八楼),再往下七、六、五层就是景观最好的英国套房(720)、日本套房(620)、印度套房(520),与中山东一路20号和平饭店东大门是同一垂直面。</p> <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最大的卖点,除了重现老上海的风情和奢华氛围,便是这里的九国套房。九国套房分别位于五楼、六楼和七楼,每层楼三个套房。 印度、英国、中国和美国套房直接沿袭和平饭店的原有风格,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德国套房则在保持不同国家历史风格的概念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每间套房面积约178平方米,号称外滩观景"头等舱",这在全国酒店行业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在所有九个套房中,日本和印度的套房民族特色最明显,所以这次我们选择日本套房。左边是法国套房,右边是意大利套房。据酒店工作人员说,在饭店的五、六、七层中"20"房号是位置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当年沙逊为什么热衷主打九国套房?多年来一直是个谜。有的说,这是他为常来常往的九国生意伙伴而设的;有的说,这是他对九国文化有好感而建的;也有的说,沙逊精通中国文化,用“华懋九国套”表达“中华九为大”。总之,这是一个世纪之谜,一个有意思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套房尽览浦江两岸的璀璨夜景,千点帆影,万种风情。</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那段辉煌的岁月中,这幢坚实的建筑一直是名流出入的殿堂,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它被无数人仰望,却只被少数人拥有。如今,这里全面对外开放,不住店不吃饭也可以去公共区域参观。只要你不怯场,完全可以穿过旋转门,从外滩街道的人声鼎沸中穿越到上海的过去。从现世到过往,只有懂她的人,才能体味出门后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几十年来,这座百年饭店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并且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酒店文化怀旧热。从百年前通商开埠后的沙逊大厦,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后的和平饭店,在现代与传统、新潮与复古的融合交错中一路前行,这里曾经的腐靡不再,但奢华依旧。</p><p class="ql-block"> 打开尘封记忆,唯有和平年代,才能温润人心,激发力量!展望未来时光,唯有继续改革开放,才能永葆社会活力,造福百姓!</p> <p class="ql-block">这次和平饭店之游,体验了上海最时髦老饭店的奢华与风情,长了见识,丯富了情感,也不枉在外滩对它百十次的回眸和遐想⋯</p><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和上海国际饭店、锦江饭店等一众上海百年老店的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故事繁杂丰富多彩;位置绝佳,环境优美得天独厚。它们共同代表了百年上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它们的故事很多已散落而不易追寻。 住在这样的老饭店里,是对历史的触摸,是追寻孩提梦想和先人足迹,也是一种享受。几十张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根本无法表现出它的全部面貌,况且,每一位访客心中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念想和风景。</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枕边,现实就在眼前,珍惜已有的,向往未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