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宋·黄庭坚)</p><p class="ql-block">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p><p class="ql-block">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p><p class="ql-block">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p><p class="ql-block">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尘和土,行人路上望先民……</p> <p class="ql-block">祭祖,不仅是感恩缅怀,更是清朗心情,得到心灵慰籍,更好的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清明前一天,在祭奠了爷爷奶奶和太爷后,叔叔们提议,再去老茔,祭奠我的祖爷,也就是父辈们的太爷。清明节当天一早,我们一行七人向水沟老宅子进发。</p> <p class="ql-block">一路是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春播的喜人景象在四野无限扩张,在这个干旱且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我对此生疑,也乐见其成。</p> <p class="ql-block">山顶之上,还有挖树坑的打工人,据说有600多来自四川、宁夏等地的人们,汇聚在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荒山秃岭上,</span>植树造林,能不能成活在其次,有这样的“项目”也是甚好,只是当地人没有“务工”的机会。很多事是看不懂的!但,只要是正面的意义,那都是好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如果用来拍穷苦百姓的生活,不需要搭建任何场所,都是及其自然的天然的场景,过去都能回去。</p> <p class="ql-block">叔叔指了一下山边的两个宅院,说是老祖住过的院落,也就是我们的根脉所在。据说,在大地震(民国9年12月海原大地震)后离开这里,到王庄做吊庄,近一个世纪的奔袭之路,我们又从山区的王庄到川区的东升镇,在黄土高原上迁徙并生生不息。讲了很多以前的故事,我想得空要整理出来,警示后人,当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这里也叫赵家滩,太爷爷是那时这个沟里最唠叨的男人。沟里常流10寸的泉水,要浇地使用,有7个必须太爷爷用的,其余3个才能轮到其他村民用。只是沟里平地很少,山上的耕地又极其陡峭,生活自然还是艰苦的。</p> <p class="ql-block">这幅石坝摆,是上世纪70年代的杰出作品,5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彰显人定胜天的壮举,每到此,我都会心头一颤并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太太和二太爷、太太陪着太祖爷奶永眠于此!</p><p class="ql-block">这处老坟茔地,据讲风水极佳,也是太爷爷从别人手里置换而来,并镇住了,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坟,处理对面相山的水毁壕沟,是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分工协作,边干边提小方案,把壕沟填平,也引了山腰的水路。主山、相山都很好的地方,长眠在此有多好……我不懂,但青山作证,虔诚的感恩的心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沙枣树也是千年不倒,倔强如胡杨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叔叔讲,太爷爷人很好,从沟里搬到山上,约50里地的距离,来回很多年。那时卜姓的先民,就一个男丁,年龄也很大了,没有成家,太爷爷就帮他家讨了老婆,有了后人……卜家人就对我们很好。前几年,把太爷爷写的古书给了三叔,字很漂亮。有机会一定要拜读!</p> <p class="ql-block">记住一些人和事,不但是有趣的,更更是可以昭示未来!</p> <p class="ql-block">返回的路上,远处的雪山依稀可见,我们已经很是劳累了。</p> <p class="ql-block">春意渐浓,勤劳勇敢,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一代代华夏儿女都在努力奔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