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几个月,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了清代广钟精品,市民们趋之若鹜,大开视野,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样奇特、高雅、精美的工艺品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广州越秀山镇海楼(五层楼)展出之时。虽然只有几座,但当时的钟都会走动。观众们为了看一眼正点报时金钟上小人的精彩动作,不惜等候多时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大航海的拓展和近代机械钟表14世纪在欧洲的出现,被称之为自鸣钟的洋玩意,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第一次带入广州就引起当地官员的极大兴趣。1582年罗明坚与利玛窦将自鸣钟带入广州,前往肇庆拜会两广总督陈瑞,陈瑞对自鸣钟赞不绝口。利玛窦更是利用“钟表外交”一路北上,1601年还成功在京城觐见皇帝。</p> 英国制作。乾隆三十七年(1772)粤海关献给乾隆帝的生日礼物。钟体为铜镀金升降塔式。塔基座三面均有钟盘,正面是三针钟,其下方的两个上弦孔,左边是打乐弦孔,右边是走时弦孔。两侧是二针钟,钟盘周围镶三色料石。塔基上立五层圆形宝塔,四角立武士。第一层廊下有一圈身着不同服饰的12人组成的仪仗队伍,分别擎旗、吹笛、击鼓等。塔正面和左右两面椭圆形开光处各有呈放射状的水法柱,中心嵌料石转花。弦满开动后,塔的二至五层随着《茉莉花》的音乐声逐层升起,同时仅仗队沿着塔身行进,水法、转花转动。塔升到固定高度后停止,音乐也随之停止。再开动,乐声重起,塔身逐层下降至最低位置。曲终,活动装置静止。 <p class="ql-block"><b>英国</b>是制造机械钟表较早的国家。18世纪,英国工业发展迅速,推动了钟表业的发展,大量英国钟表由广州输入中国。英国钟表整体以金光灿灿的铜镀金为外壳,给人新奇华丽之感;造型丰富,题材多样,如各式建筑、田园风光、自然景观等;机芯、夹板上多标注制作者姓名、产地和年代。</p> <b>法国钟</b><div>表风格鲜明,时代感强,造型和技术上集中了当时科技的最新成果,如火车式钟、轮船式钟、灯塔式钟、锅炉式钟等,有的钟表上还有指南针、风雨表、寒暑表等。</div> <h3><b>瑞士钟</b> </h3><h3>多采用铜镀金配以透明珐琅为装饰手法,其高超的机械装置和技艺堪称世界之最,造型多仿照建筑物、自然景观。清朝皇帝收藏的瑞士钟表主要为外观较小、造型独特的小型座钟,以及数量较多、精美别致的怀表。</h3> 19世纪以后,中国钟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瑞士小巧精致的怀表成为市场主流。欧洲的绅士们常将怀表置于西装马甲的口袋内,表链别在第二或第三个扣眼里。怀表既是便于携带的计时工具,也是彰显身份和品位的艺术品。这两件怀表均由美国的制表公司生产。 英国制作。此钟整体造型为牧羊场景,牧童吹着喇叭立于母羊之后,身旁草地上两只羔羊偎在母羊身旁嬉戏,母羊背驮方形表箱站在大树下,树枝上栖息着一只鹧鸪。表箱以铜镀金树叶纹作边框,箱面装红色玻璃,箱正面嵌二针白珐琅表盘,盘上有" Williamson London "字样,其余各面均装饰彩绘人物花鸟珐琅片。钟的音乐机械装置在母羊腹中,每逢整点,乐曲响起,鹧鸪抖动翅膀,发出"咕、咕"声,按钟点报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钟</b></p><p class="ql-block">是清朝广州地区制造的自鸣钟的总称。广州最早接触西方自鸣钟,随着自鸣钟贸易的深入发展,西方钟表制作技术和工艺不断传入,广州开始仿制自鸣钟,逐渐融贯中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p> 早期广钟处于模仿阶段,通常是将西方的钟表机芯取出,再结合皇帝的喜好,制作各种精美的铜质、木质钟表外套。康熙年间开始,广州成为清代机械钟表制造中心。一些工匠被征调进宫,形成了"宫廷样,广州匠"的制作模式。潘淳就是清康熙时期的广州工匠,擅长烧制珐琅,被时任广东巡抚杨琳举荐到宫廷造办处参与时钟制造。 大约在乾隆初期,广州已经能够独立制作钟表机芯。《广州府志》记载:"自鸣钟,本出自西洋,以索转机,机激则鸣,昼夜十二时皆然。按广人亦能为之,但未及西洋之精巧。" 此钟为木制底座,座上包红丝绒,四角各站翼龙。座上堆山石,亭子矗立在山石上。钟分四层、底层为乐箱,内装音乐及控制活动装置的机械,四面玻璃框内有一圈活动人物,身着不同式样的服装,神态各异。二层中间高台转盘上站立一位持盾持才的指挥官,圆绕其身旁的是五名持刀、举矛、扛旗的士兵。三层是计时部分,四角立鹤,四柱盘龙,正面中央为二针白珐琅钟盘,盘上两孔左边是打点上弦孔,右边是走时上弦孔,钟盘口圆嵌白色料石放射状花。顶层四角亦立龙,中间为宝瓶,瓶腹部装有风轮,钟顶端有一园球托飞鹰。启动后,音乐响起,二层的士兵围绕指挥官旋转,底层的活动人物。顶层宝瓶腹部风轮及顶部托飞鹰的圆球也同时转动。 小爱神与仙女 - 法国 瑞士制作。钟体为鸟笼式,迎合了清代宫廷养鸟的习惯。底座内放置音乐及鸟鸣机械装置。白珐琅表盘设在底座的正面。鸟音笼内布置景观,景物有山石、树桩、水池,山石和树桩上各立一只鸟,池畔栖息两只鸟。上弦开动后,音乐响起,四只鸟在转头的同时张嘴鸣叫,抖动翅膀和尾部。 镀铜金珐琅钟 -故宫博物院藏 广州制作。钟体为楼阁式建筑造型,通体镶嵌蓝地金花广珐琅,共三层。底层为布景箱,箱内背景绘乡村风光,背景前有活动人物依次而行。二层正中为双针时钟,白珐琅钟盘,钟盘四周嵌彩色料石。顶层正面拱门内为两扇自开门,门里中间置万年青盆景,四周环绕持宝人物形象,寓意"一统万年"。顶端为一轮状装饰物,轮的中间是可转动的料石花,轮周边和中心花之间用水法玻璃柱连接。从底层后面上弦启动后,底层布景箱里人物来回走动,上层中间自开门打开,露出盆景,周围持宝人列队循环绕行,顶轮上的料石花旋转,水法柱转动,形成转花喷水的景观。此钟构思巧妙,制作精密,是广钟中的珍品。 白色缎粤绣孔雀百鸟花卉纹座屏 -广东省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为何广府人能把“洋钟”做成中西合璧的工艺品?</p> 钟体为铜镀金长方形玻璃挂镜。镜框上雕饰一朵盛开的菊花,周边延展出对称的卷叶和小花。镜框上部正中为圆盘二针小表,表盘内上部有走秒小盘,表口圈镶白色料石,盘面置半圆形玻璃蒙子。机芯是一件非常精巧的怀表机芯,使用冠状轮擒纵系统,设计构思沿用传统座钟的结构特点,是座钟向怀表过渡时期的产物。机芯下方有花体英文" Martin""London808"等字样。这件镜表外壳采用中国古典花卉装饰,机芯则采用英国进口怀表机芯,这说明广州钟表由纯粹进口向独立自主研发过程中,也不乏中西结合的"拼装模式"。<br> 钟体为荷花缸造型,缸腹部满饰花蝶纹,上、下口沿分别是云头纹、海水纹。腹部正面装表盘,周围镶红绿料石。缸面以玻璃镜表示平静的水面,中心有鹭鸶围成圈,缸中布置荷塘景观,其中三朵荷花可开合,花心分别端坐西王母、持桃童子、持桃仙猿。钟盘左、右有上弦孔,左边的负责走时系统,右边的控制奏乐和活动装置。启动后,音乐响起,镜面下与鹭鸶身子相连的铜圈由机械拉动着转动。荷花梗中的牵引杆受机械作用,花瓣张开,露出花心的西王母、童子、仙猿,西王母稳坐不动,童子、仙猿跪拜呈献桃状。此钟是清宫造办处工匠用广州制作的掐丝珐琅缸和法国的奏乐机械系统装配而成的。<br> 镀铜金画珐琅四面盘钟 -故宫博物院藏 画珐琅嵌铜活动人亭式钟 镀铜金珐琅倒球葫芦式钟 镀铜金珐琅转花卷帘白猿献寿钟 镀铜金珐琅扇扇机器人表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翻伞钟 -故宫博物院藏 铜胎画珐琅花卉纹洗盆及水浇 -广东省博物馆藏 镀铜金珐琅云龙八宝脸盆 -广东省博物馆藏 镀铜金珐琅转花葫芦式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葫芦式转花钟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花架式表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藏 铜镀金瑞兽驮容镜表 铜镀金转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倒球卷帘转人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葫芦顶渔樵耕读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转花跑人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群仙祝寿楼阁式钟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自开门三星报喜葫芦式钟 -广东省博物馆藏 镀铜金珐琅瓶式转花开花变字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升降塔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亭式内有升降塔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攀杠人钟 -故宫博物院藏 镀铜金珐琅瓶式钟 镀铜金镶嵌料石转花水法大吉葫芦钟(现代仿制) <p class="ql-block"> 广钟的展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府人的文化传统。在对外交往中,广府人能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引进吸收的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底蕴,化腐朽为神奇,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凝聚了一股不断攀登、百折不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中,也许正是这种精神让广府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奋力拼搏、赛龙夺锦,始终以排头兵的身位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使用HUAWEI P50pro拍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