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记》广州市(下)

李树棠

<p class="ql-block">美篇第656篇</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p> <p class="ql-block">  【 广州市“越秀公园”简 介 】</p><p class="ql-block"> “越秀公园”是全市性综合公园,自1927年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公园所在地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最高峰海拔 70多米,历史上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是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标志,与广州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如今越秀公园总面积约为 69万平方米,由七座山岗和三个人工湖组成,是国家重点公园、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羊城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越秀公园”林木苍翠,古树名木众多,全园綠化覆盖率达90%以上。公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自元代起,历次“羊城八景”评选,越秀山的景点均有入选。</p><p class="ql-block"> 现在园内不仅有中山纪念碑、镇海楼、广州明城墙等众多文物,还有越秀山体育场、广东广播电视塔、越秀山水塔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构筑物,更有广州的标志一一“五羊石像”。</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公园还陆续建成了五羊仙庭、成语寓言园、竹林景区、韩国海东京畿园等景区,力求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齐辉,自然造化与人工巧设共舞。</p><p class="ql-block"> 园内的三大人工湖,景色优美,是划船、绘画、写生的好地方。东秀湖畔的儿童乐园,是让小朋友尽情挥洒欢乐的园地。金印游乐场内,多组大型现代电动游乐设备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鲤鱼岗上,草地滚球场绿草如茵,还有乒乓球室、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成语寓言园内,近 40组艺术作品向游客讲述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越秀公园,山清水秀,花木掩映,名迹古址散布于冈峦山谷中,亭台廊榭点缀于曲水绿波之间,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置于青山绿水之中。越秀公园以其典型的岭南文化内涵和园林特色,成为镶嵌于繁华都市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一、五羊石雕</p> <p class="ql-block">  【 五 羊 石 雕 】</p><p class="ql-block"> “五羊石雕”屹立在公园的木壳岗上,是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它建于1960年,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伟三位雕塑家创作。</p><p class="ql-block"> 整座石雕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高10余米,体积为53立方米,大小五只羊造型生动可爱。这座栩栩如生的雕塑,被视为“羊城”的标志,深得国内外游客喜爱。</p><p class="ql-block"> “五羊石雕”,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两千多年以前,广州海天茫茫、遍地荒凉,人们终日辛劳不得温饱。一天,天空仙乐缭绕,有五位“仙人”,身穿彩色衣裳,骑着五只口衔谷穗的羊,飞临广州。</p><p class="ql-block"> “仙人”把谷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此地永无机荒,说罢,腾空而去,留下了五只羊化为“石羊”。从此,“广州”这地方就成了富饶的地方,广州因而得名“羊城”、“穗城”。</p> <p class="ql-block">二、中山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 “中 山 纪 念 碑”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碑”,位于越秀公园越秀山越井岗顶,由吕彦直设计,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中山纪念碑坐北朝南,高37米,13层,由花岗岩砌成,呈方锥形,下大上小,四坡尖顶。碑身正面(南面)镶嵌有一块花岗岩石,上刻有《总理遗嘱》。</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由首层的方形“基座”和基座之上的“碑身”两部分构成。碑下建登山石磴数百级。</p><p class="ql-block"> 碑座南门有一圆拱门,可进入碑内,沿盘旋梯可达碑顶,第一、第二层四周可凭栏俯瞰,往上可从窗户远眺。</p><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碑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建,“以伟大之建筑,作永远之纪念”,是纪念和缅怀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重要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1962年,中山纪念碑公布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包含中山纪念碑在内的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 总 理 遗 嘱 》 全 文</p><p class="ql-block">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p><p class="ql-block">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p><p class="ql-block"> 【注: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通过的《谨以至诚接受总理遗嘱并努力实行之》决议案规定:在越秀山上建筑“接受总理遗嘱纪念碑”,两天后改称“中国国民党总理孙先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三、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读书治事处”位于越井岗南麓半山腰,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夫人居住地“粤秀楼”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总统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中山纪念堂。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了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p><p class="ql-block"> 时任总统府卫队营长的叶挺将军,曾从这里掩护避入总统府的孙夫人突围脱险。</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1930年6月16日由中山纪念堂建筑管理委员会在“粤秀楼”旧址建立此碑,碑正面刻有“孙先生读书治事处”八个金色大字,碑背面则刻了《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记载总统府 62 名卫士与陈炯明叛军浴血奋战两昼夜的经过及有功卫士名单,碑记为孙中山秘书林直勉所撰并书写。</p><p class="ql-block"> “粤秀楼”在事变中被叛军炮火夷为废墟,该纪念碑在2008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古之楚庭”石碑坊</p> <p class="ql-block">  “古之楚庭”石碑坊位于越秀公园中山纪念碑下方,原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同治六年(1867),重建。传说广州,最早使用的名字为“楚庭”,因此牌坊刻字“古之楚庭”。</p><p class="ql-block"> 牌坊坐东朝西,为两柱单间一楼石牌坊,花岗岩筑成,背面刻“粤秀奇峰”。对广州历史研究具有一定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光复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  【 光 复 纪 念 亭 】</p><p class="ql-block">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后,时任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弃城逃生。11月9日广东宣布脱离清廷【注:时称“光复”】,成立“广东军政府”。但当时急缺粮饷,参加军政府工作的旅港侨胞李煜堂等 30 余人,组成“港侨筹饷局”,先后募得 300余万元。</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七年(1928),广州军政府为表彰香港同胞慷慨捐巨款支持革命之举,特建“光复纪念亭”于越秀山。</p><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以牌坊具有革命历史性,足以激扬民族正气,碍其侵略,竟遭拆毁。1948年,广州和香港人民在原址重建光复纪念亭。</p><p class="ql-block"> “光复纪念亭”的上方,四面嵌有石额,分别有题字:胡汉民题“光复纪念”(南面)、古应芬题“脱离帝制”(西面)、杨西岩题“实现共和”(东面)、摹刻民族英雄岳飞笔迹的“还我山河”(北面)。中间两石柱刻有对联:何时世界大同,宪法先从民主立;此日河山光复,义旗曾向港侨来。</p> <p class="ql-block">六、海员亭</p> <p class="ql-block">  【 海 员 亭 】</p><p class="ql-block"> “海员亭”,是一座重檐八角攒尖亭,亭顶覆盖绿色琉璃瓦,中立八条白石圆柱,地面上用石米砌成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的“黑锚会徽”。海员亭铭记着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的历史功勋。</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香港中国海员饱受帝国主义者和外国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残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们团结起来斗争。</p><p class="ql-block"> 1922年初,香港海员为提高工资、改善待遇、摆脱包工制而举行大罢工。在苏兆征、林伟民等同志的领导下,香港海员举行总同盟罢工,人数达十余万,其中一万多海员返回广州,香港一时变成死港。经过56天的斗争,震惊中外的香港海员大罢工胜利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香港海员工人于罢工期间在“镇海楼”前修筑了一条马路,取名“海员”路,并决定在小蟠龙岗东侧建海员亭。</p><p class="ql-block"> 当时因经费不足,未能完成,直到1930年,广东海员支部筹足款项动工兴建。于1932年落成“海员亭”。</p> <p class="ql-block">七、伍廷芳和伍朝枢父子墓</p> <p class="ql-block">  伍廷芳和伍朝枢父子的墓地,原在先烈中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对面的望岗,因建设用地,于1988年迁入越秀公园。</p><p class="ql-block"> 伍廷芳墓、伍朝枢墓南北并列,坐西朝东,面积约1250平方米。两墓各建一座用花岗石构筑的古罗马式的墓亭 ,两墓亭相隔约 6米。 </p><p class="ql-block"> 伍延芳墓墓亭平面为十字形,中央矗立孙中山撰写的《伍秩庸博士墓表》碑【注:伍廷芳,号秩庸】伍朝枢墓墓亭平面呈均等的 4 瓣花形,墓亭里立墓碑。</p><p class="ql-block"> 伍廷芳墓建于1924年,墓的东侧有一伍廷芳先生塑像,铜质,是我国近代著名雕像家李金发雕铸,底部刻有《伍博士铜像志》,雕刻的是伍氏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马褂,坐于沙发上。</p><p class="ql-block"> 2008年,伍廷芳墓、伍朝枢墓,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 伍 廷 芳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伍廷芳(1842一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还是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对中国近代法律制度和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伍廷芳先世家贫,父亲曾在南洋经商。他出生于新加坡,3岁时随父迁居广州芳村。14岁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求学,接受了 6年的西式教育。1874年,他自费赴英国留学,进入林肯法律学院攻读法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获准在英国殖民地开业的第一位华人律师。</p><p class="ql-block"> 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十余年,担任法律顾问,就此开启了政治生涯。1896年至1909,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等国公使,主持签定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爆发后,出任南方民军全权代表,与北方代表唐绍仪进行南北议和,成功迫使清帝退位,为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法律和法令,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p><p class="ql-block"> 1917年,他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 ,并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入永丰舰。第二天,80岁的伍廷芳立即上舰看望孙中山,共商大计。通告各国驻广州领事馆严守中立,不支持陈炯明。不幸的是,不到一周时间,年老体衰且因惊愤成疾,在广州病逝,孙中山下令为其举行国葬仪式。</p><p class="ql-block"> 另,伍廷芳可能还是个大收藏家。前段时间,新闻热播,伍廷芳的曾外孙赵泰来,继承其姨妈密藏在英国一栋私人别墅内的 6 万余件文物。1981牟,姨妈去世,他不辞辛劳,为保密只得独自一人,坚持约十年,清点、登记、包装,这些海量文物,并全部运回国内,完璧归赵。他还不顾亲属反对,毅然全部无偿捐给国家,贡献巨大。2005年,授予世界杰出华人奖,被称赞为“华人之光”。但这巨量的数万件国宝都是伍廷芳当年所珍藏的。</p> <p class="ql-block">  【 伍 朝 枢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伍朝枢(1886一1934),伍廷芳之子,外交家。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外交部长。民国十八年(1929)和民国二十年(1931)两次以中国首席全权代表出席国际联盟大会,后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琼崖特区长官。</p><p class="ql-block"> 1886年出生于天津,1897年,隨父赴美国,1905年毕业返国,1908年又以官费派送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学习法律,1911年毕业,获法学士学位,旋入林肯法律研究院,获大律师资格。</p><p class="ql-block"> 1912年回国,任湖北军政府外交司长。次年当选首届国会议员。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次长。</p><p class="ql-block"> 1919年,他代表广东军政府加入中国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伍朝枢虽未成为正式全权代表,但仍赴巴黎积极参与中国代表团的活动,促成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p><p class="ql-block"> 1923年6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外交部长。次年任国民党中央商务部长。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司法委员会主席兼广州市政厅委员长。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后任驻美公使。1931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1934年1月在香港病逝。</p><p class="ql-block"> 伍朝枢与其父,被称为民国著名的“父子档”外交部长,父子同朝,子佐父政;父亲去世,子承父业。伍朝枢虽不及父亲功标青史【注:伍廷芳,被誉为“中国近代法律与外交的奠基人”】,但在制定对外政策、健全外交部内制、废除不平等条约、保护华侨等方面,贡献很多。</p> <p class="ql-block">八、绍武君臣冢和王兴将军墓</p> <p class="ql-block">  【 绍 武 君 臣 冢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绍武君臣冢”,原墓在城北象岗山北麓,1981年,古冢迁“越秀公园”南秀湖畔现址。是清初“南明”时期,唐王朱聿鐭(绍武帝)与其臣子苏观生等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 清朝顺治三年(即隆武二年,1946年),“南明”隆武政权在福建被清所灭,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在苏观生等人拥戴下,在“广州”即位称帝,年号“绍武”。与此同时,南明宗室朱由榔也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p><p class="ql-block"> 两个同时在广东建立的“南明”政权,因互争帝位,在广东三水一带火并起来。十二月十五日,清将李成栋率军乘虚,从广州东门入城突袭“广州”,苏观生仓促未能抵抗,自缢身亡。</p><p class="ql-block"> “绍武帝”易服出逃,被清军追兵捕获后自缢去世,绍武君臣被杀,“绍武政权”随之灭亡,历时仅 40天。</p><p class="ql-block"> “绍武帝”、“南明”宗室的周王、益王等 24王及苏观生等死难臣民遗骸,后来被收葬于广州城北象岗山麓流花桥畔东北侧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载:“绍武君臣冢”本是一抔黄土,清乾隆年间,有人为之修墓立碑,称“绍武君臣冢”。民国十六年(1927),卢乃潼撰《明绍武君臣冢重修碑》纪其事(碑在今越秀山南秀湖畔)。古冢幸存。</p><p class="ql-block"> 该墓冢对研究“南明”历史有参考价值。1963年,“绍武君臣冢”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广州市政府重新确定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 王 兴 将 军 墓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王兴将军墓,原墓在广州城南南箕村,1981年迁葬于“越秀公园”南秀湖畔。王兴(1615一1659年),广东恩平人。“南明”抗清将领,他于明朝末年,在恩平聚众起义,后拥护“南明”政权,被隆武帝授为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等地。</p><p class="ql-block"> 后“永历帝”又授他为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并加封为广宁伯。王兴英勇善战,屡败清军。平南王尚可喜等多次对他招降。他焚书斩使,决不降清。</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四年(1657)七月,尚可喜发兵 10万,水陆两路合攻恩平,王兴孤军奋战达13个月,终因粮尽援絕,寡不敌众,于顺治十六年八月十七日夜,王兴令妻妾 16人先自缢死,然后举火自焚,以身殉国。</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军陷城,亦为其忠烈所感动,将其17人合殓于王兴生前予制的巨棺中。后其亲属将17人遗骸迁葬于广州城南南箕村。“王兴将军墓”,原墓上有一无字碑,墓穴中埋一大陶瓷,瓮口覆盖志石一方,内盛有王兴及他的妻妾共十七人的骨灰和残金饰13节,还发现一方墓志。</p><p class="ql-block"> 1963年,“王兴将军墓”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广州市政府重新确定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九、“四方炮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  【 四 方 炮 台 遗 址 】</p><p class="ql-block"> “四方炮台”,原名“永宁炮台”,位于越秀山蟠龙岗顶。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是鸦片战争的重要遣迹之一,因炮台平面呈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21年(1841),“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腐败无能,1841年5月,英军占领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四出侵扰。</p><p class="ql-block"> 5月30日,广州北郊三元里等一百零三个乡的民众同仇敌忾,挥戈御侮,引诱佔据“四方炮台”之敌至牛栏岗伏击,取得重大胜利。 翌日,数万民众復包围炮台,迫使英军逃离并撤出广州。</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炮台历遭破坏,现仅存地基,为保护这一重要革命史迹,为将来全面修復作准备,特此竖立“说明”标志。</p> <p class="ql-block">十、“石径仙踪”景点</p> <p class="ql-block">十一、广州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 【 广 州 明 城 墙 】</p><p class="ql-block"> “广州明城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已有600多年历史。该城墙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是在宋代三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明城墙”,被公认是“广州明初三大古迹“”之一【注:另外,是镇海楼和五仙观钟楼】。越秀公园内的明代古城墙依山蜿蜒延伸,老榕树的根系与城墙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城墙基础用红砂岩条石砌成,墙体来自特制大城砖,以石灰、细砂、糯米浆等混合成的灰浆黏合,异常坚固。城墙高大且厚实,城砖规格整齐,质地坚硬,设有垛口和排水设施,既能有效抵御攻击,又方便士兵瞭望和射击。</p><p class="ql-block"> 现存城墙总长度仅有1000多米,其中镇海楼附近长约200米的城墙,保存完整,经修缮已恢复了雉堞严整的旧观,其余部分为残垣。</p><p class="ql-block"> 明城墙,既是广州城垣北扩的历史遗物,还是广州革命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2013年,镇海楼和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十二、镇海楼(广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 镇 海 楼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其名取“雄镇海疆”之意,广州民间俗称“五层楼”,素有“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地处广州古城墙北段的至高点。楼高28米,宽31米,深16米。楼分五层,第一、第二层用红砂条石砌筑,三层以上为青砖墙。</p><p class="ql-block"> 现楼为歇山顶,五层复檐覆以绿色琉璃瓦盖,嵌有石湾鳌魚花脊。楼的建筑形制特别,正看似楼,侧观如塔,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的塔楼式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伟丽雄特,气度恢宏,登楼远眺,“羊城”秀色尽收眼底。自清代以来“镇海层楼”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并冠以“岭南第一胜概”的美誉,吸引了文人墨客、豪杰志士慕名而来,咏叹诗篇不绝。</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拥有俯瞰全城的地理优势,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城市防御设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直到民国时期,镇海楼仍一直是广州市的制高点。镇海楼还是广州内河航标,是广州古城重要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州博物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 “广 州 博 物 馆” 简 介 】 </p><p class="ql-block"> 1929年,镇海楼被辟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的前身),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华南首座公立博物馆,亦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现在楼内常没《城标- 城史一一广州历史陈列》展览,选取了从史前、先秦时期到广州解放近千件代表性文物,重点展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现代市政改革先行地等历代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变化,一楼承载千年城史,一展浓缩千年城事。</p><p class="ql-block"> 步入镇海楼,广州历史在眼前逐层展开: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②秦汉之际,南越国在此建立,岭南首次大发展,③唐宋时期,广州跃身东方大港,蕃舶纷至,商贾汇聚,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清广州跻身世界重要商都,⑤近代以来,广州深得风气之先,成为最早学习西方的南国之窗,⑥具有英勇无畏精神的广州人民又使这座古城化身英雄城市。千百年来,广州为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 另外 】:在“镇海楼广场”的西侧,于1964年建有“碑廊”,保存着有关广州历史的石碑23万。“广场”南侧炮座内陈列着明、清时期的广州城防大炮,还有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钢铁铸炮,它们既是广东人民抗敌御辱的遗物,又是研究中德兵器技术交流和火炮历史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今日清明,踏青扫墓。感恩父母,好好活着。走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张铸崑</p><p class="ql-block">校对赵元勲</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