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值清明,天回地暖,万物洁齐。在这个纪念故人的传统日子里,处处都弥漫着安静的、思念的因子。虽只有一天假期,也选择回到五常父母家中——倍感踏实。下午看到指间沙发表的新文,由于家中人多,如在平时也许就迅速给出点赞等反馈了,但在快速阅览后,我觉得这是值得学习的文章,所以等到此刻安静的深读。</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How Do I live》背景音乐(妙的一点是指间沙在文章结尾竟然以歌词点题),跟随读者一起走近余秋雨先生的《暮天归思》,虽然未读过此书,但却觉得书名和今天这个时节特别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 “嘿嘿……” 伴随着“腔调”一词的解释,不由地也随之笑了起来。最初来到中心,对大学生就业业务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三个月的时间里,从观察身边同事的工作内容,到参加一些相关活动,再到我们黑龙江大学生就业指导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我了解了这群人——深耕大学生就业领域的这群人。而这种对一个领域熟知、专注后的深耕,是指对自身的业务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体现着专业性和深度,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我,面对的群体一直是在校的中小学生,阶段性的目标是将他们送入好高中和好大学,而这里却是我不曾了解的他们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毕业后的就业。</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学校教育就是在某一刻适时停止。如何做好这个过渡阶段的引导和指导,让他们在学校和职场可以顺利转换,就业人似乎那个最关键的环节。读者所说的就业困境和职业发展焦虑,实际上都在于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与超越。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提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如何引导学生从“认知突围——成长觉醒——价值跃迁”的思维重构,在未知的某一刻,让你可以欣赏到那个更精彩的你。现实中,这不是学校教育的终点可以全部兑现的,因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要一生的时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像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淬炼,结果取决于你是什么样有机体。</p><p class="ql-block"> 非常喜欢文中这句话,“就业不应是人格的削足适履,而是用专业能力雕刻理想世界的凿刀。”衷心希望在招聘会上,手握简历的他们,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迈出自信且踏实的每一步。</p> <p class="ql-block"> 帕克帕尔默《教学的勇气》良好的教学始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认为,当教师不了解自我时,就不了解学生是谁,也就无法真正教好他们。那么,就业人也需要不断的自我学习,夯实专业,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大学生就业前的最后指导。</p> <p class="ql-block">喜欢段落:</p><p class="ql-block"> 正如余秋雨所说:“最高级的价值,是把个体生命织入文明长卷的经纬。”最高阶的职业规划,是让自己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好工作”,是能让“今天的你”与“更高维度的你”相遇的修炼场。当大学生以文化自觉为罗盘,将职业发展视为“持续自我创作”的过程,就能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现实与理想的拼搏中,展现既扎根大地又直指星空的生存美学。这种生命状态,才是对“你比你更精彩”最深刻的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