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记(2)

丽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清明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昨晚住在吴堡县三星大酒店。我们是这里的常客,一年一次。设施虽一般,价格却实惠,还带早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餐品种挺多,我吃了一小碗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吴堡空心挂面。面劲道丝滑,浇头也很爨,尤其是陕北的红葱和旱地香菜,辛辣有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要等德宽哥从榆林过来一起扫墓,还有点时间,我与老王便沿着黄河步道向东走去。这几年吴堡这个黄河边面积逼仄的小县城,变化很大。主街两旁,拔地而起、临山临河而建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将沿山层层叠叠的民居窑洞遮挡不少。新楼的艳丽现代和窑洞的本色古朴形成鲜明的对照。几年前我曾在亲戚家的楼房留宿一晚,我称之为“河景楼”。亲戚家的楼房算是吴堡第一批楼房,如今“河景房”遍布县城的长街,而且仍在建造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令人惊喜的是,沿河步道的下方,七八十米宽的河滩正在修整,水泥铺着的弯曲步道已初具规模。鹅黄的垂柳依风而摆,泛着青色的黄河水向西流淌,衬托着河对岸嶙峋的山崖更加冷峻。山水相依,小城在阴柔与阳刚焕发着生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走上黄河大铁桥,这座1969年建成通车的大铁桥,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堡县地处九曲黄河秦晋峡谷间,古渡由来己久,是大西北通往华北的一个重要咽喉地段,故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开创共和国的许多元老、干部和东进大部队也是从这里渡过黄河,解放了全中国的大片土地。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界战况紧张,毛主席高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发出了“备战、备荒”和“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为防御外国军队可能从北方入侵,解决西北边防之重要交通,加强北方的战备所需,中央决定把撤回援缅物资的一部分在吴堡与山西省军渡间的黄河上,修建代号为0015的战备工程,事后公开为吴堡黄河大桥。当时,抽调 陕西吴堡、山西柳林两县几十名干部和几百名基干民兵配合施工,军民组成一个强大的施工队,被周总理亲自指挥截回的这批物资也已运抵了吴堡对岸的军渡施工地,每件涂有红色防锈漆、用白色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使馆XXX人收”字样的钢梁,被工人们一件件地安装在大桥上。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专程来吴堡慰问。在军民紧密合作下,仅用10个月的工夫就架通了这座黄河大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曾经多次走上这座桥,以前满载煤炭的大车从身边开过,可以感觉到隆隆的振动,真担心这桥的承受力。如今,有了高速路桥,走这座桥的车辆少之又少。加上不断地维修,使这座曾为国家战备和晋陕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桥看上去还坚固。但她似乎更像是一位退休老人安度晚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桥上看风景,黄河之水从脚下流过,蔚为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点德宽哥一行人到达,一同去墓地祭扫。按老家的风俗,点香燃蜡,奉献贡品,坟头压纸,烧纸钱和纸衣服,修理坟丘。趁着袅袅上升的烟气将对父母亲人的思念送递给他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墓地上的松柏也有怀抱粗了!但老家院子的百年门楼却因一场风雨,倒塌了。我发现那块悬于门上的宣统年间的牌匾,被扔在一边,一个角都脱落了。我搬开一看,原先湖蓝色的底色已经暗淡,衬托不出“和气致祥”的庄严字样了。我让老王将牌匾搬进堂哥家里,让他好生保管。这可是我爷爷或许更早时间留下的东西,可以称作文物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大门的老窑院显得那么萧条。犹如渐渐衰老的我们。德宽哥和二哥都70有几了,且都有基础病,上到半山上的墓地腿就疼不行,砍了几株酸枣荆棘更是气喘吁吁。老窑院目前只有两家三个人住(一个与我同辈的老汉和堂哥夫妇)。堂嫂说,整个村子也就留守着一些老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我们还能为父母先祖扫墓多久!好在,德宽哥的儿子也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2点离开吴堡,上高速,过黄河大桥是吕梁市区域。吕梁山脉层峦叠嶂,老哥开车,一气开了约2小时到达汾阳杏花村服务区。巨型的汾酒瓶广告和沿路三四公里的城堡式建筑,把我们吸引到山西汾酒厂的文化园区。高速路专门开了出口。据说那城堡式的建筑是酒窖。从没见过如此大规模的酒厂。可惜门禁严格,不许参观。厂区外则是汾酒的小镇街区。一个酒厂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如贵州茅台镇,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再返回上高速时,被告知交警部门通知由于道路拥堵,去太原方向的车暂时不能上高速,只能分流走一段低速,然后从文水再上高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点50从太原晋祠出口下高速,又行半个多小时到达大哥太原的家。大哥知道我们要来时,不知问了多少次“走到哪了,走到哪了?”一次次到楼下探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大哥大嫂一家共进晚餐。大哥有两子两媳四个孙子孙女,可谓人丁兴旺,儿孝媳贤孙子乖,一大家子其乐融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寄思念,聚亲情,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4.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