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三祖禅寺.25年清明自驾游

阿亚

<p class="ql-block">  DAY1:2025年4月4日,正值清明假期,清晨6时左右出发,因明天到宿松公干出差,所以选择先自驾大别山转转。第一个目的地是潜山的三祖寺。注:合肥~潜山三祖禅寺~九井风景区~天柱山大峡谷~宿松,当日消费260元。</p> <p class="ql-block">  一、潜山</p><p class="ql-block"> 潜山,地处安徽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潜山周时为古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境内距今5000多年的薛家岗文化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矗立1700多年的东晋太平塔,为安徽“第一古塔”;拥有唐宋历代大家题刻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是珍藏在山水之间的“历史博物馆”,建寺1500多年的三祖禅寺,为中国禅宗六大祖庭之一。</p> <p class="ql-block">  潜山是京剧的发源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是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的生长地。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拥有著名的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剥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花岗岩奇观。</p> <p class="ql-block">  (一)天柱山</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位于安徽潜山市境内,因主峰如“一柱擎天”而得名。相继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地处北纬30°线,自然风光刚柔相济,既具北山之雄,又有南岭之秀。峰雄、石奇、洞幽、水秀被称为“四绝”。杜鹃闹春、白莲嬉夏、红叶醉秋、黄杨笑冬,天柱四季皆美景。神奇的造山运动,使得天柱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剥露最深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经典地段,被誉为“地球的泄密者”。</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封天柱山为“南岳”。这里是黄梅戏之乡,京剧发源地,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及《天仙配》、“小乔初嫁了”等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对此情有独钟,历代留存的摩崖石刻群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二)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潜山市境内,西北襟连大别山,东南濒临长江,面积413.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89.8米,独立高耸,如柱擎天,故名“天柱”。公园位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大别造山带的东段和郑﹣庐断裂带的复合部位。这里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记录了大陆板块碰撞、俯冲、折返的壮观地质历史过程,成为研究大陆动力学最典型地区之一。以郑庐断裂带上最美花岗岩地貌闻名于世,尤以崩塌堆垒地貌,成为全国同类景观代表而赢得“天柱山型”花岗岩地貌的冠名美誉,自然风光雄奇灵秀。园区内40多个地点发现了6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具有亚洲的地方性特色,在研究古新世哺乳动物演化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公认为“亚洲哺乳动物的发源地之一,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遗址即见证了6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及所创造的文明。春秋时期属皖国封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为南岳,后隋文帝改封衡山为南岳。1982年以来,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p> <p class="ql-block">  二、三祖禅寺</p><p class="ql-block"> 三祖寺景区面积7.04平方千米,是以人文景观为主题,古寺、石刻、遗址、滨河风光为特色的精品文化景区。该景区文化景观遗迹丰富,有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三祖禅寺、觉寂塔、道教名观白鹤宫和唐明皇应梦井等遗址。位于三祖寺西侧的摩崖石刻群以其数量多、密度大、品位高、年代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历代书法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  三祖禅寺是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璨道场,被尊为中华禅宗祖庭,已列为全国对外开放重点寺庙。三祖寺东面山岗称白鹿岗,白鹤道人在此建白鹤宫,历史上曾有“三千道士八百僧”之说。白鹿岗原为汉武帝祭岳之地,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祭天柱,号南岳,今存祭岳台遗址。潜河横亘于前,碧波潋滟,风光旖旎,气候宜人。</p> <p class="ql-block">  (一)禅宗与三祖 </p><p class="ql-block"> 中国佛教禅宗,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传入,达摩居嵩山少林,谓之初祖;神光在少林寺求师传法,断臂立雪,达摩传之衣钵,取名慧可,为禅宗二祖。僧璨、道信是禅宗的三祖、四祖,四祖道场在湖北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居黄梅东山,教众云集,史称“东山法门”。慧能来自广东,密受弘忍衣钵南归,为禅宗六祖,开创“顿悟”宗风。从此,禅宗兴盛于世,流布全国,远及海外。</p> <p class="ql-block">  从禅宗六代传人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三祖僧璨承上启下,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传承禅宗做出了巨大贡献。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僧璨率先破了禅宗“以心相传,不立文字”的规制,以其毕生心得写成《信心铭》,奠定了中国禅宗的理论基础,故有“璨公所传,等观初心”之说。三祖传授衣钵于四祖后,立化于三祖寺后大树下,三祖寺的地位和影响非常显著。在皖西南与鄂东南之间,安徽的天柱山、司空山与湖北黄梅东山,构成了禅宗“金三角”地带。三祖寺是极具影响的禅宗圣地,受到历代帝王的封赐,是海内外信众的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  (二)三祖寺在禅宗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相合,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汉传佛教的最大特性就是禅宗。在历史上,禅师们与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们就禅的“心法”相交流、相唱和。对中国文化及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可谓至大且深,而提到禅宗文化,不能不提三祖僧璨大师所著《信心铭》。</p> <p class="ql-block">  《信心铭》第一次对“禅法心要”用文字表达出来。虽“禅”讲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祖祖相印,代代相传”,但由于末世根器陋劣,不得不借文字以方便。《信心铭》与《六祖法宝坛经》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门典籍。后世佛门弟子无不奉其为圭臬,祖祖相传,龙象辈出。《信心铭》的著作地就是三祖僧璨曾经修行、弘法过的三祖禅寺。</p> <p class="ql-block">  三祖寺的开山祖师志公禅师也是在三祖寺的宝公洞里写了《志公禅师因果经》,是禅宗4大经典中的另一部经典。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著作,禅宗经典且基础的“两经两铭”: 《信心铭》、《志公禅师因果经》、《永嘉禅师证道歌》、《六祖法宝坛经》。前两部的著作地都是三祖寺。</p> <p class="ql-block">  (二)三祖寺下院</p> <p class="ql-block">   1.山门</p> <p class="ql-block">   2.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3.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4.大唐三绝碑</p><p class="ql-block"> 大唐三绝碑,大唐开元年间,李白游览三祖寺时,因其非常敬仰三祖寺的开山祖师宝志国师的修为,就即兴给宝志禅师写了首赞诗;大书法家颜真卿看到这首诗,心生欢喜,就用书法抄了一遍;大画家吴道子又给宝志禅师画了一幅肖像。后人把他们三位的作品刻在了一起,这就成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绝碑。此碑之后在兵荒马乱中遗失,2016年找到了古人拓的三绝碑的拓片,令人欢喜无尽,随即复刻,这才使得今天的有缘人能够欣赏到大唐三绝碑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5.大隋三祖铭碑</p><p class="ql-block"> 大隋三祖铭牌,唐代宗时期的舒州刺史独孤及,特撰了《隋故三祖镜智禅师碑铭》,此碑遗失于兵荒马乱之中。2016年在《旧唐书》里发现了此碑文,旋即恢复。此碑铭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是《旧唐书》记录的主要原因。至此,遗失一千年的这块珍贵碑铭又重现于世,由于此碑铭撰写时间最早,所记载的珍贵历史资料,弥补了中国隋唐时期很多的历史文献空白,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6.解缚石</p> <p class="ql-block">   7.三祖洞</p><p class="ql-block"> 三祖寺大雄宝殿后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开阔,高2.5米,宽2米,进深1米。今洞口用条石垒砌,两边框石立于石鼓之上,洞口上方搭石饰有石兽。洞内立有大理石三祖僧璨浮雕像1尊,像高2米,宽80厘米。洞内设有拜坛,洞口两侧分别塑三祖的两位弟子像。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三祖洞。</p> <p class="ql-block">  印度的十二头陀经规定,僧人吃的是俗家剩饭剩菜;住的是山野洞穴;穿的是世人所弃的破衣芒鞋。僧璨所处的年代,正是武帝宇文邕下令灭佛时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僧璨与慧可都是头陀行的实践者。</p> <p class="ql-block">   8.解缚亭</p> <p class="ql-block">   9.立信亭</p> <p class="ql-block">   10.立化塔</p><p class="ql-block"> 立化塔,是为纪念三祖僧璨大师在为信众讲经说法时立化往生而建。塔体高约3米,塔顶六角两层,外圆中空,须弥座呈六棱形,建筑风格很别致,似蒙古喇嘛塔,在汉地并不多见。据史记载,僧璨大师于隋炀帝大业二年的公元606年10月15日,在三祖寺为众信讲经说法,为证“修佛念佛”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他对众善信言“世人贵以坐终,吾今立化!”说完便站在原地,双手合十,立化往生。 后人为纪念三祖僧璨大师为众说法功德,在原地修建此“立化塔”。</p> <p class="ql-block">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直是佛教徒出离轮回、修成正果的象征。我们常见于躺着往生,连坐立往生,都是少之又少,而三祖僧璨大师却是古今中外“站立往生”第一人!三祖僧璨是禅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p> <p class="ql-block">   11.宝公洞</p><p class="ql-block"> 宝公洞,在三祖寺塔院门楼左下方,由几块天然巨石错叠而成。洞口低矮,洞内晦暗,仅能容纳一人屈身而栖。相传,宝志卓锡得此地时,此山还是潜邑隐士何氏兄弟的私宅,故而宝志只是在此洞内栖止习静。后何氏兄弟献出故宅给宝志,以供建刹。自此,宝志才在三祖山上结束了他的穴居生活。后为纪念此事,将宝志栖身过的石洞命名为“宝公洞”,并在洞内立碑以祀。</p> <p class="ql-block">  宝志禅师后被宋太宗赵光义颁诏谥为“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是历史上唯一被称为"公"的禅师。三祖寺也是南朝和北宋仁宗两个朝代的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  (三)觉寂塔院</p> <p class="ql-block">   1.真身宝殿</p><p class="ql-block"> 该真身宝殿为2017年9月9日建。三祖禅寺在重修大雄宝殿时,意外地发现了大宋仁宗时期,珍藏供奉皇家御赐给三祖寺的佛祖释迦牟尼佛舍利的地宫。一千年来,重复修建不止十次的大雄宝殿地址都在此处,但均未发现地宫,且寻觅不得。唯独此次发现了地宫,使舍利重现,这是盛世现佛宝,众生有佛缘,吉祥安康的祥瑞之象。佛牙舍利现就在此真身宝殿里供奉保护着,不久将会对外开放,供大众瞻礼祈福。</p> <p class="ql-block">  ☆佛牙舍利</p><p class="ql-block"> 据《潜山县志》载,宋仁宗天圣六年的1028年,章献皇太后传旨,选择皇家寺院舒州三祖寺为道场,朝廷出资建造“资寿宝塔”一座,并赐佛牙舍利一枚,用金银盛御宝,命本郡官员监藏于塔基之下。从宋仁宗时距今已近千年,三祖寺御赐佛牙舍利一直下落不明。但宋史及历代县志、寺志,均清楚记录此事。</p> <p class="ql-block">  大宋章献为何选择在此为皇帝延寿?宋史有记载:宋太平兴国七年的982年,三祖禅寺出土了一块开山祖师,亦即南朝国师宝志禅师手书的石碑。安庆知府将其敬献给了朝廷,文武百官大喜,认为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国运昌隆、圣祚绵远的祥瑞之兆。宋太宗赵光义龙颜大悦,当即给这块石碑起名为“瑞石”,并遣使前来三祖寺致谢。因着这段因缘,故选此为道场,御赐佛牙舍利,以供奉祈福,也就不足为怪了。舍利塔内铭文,印证了史书和县志、寺志记载。</p> <p class="ql-block">   2.觉寂塔</p><p class="ql-block"> 觉寂塔,亦称“三祖塔”,内供奉三祖舍利。塔,梵语“浮屠”。当年佛祖涅槃后,弟子建浮屠供奉佛祖舍利以示纪念。后引申为寺院之称谓。故有一句俗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唐玄宗天宝四年的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真仪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一百粒进献朝廷,以一百粒送回今河北省赵县的老家供奉,另一百粒出己俸建舍利塔置僧璨塑像于塔底层南窦中。</p> <p class="ql-block">  唐大历七年的772年,代宗李豫谥僧璨为“鉴智禅师”,赐塔名为“觉寂塔”。“会昌法灭”时被毁,唐玄宗时重建。今塔为明嘉靖四十三年的1564年院僧了莹重建,实为唐代塔基、明代塔身、宋代相轮,宋《太平寰宇记》有载:“三祖塔在舒州山谷寺一削壁间有杜牧诗”。</p> <p class="ql-block">   3.祖师殿</p><p class="ql-block"> 祖师殿是三祖寺五大重殿之一。此殿为楼阁式建筑,硬山重檐,上下2层。上层为藏经阁,内藏有《大藏经》等及其它典籍千余卷册。</p> <p class="ql-block">  在上层楼檐正中下方,悬置木质黑底金字赵朴初手书“藏经阁”匾额。下层是祖师殿,为3间通间,中有4柱架楼。在殿门及窗棂上,都镂有雕花图案。在两层楼檐正面的嵌梁、撑解和内枋上,绘有“唐僧取经”的彩色浮雕。</p> <p class="ql-block">  殿门前有廊,殿廊两端,分置钟鼓。正门楣上,悬置五方木质黑底金字“祖师殿”匾额。正厅中央的供坛上,供奉铜铸达摩、慧可、僧璨三祖师像;正厅东后侧,供奉一尊铜铸宝志禅师肩扛锡杖的立身像。正厅供坛的后面,有楼梯通向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4.信心门</p> <p class="ql-block">   5.立鹤松</p><p class="ql-block"> 立鹤松,在三祖寺殿院西的登山步道左侧,高约15米,围粗2米,树龄在150年以上。杆曲枝虬,针叶如盖,形如鹤立,故名“立鹤松”。这不仅形象绘出了古松的形态,而且还寓有当年白鹤道人与宝志斗法,虽然白鹤道人另选他址,但志公意欲留住白鹤共居此山,象征释、道两家友好相处之谊。</p> <p class="ql-block">  ☆信心铭 </p><p class="ql-block"> 佛教经典的四部书籍“两经两铭”有两部出于三祖寺。两经是《志公禅师因果经》、《六祖坛经》;两铭是《信心铭》、《永嘉禅师证道歌》,是学佛的修行人的基础课,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修行人,都是入门必修的课。出自三祖禅寺的两部是: 开山祖师宝志禅师的《志公禅师因果经》,另一部也是禅宗的第一部经典,三祖僧璨的《信心铭》。</p> <p class="ql-block">  《信心铭》全文诗体一百四十六句,每句四字,计五百八十四字,为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是禅宗的不传之旨,是关于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的开示,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其与六祖坛经并称为最中国化之佛门典籍。</p> <p class="ql-block">  (四)潜水吴塘晓渡古渡口</p><p class="ql-block"> 吴塘晓渡,旧景点名,今属安徽潜山市境内,在三祖寺前的潜水一带。吴塘,原为汉末扬州刺史刘馥修筑的灌溉堰渠,后经庐江太守朱光为曹魏屯田而重修。</p> <p class="ql-block">  建安初,为孙吴大将吕蒙所夺,更名吴塘。吴塘堰口,古时是舒州通往京畿和各州府的官道驿站﹣﹣青口驿,自古繁华。绿水横其前,青畴绕其后,云影婆娑,山光掩映。每值日出泛渡,轻舟在霞光中荡漾,笑语在翠烟里欢腾,令人如入仙境,美不胜言。朝风吹佛,轻舟自渡,更是另一番景象。古人曾云:“吴塘晓渡神仙撑”,其言并无过奢。及日暮返棹,又见晚霞映碧水,翠柳飘云烟,樵子荷薪返,牧童放笛归。旦暮之间,景象万殊。故旧时将“吴塘晓渡”列为“潜阳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登天柱山拜封南岳即是从此处停船靠岸登临。唐天宝七年大诗人李白,乘船路过此地,远远地看了看天柱山,便立即把它选为自己的归宿地:“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p> <p class="ql-block">  1.古渡口</p> <p class="ql-block">   2.潜水</p> <p class="ql-block">  3.大别山最南端</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自西向东,经河南、湖北、安徽,止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三祖寺,全长389.59公里。连绵起伏近400公里的大别山脉,把最美丽的部分全部汇聚在一起,造化了神奇的天柱山,擎天一柱、直插云霄。于是,天柱山成为大别山收官之作,更是点睛之作!</p> <p class="ql-block">  在天柱山南麓,清澈的山涧溪水沿潺溪而下,穿石牛古洞注入潜河,再和北麓融汇的皖河会交于潜山小城,两条河流像张开的双臂,把小城紧紧的环抱起来,最终汇入长江。野人寨,天柱山门户所在地,这里文化璀璨,历史深厚。古潜阳十景有六处均在这里,诸如吴塘晓渡、酒岛流霞、诗崖簌玉等,每一个胜景背后,都是一段响当当的文化沉淀。</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时左右结束三祖禅寺景区游览,驱车前往九井河与潜山大峡谷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