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明•高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明呈馆中诸公》),</span>当冬小麦开始拔节孕穗,布谷鸟的啼鸣萦绕耳畔,清明便如一部跨越千年的纪录片,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这部纪录片没有导演,却有着最精妙的叙事;没有剧本,却写满了血脉传承的密码,它用二十四节气的光影剪辑时光,以祭祖踏青的镜头记录文明,最终在每个中国人的生命里,刻下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成为生命中的精神归宿。</p> <p class="ql-block"> 这部自然纪录片里,藏着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是刻在黄土地上的分镜脚本;寒食节禁火寒食的习俗,暗合季节交替的过渡仪式。</p> <p class="ql-block">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唐•孟云卿《寒食》),当我们在清明插柳戴柳,不仅是对介子推的纪念,更暗含“生命轮回”的哲学隐喻——柳枝入土即活的生命力,恰似中华文明在风雨中不断进步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清明是血脉传承中的集体记忆,是每个家族最私密的纪录片,是家风传承的的沉淀,就像树的年轮一样,时间越久,年轮越大,也越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惟信</span>《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是一部人们亲近和享受大自然之美的纪录片,昭示着人们享受春光、愉悦身心、理解生命,欣赏生命之美。</p> <p class="ql-block"> 清明这部纪录片,没有片长限制,没有固定结局。它是二十四节气的轮回,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是文明基因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这部刻在骨子里的纪录片,永远在记录,永远在更新,永远在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生命最初的来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