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

赵依云

<p class="ql-block">到一个城市总要了解这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及城市建设等等,博物馆是最好的了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化博物园简介</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化博物园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畔,主要由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建筑组成,园区总体及景观设计采用基于轴线均衡布局的组织方式,通过弧线形道路将园区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园区着重体现文化性和生态性特征,即是以博览建筑为主要空间载体,展示广博精深的安徽文化形态的场所,又是以公共参与空间为发端,培育现代地域精神文化的摇篮。通过文博广场、竹海景观、草坪绿地等空间组织模式,将二者融为一体,并互相激励。</p><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进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p> <p class="ql-block">主要指标:</p><p class="ql-block">总用地面积:1858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建筑面积:4043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2649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安徽省地质路</p> <p class="ql-block">合肥美术馆,在建</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正面</p> <p class="ql-block">合肥地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侧面</p> <p class="ql-block">入门大堂的铜版画</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PREFACE </p><p class="ql-block">古徽州一府六县,境内山清水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孕育了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徽文化。根植于徽文化的徽州古建筑是我国民间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徽州古建筑的营造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顺应自然生态,其总体布局依山就势,空间规划结构严谨,建筑构件雕镂精湛,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古建筑以其粉墙黛瓦、高脊飞檐、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亭台水榭等景观,构建起古徽州别样的"画里乡村",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优美画卷,使得人们驻足徽州古建筑之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ANCIENT VILLAGES OF HUIZHOU </p><p class="ql-block">古村落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徽州古村落因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被誉为"最美乡村"。背山面水的村落格局、园林化的村落景观、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都体现着徽州峻山秀水的自然生态和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徽州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其古村落在选址和布局方面都受当地山水环境的影响,再结合徽州人崇尚的堪舆理念,使得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呈现多样化风格。徽州人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同时,兼顾建筑艺术、安全性能、生活需求等因素,从而形成了徽州古村落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p> <p class="ql-block">据网上了解这整体建筑是实体迁入的</p> <p class="ql-block">冯仁镜宅</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冯仁镜宅原建在歙县霞坑镇鸿飞村,两进三开间,当地人称作“花厅”,木雕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等。民宅内部家居文化陈设极具特色,反映了徽州人的精致生活。</p><p class="ql-block">民居 </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建筑</p><p class="ql-block">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p><p class="ql-block">名称 建筑年代 批 次 </p><p class="ql-block">1 龙川胡氏宗祠 明一清 第三批 </p><p class="ql-block">2 潜口民宅 明一清 第三批 </p><p class="ql-block">3 许国石坊 明 第三批 </p><p class="ql-block">棠樾石牌坊群 明一清 第四批 </p><p class="ql-block">5 老屋阁及绿绕亭 明 第四批 </p><p class="ql-block">6 罗东舒祠 明 第四批 </p><p class="ql-block">程氏三宅 第五批 </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8 呈坎村古建筑群 明一清 第五批 </p><p class="ql-block">9 渔梁坝 唐一清 第五批 </p><p class="ql-block">10 宏村古建筑群 明一清 第五批 </p><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古建筑群 明一清 第五批 </p><p class="ql-block">12 许村古建筑群 明一民国 第六批 </p><p class="ql-block">13 祁门古戏台 明一清 第六批 </p><p class="ql-block">14 南屏村古建筑群 明一清 第六批 </p><p class="ql-block">15 溪头三槐堂 明 第六批 </p><p class="ql-block">16 郑氏宗祠 明 第六批 </p><p class="ql-block">17 竹山书院 清 第六批 </p><p class="ql-block">18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唐一民国 第七批 </p><p class="ql-block">19 长庆寺塔 宋 第七批 </p><p class="ql-block">20 程大位故居 明 第七批 </p><p class="ql-block">21 黄村进士第 明 第七批 </p><p class="ql-block">22 洪氏宗祠 明 第七批 </p><p class="ql-block">23 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 明一清 第七批 </p><p class="ql-block">24 棠樾古民居 明一清 第七批</p> <p class="ql-block">“追远溯本,莫重于祠”。祠堂作为徽州村落中的核心建筑,是家族祭祖和议事、教化的场所。南宋朱熹《文公家礼》构建了宗族祠堂规模与制度的雏形。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徽州祠堂开始兴盛。徽州祠堂多位于村落中轴线,建筑风格庄重威严,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仪门、享堂、寝殿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祠堂构架硕大雄伟,步架规则一致,建筑构件多为“徽州三雕”精品,大气繁复却不失朴素自然。这些气势恢宏、装饰精美的祠堂承载了宗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徽派建筑艺术之美。它们既是徽州宗族与社会繁荣发展的缩影,又是徽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p> <p class="ql-block">模型</p><p class="ql-block">“追远溯本,莫重于祠”。祠堂作为徽州村落中的核心建筑,是家族祭祖和议事、教化的场所。南宋朱熹《文公家礼》构建了宗族祠堂规模与制度的雏形。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徽州祠堂开始兴盛。徽州祠堂多位于村落中轴线,建筑风格庄重威严,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仪门、享堂、寝殿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祠堂构架硕大雄伟,步架规则一致,建筑构件多为“徽州三雕”精品,大气繁复却不失朴素自然。这些气势恢宏、装饰精美的祠堂承载了宗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徽派建筑艺术之美。它们既是徽州宗族与社会繁荣发展的缩影,又是徽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p> <p class="ql-block">祠堂楹联牌匾</p><p class="ql-block">古徽州世称“程朱阙里”,徽州宗族推崇程朱理学“祭祖敬宗、报本感恩”的传统伦理道德,也重视引导自身修德、正人正己、读书教化。他们将这些传统伦理道德与自身的理想信念、处世哲学加以结合,通过在祠堂内悬挂楹联、匾额等方式,教化族人要坚守勤劳节俭、热爱故土、重礼尚义、仁爱忠贞、忍让谦和等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徽州宗族制度</p><p class="ql-block">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原移民的迁入、程朱理学的影响和徽商的崛起,促进了徽州地区宗族社会的形成。徽州人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宗族关系,以昭穆世次为序祭祀祖先,以族规家法为准则管理族人,形成了"千年之家,不动一抔;干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年不改"的宗族制度。</p> <p class="ql-block">秦汉魏晋时期安徽重大历事 一览表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地,分属陈、砀、泗水、九江、东海、衡山、会稽七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徽南北各</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9年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篇章。陈胜、吴广蕲县大泽乡(今宿州市西南丿揭华起义,</p><p class="ql-block">刘邦汉军与项羽楚军发生“垓下”(今固镇、灵璧县</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年 交界)之战”,项羽陷入刘邦“四面楚歌”的包围中,突 </p><p class="ql-block">围撒至乌江 (今和县乌江镇丿,绝境中自刎。</p><p class="ql-block">刘安继位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聚众炼丹,发</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4-公元前139年 明“豆腐”。聚集门客编纂百科全书式恢弘巨著《淮南 </p><p class="ql-block">子》。</p><p class="ql-block">武帝南巡,登南岳 (今潜山县天柱山)。自寻阳江出</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6年 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太史令司马迁从行。这是汉 </p><p class="ql-block">武帝、司马迁足迹今安徽的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83年名水利工程“芍陂”。庐江郡 (今六安、合肥、巢湖一带)太守王景修建著</p><p class="ql-block">孙权率军10万围合肥,守将张辽、李典率众7千</p><p class="ql-block">215年 抵抗。护城河“逍過津”一仗,张辽大破敌众,史称“张 </p><p class="ql-block">辽大战逍遥津”。</p><p class="ql-block">231--234年三率三路大军攻打合肥新城,无功而返。魏将满宠建合肥新城1今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了。孙权</p><p class="ql-block">前秦皇帝符坚倾87万大军进攻东晋,会战于淝水1今</p><p class="ql-block">383年 淮南、寿县一带)。晋以少胜多,大败泰军。史称“淝水 </p><p class="ql-block">之战”。</p> <p class="ql-block">认识牌坊</p><p class="ql-block">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彳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徽州牌坊与祠堂、民居合称为“徽州三绝”。牌坊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除了本身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外,还体现了徽州古建筑的杰出成就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牌坊等级标准</p><p class="ql-block">徽州牌坊主要分为四个等级标准,按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敕建、圣指 恩荣和御制。</p><p class="ql-block">敕建: 为表彰事迹突出的官绅乡民,由地方官或者士绅呈报中央,皇帝口头批准,即为敕建,资金自筹。</p><p class="ql-block">鲍文龄妻节孝坊</p><p class="ql-block">圣旨:由地方呈报中央,皇帝准行,有圣旨书面批准,资金自筹。</p><p class="ql-block">鲍文渊妻节孝坊</p><p class="ql-block">恩荣: 由皇帝对有功臣民主动提出立牌坊旌表,取皇恩浩荡,荣及乡里之意。由地方财政出资建造。</p><p class="ql-block">鲍象贤尚书坊</p><p class="ql-block">御制: 最高级别,由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p><p class="ql-block">慈孝里坊</p> <p class="ql-block">三雕</p><p class="ql-block">徽州木雕、石雕、砖雕合称"徽州三雕",是徽州匠人历经长久实践而创造的独特建筑造型语言,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建筑装饰。木雕撑拱、雀替、梁佗等均起到支撑作用,造型多样,图案内涵丰富;石雕多用于基座、围栏、漏窗、石阶、牌坊等建筑物的装饰,种类繁多,古朴大方;砖雕主要用以装饰门楼、门罩、屋檐、屋顶、漏窗等,题材广泛,寓意深远。徽州三雕艺术源于深厚的徽文化,是徽州人文积淀、徽商经济发展及徽州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其精美的绘画图式、精湛的雕刻技艺、深刻的文化寓意,带给了人们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PREFACE</p><p class="ql-block">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主要工具,有文房四宝之美誉。它们演绎历史更迭,绘就诗书画作,是中华明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怀。它们远播欧亚,让中国书画艺术在世界艺林独树一帜,对促进人类明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安徽文房四宝的历史源远流长。唐宋以来,历代匠人秉承因循物性、道器合一的造物思想,凭借安徽得天独厚的物产源和人文环境,恪守精益求精、鼎故革新的工匠精神,为世人奉献了无数文房佳品。安徽文房的杰出代表宣笔、徽墨、宣纸、歙砚,以其选料精良、工艺精美、内涵丰富等特性,为古今文人雅士所珍爱,并成为安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享誉世界。</p><p class="ql-block">他们创造出诸葛氏散卓制笔法、张遇油烟制墨法等工艺技法,摸索出以青檀皮造纸、龙尾石制砚等选材经验,充分体现了安徽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涌现出诸葛高、汪伯立、程君房、曹素功、曹大三、李少微等笔墨纸砚制作名家,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房制作的巅峰水平。笔筒、墨床、砚滴、水盂等文房雅器,亦和“四宝”相映成趣,为世人珍藏。</p><p class="ql-block">文房四宝类文物是安徽博物院的重要收藏,名家荟萃,珍品琳琅。我们期待观众从安徽文房四宝展览中,领略古人的匠心独运与情思雅趣,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笔纵横</p><p class="ql-block">"治世之功,莫尚于笔"。中国历代文人通过毛笔挥洒奇思、宣泄情怀,为后世留下无尽的翰墨丹青。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安徽自古盛产毛笔,涌现了宣笔、微笔等诸多品类,其中以宣笔最负盛名。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以产地命名的毛笔品种,宣笔以紫毫笔为代表,融合历代毛笔制作技术之精华,精于选料,繁于工艺,奠定了唐宋时期"宣笔甲天下"的制笔局面,在我国古代毛笔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历代众多文人大家推崇备至。</p> <p class="ql-block">砚是中国传统的研墨工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安徽自古砚石品类丰富,有黄山歙砚、淮南紫金砚、宣城宣砚等,其中尤以歙砚最具盛名。歙砚又称龙尾砚,因产自安徽古歙州而得名。歙砚石质细腻、发墨益毫、滑不拒墨、储水不涸,叩之似金属声,故有“玉德金声”之美誉。自歙砚诞生起,歙砚匠人独运匠心,成就歙砚传世名品;文人墨客题诗刻铭,赋予歙砚人文意趣。歙砚集诗、书、画、印、金石、雕刻等诸多艺术于一体,兼具使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宜书宜画的秘密</p><p class="ql-block">青檀皮、沙田稻草是生产宣纸的最佳原料。用纸张纤维分析仪观察,可见青檀皮的纤维长,分布均匀,这种结构易于留住墨迹;稻草纤维较短,可填充青檀皮长纤维的孔隙,使得檀皮纤维更为紧密。二者纤维长短相互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墨润十足。而原料配比的不同,使得宣纸可以满足不同书画风格的要求,成为最理想</p><p class="ql-block">的书画用纸。 宣纸纤维</p> <p class="ql-block">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宣纸作为中国造纸术的代表,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书画用纸,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宣纸神秘工艺所带来的“纸寿千年”,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保留了众多书画典籍;宣纸独有原料所造就的“墨韵万变”,更是推动了中国书画新风格写意画的发展,造就了“墨分五色”的中国画独特墨法。宣纸自诞生起,就以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薄而能坚等特点,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的追捧,宣纸也成为了中国书画用纸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徽州文明陈列史二在装修,里面是安徽博物院的八大镇馆之宝,,只能网上看看了。</p> <p class="ql-block">王侯风流 曹操雄略 </p><p class="ql-block">--汉魏晋时期的安徽</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属宿州市)揭竿而起,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楚汉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泱泱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的建立。六安王刘庆墓“黄肠题凑”及王陵区的发现,揭开了西汉六安国的神秘面纱。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天文仪器代表了汉代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华美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展示了汉代叹为观止的工艺水平。东汉末年,谯沛故地孕育了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曹氏宗族墓地、东吴大将朱然墓等历史遗迹,生动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南北朝时期,安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隋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曹氏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流芳百世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曹操家族</p><p class="ql-block">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史称魏武帝。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政策,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一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曹氏家族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为我们展示了曹操家族的历史和东汉社会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大安王国</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翦除了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韩信、英布哥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封刘氏家族子弟为诸侯王,淮南王刘安和六安王刘庆即是被分封的同姓诸侯工</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时恭王刘庆为第一任六安国王。此后大安为大安国五代诸侯王封地,至王莽时结束,历时130多年。2006年,六安双墩出土了规模巨大的“黄肠题凑葬制的一号大墓,墓为共(恭)王刘庆。</p> <p class="ql-block">运河繁盛</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通过永济果、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实现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贯通,其中通济渠部分流经安徽淮北、宿州等地,长180余公里。运河的漕运、贸易之利,带动了沿河经济的发展,重要的商业集镇形成。淮北柳孜段、宿州段运河遗址出土了唐代沉船等大量文物,其中陶瓷器数量众多,涉及越窑、耀州窑、磁州窑、邢窑、定窑、长沙窑、钧窑、龙泉窑等二十多个窑口。</p> <p class="ql-block">河运通达 清名流芳 </p><p class="ql-block">--隋唐之元时期的安徽</p><p class="ql-block">公元六世纪末起,隋朝征发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连接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的人工运河,后世称为“隋唐大运河”。隋唐两宋时期,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运河两岸集市林立,贸易兴盛,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迅速。从出土文物看,瓷器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之大宗,其烧造工艺及装饰手法不断创新且日渐成熟。全国各地名窑林立,产量巨大,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远销域外。以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等为代表的安徽地方窑口,兼收并蓄,在生产技术、器形装饰等方面呈现了融冶南北于一处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品类和功能日趋生活化,官、私金银作坊齐头并进,制作工艺精良,品类形制更为丰富。多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严谨与活泼、粗犷与细腻等不同风格的金银器交相辉映、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受到世人的称颂。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影响至今。</p> <p class="ql-block">洪武皇帝</p><p class="ql-block">米元璋(1328一1398),濠州钟离(今凤阳)人,出身贫寒。元至正十二年(1352),加入部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出任右副元帅。至正十六年(1356),率军攻下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设立统军大元帅府,封官任职。至正二十七年(1367),命徐达率师北伐。</p><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其以严典治国,制订《大明律,抑制豪强,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古以来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而安徽正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吸纳周边先进文化营养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孕育出安徽地域文化南北兼有的区域特色,塑造了安徽人坚韧勤劳、真诚豁达、开拓进取的性格。</p><p class="ql-block">"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绚烂的江淮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一批批杰出人才在思想、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法制等方面为民族的发展进步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成为民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文化连接过去和未来,"安徽文明史陈列"既是了解安徽历史发展脉络的窗口,更是领悟安徽人文精神的殿堂。站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三楼第三展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