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客家印记

品正心和

多年以来,心中始终萦绕着对“龙南最美公路”的向往。横黄公路,这个在信息网上频频出现的名字,宛如一首未读完的诗,总在轻轻叩击心扉。<br>  今日,终于如愿以偿。“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忘我归”,古人笔下的清明意境,恰似为我们此行而写。清晨,我与家财、阿赣、阿星三人相携启程。车窗半开,带着草木清香的春风拂面而来,我们沿着105国道缓缓前行。<br> 家财调试着车载音响,一首悠扬的客家山歌在车厢内流淌;阿赣举着相机,不时按下快门;阿星则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出神。我们都没有说话,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期待——对客家文化的向往,对自然风光的憧憬,还有对这份难得闲暇的珍视。这一刻,城市的喧嚣、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都在这个清明早晨被远远抛在身后,只剩下车轮碾过柏油路的沙沙声。<br>  柏油路如一条缎带,在晨光中闪烁着柔和的光泽,红黄标线跃动其间,像是乐章中的音符。两侧青山叠翠,连绵不绝,车窗外掠过的南武当山的丹霞山影,如同一幅幅山水画卷渐次展开,让人目不暇接。老农驱牛而过,那悠闲的姿态,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客家阿婆竹筐里的新鲜果蔬,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瞬间的田园诗意涌来,让人陶醉其中。<br>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我们未能赶上油菜花盛开的繁华,也未看到传说中紫薇花夹道的风景。这又何妨?我们四人逃离城市的嘈杂和纷扰,吹着自然的风,听着喜欢的歌曲,聊着开心的话题,欣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这份浮躁生活中难得的惬意时光,让一周忙碌紧张的心情瞬间消散。旅行,有时候并不在于目的地的繁华,而在于路途中的那份宁静与陪伴。</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乌石围。初见之下,便被那宁静和谐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象所震撼。乌石围旁,一棵大榕树横跨在小河上,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令人浮想联翩。树枝自然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天然桥梁,多了几分野趣与生机,如同张开了巨大的双臂,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树上挂着几盏醒目的小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一抹节日的喜庆氛围。几个游客正悠闲地走在石板路上,他们沉浸在这宁静而美丽的环境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乌石围,总是与一段温暖的趣事相连。那是2011年深秋,枫叶正红的时节,我有幸邂逅了乌石围最生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我们正驱车在杨村的乡间小路上巡检基站。同行的小赖——公司里土生土长的乌石围人,突然接到村里的电话,说是要举办盛大的祖先诞辰庆典。“难得碰上这样的热闹,你们一定要去看看!”小赖盛情邀请我们,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走进乌石围时,空气中飘荡着米粿、糍粑的甜香,大红灯笼随风轻荡,好像是岁月深处的暖光,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那天我身穿一件行政夹克,在五彩斑斓的客家服饰中格外显眼。</p> <p class="ql-block">  “您是城里来的贵客,请上座!”热情的村民不由分说,就把我引到了第四桌的主宾席。刚坐下,一台摄像机就对准了我——原来是央视的摄制组正在记录这场传统庆典。面对镜头,我像个初次登台的演员,在镜头下笨拙地表演着“得体用餐”这场戏,矜持得连筷子都不敢轻易举起,生怕吃饭时被摄影记者拍入镜头。</p><p class="ql-block"> 我的目光在满桌珍馐间流连,每一道客家佳肴都在诉说着山野的馈赠:金黄酥脆的酿豆腐外焦里嫩,轻轻一碰便溢出鲜美的汤汁;过水流豆腐白嫩如玉,在青瓷碗中微微颤动,仿佛山涧清泉凝结的琼浆;晶莹剔透的锤鱼片薄如蝉翼,透着珍珠般的光泽;黄灿灿的黄豆焖仔鸭泛着诱人的油光,豆香与肉香缠绵交织;青翠欲滴的艾米果裹着芝麻糖心,像极了春日里刚发芽的艾草;三杯鸡在砂锅中滋滋作响,香气随着热气袅袅升起,勾动着每个人的味蕾。这些色香味俱全的客家美味,此刻却只能隔着镜头遥遥相望,成为我甜蜜的折磨。</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努力保持着“得体”的吃相,那段稍显不自在的用餐画面还是被收录进了《江右》纪录片第四集。如今想来,那份拘谨反倒成了珍贵的记忆。这段往事,就像乌石围门前那块乌黑发亮的石头,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温润动人。它让我明白,动人的风景往往就藏在这些不期而遇的瞬间里。</p><p class="ql-block"> 走进乌石围,如同走进了一座时光凝固的城堡。乌石围门前乌黑巨石,传为千年龟精所化。建围之初,工匠凿石奠基,忽见石缝中金光一闪,一对金鸭子振翅飞出,绕梁三圈后消失在东水河中。风水先生鼓掌大呼:“金鸭现世,富贵绵长!此石不可再动,当为围屋之胆。”赖氏先祖遂保留巨石,并以“乌石”为围名。此后,家族中代代流传:“金鸭子潜藏江底,护佑赖氏子孙衣食无忧。”据说,每逢旱年,老人仍会念叨:“若见金鸭子浮水,便是天降甘霖之时。”</p> <p class="ql-block">  乌石围中厅有一根木柱,柱头朝下、柱脚朝上,与常理相悖。相传建围时,木匠师傅日夜赶工,主人每日以丰盛饭菜款待,却唯独将鸭胗(客家人视作珍馐)藏起。木匠心生不满,竟萌生了报复之心,故意把木柱的柱头朝下、柱脚朝上。</p><p class="ql-block"> 围屋落成后,主人取出一坛腌制好的鸭胗干赠予木匠,木匠愧疚,拿出斧头面南而跪,默默地向鲁班先师祷告了一番,然后用斧头的方头在放倒了根梢的柱子上轻轻地敲着,口中不停地念着:“顺就顺发,倒就倒发,越倒越发……(客家话‘发’即兴旺)!”如此反复念了九遍才停止,然后满脸愧色告辞而去。轻轻抚摸着“倒立柱”身上深浅不一的纹路,你会明白,客家人的屋檐下,连误会都能酿成美酒,愈陈愈香……如今“倒立柱”反成乌石围“镇宅之宝”,见证着“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朴素道理。 </p> 漫步在乌石围斑驳的巷道间,指尖轻抚过“金包银”砖墙的纹理,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客家人的匠心独运。阳光透过天井洒落,将那些精雕细琢的梁柱映照得熠熠生辉,时光在这里也像是放慢了脚步。<br> 门前那一泓双层月形塘,在微风中泛起粼粼波光,日月同辉的意象在水中交相辉映。抬头望去,山墙上的瓷雕栩栩如生:威猛的狮、温厚的象、灵动的猴、优雅的鹿、高洁的鹤,它们不仅是精美的装饰,更寄托着“士相侯禄寿”的殷切期盼,让冰冷的砖墙也充满了生命的温度。<br>  祠堂内的艺术世界更令人叹为观止。石雕的粗犷、砖雕的细腻、木雕的灵动、壁画的绚烂,每一处细节都暗藏典故,每一笔勾勒都蕴含吉祥。这些穿越时空的艺术语言,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兴旺的祈愿,都镌刻在了这座围屋的每一寸肌理之中。<br> 在乌石围,时光仿佛被定格在了2001年2月4日的那一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镜头对准了这座古老的围屋,向全世界直播了《客家人的围屋》。那一刻,这座沉睡的客家瑰宝终于向世人展露了它那历经岁月沉淀的真容。从此,乌石围的名字随着电波传遍了五湖四海,成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客家文化符号。<br> 岁月流转,乌石围依旧保持着它最初的容颜。每一处精雕细琢的装饰、每一幅色彩斑斓的壁画、每一道巧夺天工的雕刻,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客家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徜徉于这充满历史韵味的围屋,犹能听见当年匠人们的凿刻声,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那飘散在围屋各处的客家美食香气,让人忍不住驻足寻觅,似乎在寻找一段被岁月遗忘的往事。<br> “金鸭子”和“倒立柱”的传说在乌石围代代相传,而赖氏子孙的成就则让这个传说愈发熠熠生辉。这座古老的围屋犹如一块孕育人才的沃土,在岁月的长河中结出了累累硕果。<br> 清代的乌石围,文风之盛令人称羡。七十余位县丞、典吏、郡首文武庠生从这里走出,他们的墨香至今仍萦绕在围屋的廊柱之间。每当晨曦初现,依稀还能听见当年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在围屋内回荡,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br> 新中国成立后,乌石围的文脉更显蓬勃。三十九位大专学子、三位博士、一位硕士从这里启程,四十二位远渡重洋的游子将客家人的智慧带向世界。其中,曾任美国政府印刷总局技术司司长的赖正亮博士,更是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异国他乡谱写了新的传奇。<br>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是乌石围百年文脉的延续,更是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每一份成就,都像是当年那对金鸭洒落的金羽,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了后人的道路。<br>  今日偶遇的几位广州游客,便是被乌石围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他们不惜驱车三个多小时,只为亲眼目睹这座传说中的围屋。看着他们操控无人机在围屋上空盘旋,将这份美好通过直播分享给远方的朋友,我不禁惊叹——这不正是当年央视直播的延续吗?只是这一次,传播的主角变成了每一个向往美好的普通人。<br> 游览完乌石围,已是中午一点多钟。我们循着那诱人的香味,走进了一家临街的小饭馆。灶台边的铁锅冒着袅袅白汽,年轻漂亮的老板娘系着蓝布围裙,手里的锅铲翻飞,像是在指挥着一场锅碗瓢盆交响乐。<br> “几位大哥,坐屋里头凉快!”她撩起汗湿的刘海,露出两弯月牙似的笑纹,“今早刚做的杨村豆腐,过水流嫩,嫩过细妹子的脸蛋哩!”那俏皮话,带着客家人的热情与淳朴,让人心生欢喜。<br> 阿赣盯着厨房,馋意难掩:“老板娘,先来几个艾米果吧,有点饿了。”老板娘端来青花盘,指尖还沾着糯米粉,那艾米果,带着春天的气息,绿得诱人。“三月艾草最嫩,和着糯米舂成糍粑,我婆婆的婆婆那辈就开始做艾米果了。”她边做艾米果边和我们拉起了家常,还热心地介绍起杨村的风土人情,建议我们去看看太平桥,那语气里,满是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br> 阿星咬开软糯的艾米果,芝麻糖馅涌出来,甜中带苦,他若有所思:“真好吃,这味道……”“像客家人走过的路嘛!”老板娘笑着说道,又捧来黄澄澄的米粿,“早年逃难时啊,把黄栀子染米的做法带进山,这才有这口蜜糖般的甜。”她提醒阿赣,“慢点,吃黄米粿要蘸这辣椒酱——我们杨村的山水,温柔里总藏着火气哩。”那玻璃瓶里的辣酱,晃着金红的光,藏着客家人不屈的魂魄。<br> 电饭煲“叮”地跳闸,老板娘转身时哼起了杨村过山溜,发髻上的银簪随步伐轻颤。我似乎穿越时空看到了几百年前那群南迁的客家女,也是这样顶着烈日,用勤劳与智慧,把异乡走成了故乡。<br> “食饱哩?”老板娘往我们包里塞进几个艾米果,“去看太平桥还要有一段路程,肚子里有米,脚底才有风。”吃饱喝足,我们与老板娘告别,走出小饭馆时,回头望见她在檐下摘艾草,炊烟缠着远山,那一刻,我蓦地就懂了什么叫“人间烟火”,那是生活的气息,是家的味道。<br> 车轮碾过一段山路,太平桥的轮廓渐渐清晰。这座横卧在太平江上的古桥,显得格外沧桑。相传,这座古桥乃是明代心学巨擘王阳明在平定“三浰之乱”后亲手督造建成。<br>  我缓步走上桥面,脚下的石板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桥下的江水奔腾不息,像是在诉说着心学大师王阳明“莫倚谋攻为上策,须还内治是先声”的哲思。王阳明并未因平定“三浰之乱”的胜利而欣喜,而是为当地频发民乱深思、心痛。“功微不愿希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王阳明不希望战争、民乱发生,而是希望官府能自我反省,减少苛捐杂税,使民众能安享太平盛世。为了让百姓出行方便,王阳明命人在太平江上建了一座桥,取名“太平桥”,寓意天下太平。<br> 太平桥的构造处处彰显匠心。四座拱券如新月般倒映水中,下层桥墩以精磨花岗石砌筑,船形的分水尖劈开激流;上层的四角凉亭飞檐如翼,好像随时准备载着游人的思绪翱翔天际。最妙的是三拱构成的“品”字形结构,既暗合儒家“品节”之要义,又在实用中见灵动。 站在桥中央,江风拂面,恍惚间似与古人神交。这座桥早已超越了交通的意义,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图腾。当年王阳明期盼的太平盛世,不正体现在今日游人安宁的面容中么?<br> 归程的车上,太平桥的轮廓在后视镜里渐渐模糊,阿赣忽然轻声念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同时涌起一个朴素的愿望:惟愿太平桥下的江水永远清澈,惟愿人们岁岁平安。<br> 车子在盘山公路行进着。家财翻出手机里乌石围的照片:“你们看这根倒立柱,我当时真想掰正了它!”阿星模仿木匠挥斧的模样:“顺就顺发,倒就倒发,越倒越发……”引得全车人哄笑。<br> “老板娘给的艾米果还有吗?”阿赣翻找纸袋。我们便又说起那碟辣酱,说起黄米粿如何在舌尖化成一团阳光,那味道,那情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其实,客家人早已将迁徙的艰辛酿成生活的滋味:艾草的苦是离别的乡愁,糯米的甜是重逢的喜悦,而辣椒的烈,则是给山野岁月添的一把火,燃烧着客家人的热情与坚韧。<br>  行走在乌石围斑驳的石板路上,驻足于沧桑的太平桥之上,品尝了老板娘亲手制作的客家美食,我豁然明白:旅行不仅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与历史、文化、土地的深情相拥。这样的旅行,让我的行囊里不仅装满了风景,更盛满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理解与热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