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zmzg王永新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全球唯一以大屠杀为背景、以拯救为主题的犹太难民纪念馆。二战期间,纳粹疯狂屠杀迫害I犹太人,当世界各地几乎都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时,中国上海向他们敞开了大门。1933年至1941年,大批犹太难民远涉重洋,上海给予了他们温暖的庇护。对他们来说,上海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是在腥风血雨中庇护犹太人的“诺亚方舟”。</p> <p class="ql-block">走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里有说不尽的“上海记忆”和“上海奇迹”。透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近千件展品,再次跃入世人的视野。也正是这些古老的物件、史料,中犹两个民族在黑暗岁月里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的温情往事打动着每一个听故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当一切看起来都没有希望的时候,一扇大门向我们敞开了,我不希望人们忘记那扇门是在哪里,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故事的原因。”这是犹太难民幸存者艾芙琳派克·鲁宾在个人回忆录《上海隔都》中写的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1933-1941年,上海共接纳了近两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对和艾芙琳有着相似经历的犹太人来说,“隔都”是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但也正是这样一片的土地,给了颠沛流离的犹太人最善意的收留,成为犹太民族流散史上一段温暖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1937-1945年在与日本的战争中有多达1400万士兵和平民被杀,但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大多幸存了下来。这一壮举被历史学家戴维·克兰茨勒(David Kranzler)描述为“上海奇迹”。</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接纳和保护犹太难民的这段历史,2007年,虹口区以摩西会堂旧址为核心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览内容由“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共六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相对小众的场馆,有人时常发问:它于当下的意义在何处?纪念馆馆长陈俭答道:作为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在事件的发生地讲述历史,通过鲜活的展品和史料,就是要把这些故事讲给世界听。</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个小众博物馆,其知名度日渐提升,先后接待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德国前总统高克、美国前财政部长雅各布·卢、法国前外交部长艾罗等外国政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犹太民族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尽管有着二战期间的极其痛苦的记忆,他们也会特别记住在那段时期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历史上,中犹两个民族有着相似的命运,在战争时期更是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讲述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做出贡献的犹太人。如:奥地利犹太人傅莱,1939年逃亡到上海之后辗转来到了八路军所在的晋察冀边区,参加了八路军并担任医药指导员,解放战争结束后留在并从事医学研究直到去世。</p> <p class="ql-block">“洋八路”汉斯·米勒,1939年来到支持人民的抗日事业,在抗战中救治了九千余人。他说:“我从大西洋另一边的欧洲,也是为了反对法西斯,来到。我将会向白求恩那样将自己一切奉献给人民的抗日事业。”</p> <p class="ql-block">历年来,总有慕名而来的犹太难民幸存者或其后代前来上海“寻根”。他们徘徊在幸存者名单纪念墙前,搜寻亲朋好友名字的身影。其中就有92岁高龄故地重游的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塞尔,可见上海在他们心中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的慷慨、友善、包容,反映中华民族在参与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世界和平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时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的故事令人动容,他向无数犹太难民签发了“生命签证”,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p> <p class="ql-block">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在“纪念爱与希望的善举”。在极端主义泛滥、难民危机频发、极右势力抬头的当下,对于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纪念,就像长夜里燃放的一束光,引导和激励世界民众崇德向善。这也是为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能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特殊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原本位于纪念馆入口通道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被整体移动到了扩建后的广场上。名单墙设立初期刻有13732个名字,经过数十年的收集与核对确认,名字已增加至18578个。现在,名单墙的最后设有一块“留白”墙面,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承载地。2017年9月,时任以色列财政部长摩西·卡隆到访,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能够保留犹太民族这段特殊的历史深表谢意,并留下题词说,“我认为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应该来这里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通过国际巡展、文艺作品创新、文旅结合等形式,纪念馆已成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独特文化承载地,并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平台。CNN、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难得一见地对纪念馆进行了多番正面报道。</p> <p class="ql-block">英媒BBC在一篇《二战期间拯救了两万多名犹太人》的报道文中总结道,“中犹两个民族间的情谊是延续上海犹太人社区精神的关键,当时许多犹太人在欧洲的家人仍处于致命的危险中……提篮桥地区无法为犹太难民提供财富或奢侈的生活,却给了他们更有价值的东西:安全。”</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示范引领下,整个上海虹口“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在仍然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纪念馆周边的“小维也纳”舟山路、霍山公园、远东反战大会旧址等,也成为了国内外游客探寻犹太遗迹的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讲述的是人类一段跨越民族的友善与包容的故事,保存的是人类的正义和文明之光。这里值得铭记、值得打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