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的人类文明发展

汤志俭

<p class="ql-block">  看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像看到我们的先祖的生活场景。故事讲述的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鄂温克族群的游牧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在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沿岸生活着一群勇敢善良的鄂温克人,故事是以这个族群最后的酋长的口述形式展开的。从她所记得的人和事开始,她记忆里的父母,老酋长,萨满教的巫师,族群里的每一个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老酋长的记忆中,原来他们的祖辈住在额尔古纳河左岸,被俄国老毛子侵占并被赶到右岸再也回不去了。一个弱小族群在那个国弱民贫的年代只能这样被欺负。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充满危险,他们的生活主要靠狩猎和放养驯鹿,在原始森林中随着季节变化跟随驯鹿迁徙。即使春暖花开可能一场暴雨,一个无法躲避的雷电都会要了大人孩子的命,在跟随驯鹿迁徙的路上打了个盹就会冻死……,在严酷的大自然中生命变得脆弱不堪,尤其是孩子,让人看着心疼不已。</p><p class="ql-block"> 书中也描写那些纯真朴实的爱情,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存条件下,爱情也是凄美和伤感的。</p><p class="ql-block"> 书中也谈到抗日战争后期,当朝的中国政府从未惦记过他们,日本人却没有放过他们,把他们男人全部掠去训练,以便充当他们与苏联交战的炮灰。这期间她们的日子就更艰难了,难以照料的孩子,食物的短缺,迁徙的艰苦全部落在族群里的老人和女人身上,几乎要把她们消耗殆尽。终于二战结束了,男人们回归但苦日子并没有结束,直到新中国成立,新政府关注到了这一族群,让他们搬出森林,到山林外建村定居,但有许多老人包括口述者自己还是不愿意离开,她们除了对新的生活方式并无渴求,更割舍不去的这一生的爱恨交织都在这里,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的魂灵也都在这里,那里的每一草每一木都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故事也讲述了建国初期对森林的无序砍伐和破坏的不解、无奈和伤感,那确实是我们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惭愧的事情,当时的一穷二白和对世界的认知太欠缺了。口述者也感叹,事物的发展太快了,让人猝不及防无法理解和接受,但有一点如果孩子们的生活有保障,生命不再那么脆弱就好。</p><p class="ql-block"> 也许会有人感慨,这种接近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否应该保留,至少让我们知道人类曾经的样子。也有人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更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只取生存所需,人类可能不那么贪婪,不那么自私,不那么……。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个美国青年想跳出文明社会,回到原始社会状态,他买下一个荒岛过上了鲁滨逊漂流记那样的生活,第一年他几乎冻死和饿死,接下来他开始“深挖洞,广积粮”,并想尽一切办法创造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就这样过了近二十年,他已经开始考虑发电,但他太需要金属这类东西,考虑到自己的物产可以交换,便开始与外界接触,这一下他成了名人,很多人慕名而来,其中有一位美女希望与他共同生活,但他已经不愿意在岛上生活了,因为他终于觉悟到自己的努力不就是从原始走向文明吗?他对美女说:拉倒吧,你可以这样生活,你是从文明社会过来,你可以这样选择,难道你要让你的后代成为只会吃生肉的文盲吗?你能替他选择吗?(当然这话是我说的,大概就是这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写到这就放下了,一直忙别的事没有继续写下去,再拿起来发现就在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迅猛得超出想象了,我们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但肯定无法倒退回去,人类可能会尽最大努力去补救快速发展的负面后果,但发展的脚步会越来越快则是必然趋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