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抗战中成长的一个中学新制</p><p class="ql-block">邬干于氏中学新制实验的推进与发展</p><p class="ql-block">王止舟</p><p class="ql-block">一、一个埋头苦干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湖南教育界人士,大家都知道一个埋头苦干的教育家邬干于先生的。邬先生是一位研充教育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苦干的教育家。他长时间留学美国,专门研充教育,他在出国之前,对中国的旧学问即有很好的修养,对中国的文化有深切的认识,然而他又受着西洋教育的洗礼(他是在美国从中学读起的),对西洋文化常以批判的态变去接受,他对教育有兴趣,尤其对中学教育有兴趣。他回到祖国之后,即得到一个展其怀抱的机会。明德中学的故校长胡子靖先生把明德教导的工作,全权交付与他。几年的苦干,使得明德的教务树立了一个新的规模,明德的学生都受到一种严格的训练,这在明德前前后后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邬先生曾一度离开明德,去过他的教授生活,但不久又转到明德,一年之后,他又改变了生活,走向实业界,到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工作。抗战开始后,他从塘沽回到长沙,寄居在河西乌山之麓。这时河西有不少的学生因抗战而失学,其中有明德的学生,他们听到邬先生寄居在西乡,于是相率到邬先生家里,请求补习,亲朋介引,到二十七年就有二十多人,这样促成了一个实验的开始。</p><p class="ql-block">二、乌山之麓的初次实验</p><p class="ql-block">邬干于先生以十年来办中学的经验,深觉目前学制流弊甚多,其大者有三;一、时间之浪费太大;二、程度之低落太甚;三、留级之结果太酷。而此三大弊端之产生,实由于:一、学生上课时间太多;二、复习时间太少;三、每班人数太多;四、同时学习课程太杂。他针对这四点提出改革的方法:一、增加自修时间;二、减少上课时间;三、减少每班人数;四、顾到一时一事之学习原则。他怀蓄此意已久,历思实验,但无机会。今既有多数学生请求补习,于是认此为极好实验之机会,决意在自修时间增多,每班人数减少,教学方法改良三原则之下,先以英文一科来实验,经过一年的时间,完全证明初中三年英文课程,可在三十五周中,以每日上课一时,自修四时之时间完全授毕。学生学习的结果,在了解、运用、书写各方面,都有惊人的成绩表</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年年假时,邬先生曾举行一次简单的发表练习表演会作者躬逢其盛,静听二十多个学生的表演。即开始学习,只七周之初学者,亦能叙述短小故事,娓娓动听,毫无错误。当时参观者,不少对英文有修养之士,大家同声称赞,认为初步实验的成功。</p><p class="ql-block">二十八年上期,邬先生仍居河西,请求补习者有增无已,郭先生除对英文一科继续实验外,同时对数学、国文也做同样的实验。半年之间,学生数学与国文的成绩,亦有同英文那样的优异。因此更证明他所持的理论与方法完善。</p><p class="ql-block">是年秋,河西崇德学校校长任九鹏先生,因赞佩邬先生的主张,请邬先生主持其所办初中。邬先生感其诚,允为创办一实验班。考得六十学生,编为一班,更分为三组,每组二十人,以符减少每班人数的原则;首先实验英文,三组均每日上午上课一时,复习三时,更定于每晨预习一时,以符增加自修时间及一时一事两原则。不到五周,普通学校一期的课程完全学了,成绩亦超出异常。在实验进行正顺利的时候,不幸长沙告警,邬先生仓卒扶老携幼避难蓝田,此后又走上一个新的实验阶段。</p><p class="ql-block">三、蓝田妙中实验部的设立</p><p class="ql-block">邬先生刚到蓝田,即在无意中遇了妙高峰中学校长方筱川先生,郭、方两先生虽曾同时在长沙办学校,彼此都很知道,然而两人从未见过面,当时在逃难中偶尔相遇,事真太凑巧了。方校长久闻邬先生有新的学制在实验,相见之后,即谈到新学制实验计划了。方校长在佩服邬先生的见解之余,即表示愿促其实验计划能早实现。当时周南女中校长李树藩先生也极赞同邬先生的主张。经过几度的商洽,方校长即自告奋勇,愿在他的妙中增设实验部,请先生主持其事。二十九年春季,实验部即正式开始招生。当时社会一般人士不了解实验教育的意义,同时更没有明了邬先生此主张的新学制的真谛,因此招生颇感困难。经过几次的招考,算招了七十来人,在七十来人之中,育的是相信邬先生的人的子弟,他们的家长特意把他们送到实验部请邬先生来教;有的是乱撞进了实验部;更有些是别校不要,或留级而被邬先生收容的。所以就全班学生的入学艰虞与智力来说,实主不够水准。然而邬先生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与教育万能的信念,苦口婆心地来教。那时作者也被邬先生邀请相助。他个人带着七十来个学生在距蓝田市约七里的刘氏墓庐,披荆斩棘,开创一个新的局面。</p><p class="ql-block">邬先生对学生学业方面,固有着实验的计划,同时,他对学生品行方面的训练,更有着最高的理想。他当时提出八个基本训练的纲目﹣﹣轻步、细语、整齐、清洁、简单、朴素、勤学、服从。他的训练不是向学生高谈阔论,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去教导学生,比如告诉学生如何洗脸漱口,如何吃饭,如何大小便,如何睡觉,如何洒扫应对,当然更告诉学生如何读书。在开始几个星</p> <p class="ql-block">期中,行为方面的训练,比学业方面的训练还来得重要,经过几个星期之后,那些学生的举止言语就循循有规矩了。</p><p class="ql-block">在学业方面,这是他要实验的,他本着他的计划,在变更课程编制及改良教学方法两条件之下,减少需要反复练习活动类课程(如英、数、国)及需要记忆活动类课程(如史、地、理、化等)之上课时间,而以其时间为学生复习时间;而以其减少的钟点费增加班次,并减少每班人数。初中定为两年半毕业,但学生程度要达到部颁标准。根据他的实验大纲,先只实验英文、数学、国文三科。英文之实验时间,每周定为:上课六小时,其分配必每日一时,并必须尽量排列于上午;预习六小时,其排列必在每日上课餐前,每日一时,复习十八小时,每日三小时,其非列必即在上课时间后或稍后。实验时间定为三十五周,从第一学期起,到第二学期之第十五周止,以后的几周,只稍微有点温习。数学的实验时间与英文全同,于第二学期第三十六周起至第四学期之第十周止。国文实验办法,将教学时间分为二截,前截注重基础的建筑,专力精读,自第一学期起,至第四学期止,每周上课二小时,预习二小时,复习八小时,测验及作文练习各一小时,每周规定精读模范文一篇,必须完全了解,并能默出。后截注重利用已建筑之基础,致力于略读与发表,自第四学期第十一周起至第五学期末止,每周上课六小时,预习三小时,复习六小时,每周规定讲解四小时,自由作文二小时,讲解注重指导略读。</p><p class="ql-block">在蓝田的第一个学期,是以英文为主。一期终了,学生的英文成绩,超出了预期的标准。学生发音正确,说话的流利,不是普通一般中学生所能及的。放假的时候,曾举行一次休业式,并由学生表演一个简单的英文剧,入情的表演,配着小小学生清脆的声音,真令人称尝不置,当时在坐的有国师几位名教授。莫不叹服。</p><p class="ql-block">第一学期过去了。暑假中,因为文艺中学校长曹籽谷先生恳约郭先生赴文艺主持教务,郭先生在情不可却之中,只好带着一班学生搬到杨家滩。郭先生在兼筹并顾之下,苦了一个学期。实验部一切照原计划进行,在这期中,教育厅长朱经农先生及督学雷震清先生先后到校考察,认为成绩优异,特准增加班次,扩充实验。当时因杨家滩房屋有限无法增班,适新化巨绅段楚贤先生闻郭先生苦于无屋招班,乃就其新化漩塘湾住宅,建筑校舍,请郭先生将实验部迁去。郭先生就事实的需要,只好又带着原有学生迁到漩塘湾,招收新生一班,这是三十年上半年的事。</p><p class="ql-block">段家虽新建了校舍,但仍不能容纳两班,在不堪拥挤之下,至三十年秋,只好又把第一个班学生仍搬至杨家滩,由郭先生的夫人张孝钧先生带着这班学生在杨家滩度过一期。</p><p class="ql-block">三十一年上期,文艺曹校长见到邬先生可能回至杨家滩,于是又坚持郭先生主持文艺校务。这期是实验部第一班学生最后一</p> <p class="ql-block">期了。虽只五个学期,但学生的成绩已达到预期的标准,且有过之。学期终了,全班学生32人全部参加会考,结果都及格了,不仅都及格了,据言方传出的消息,成绩优异。该班英文之好,是许多人所共见的。但会考时没有考英文,成绩无从表现。就数学而论,全班成绩超平及格,华业后,32人都全部升了高中。这种铁的事实,证明了第二次实验的初步成功。</p><p class="ql-block">四、高中实验班的创办</p><p class="ql-block">在初中实验班第一班学生毕业之后,许多关心实验的人,都斯望着邬先生所举办的实验教育有更大的发展,更希望高中实验班能马上出现,办高中不如办初中的简单,设备费与经常费都需要有大量的款,妙中实验部的经费有限,无法及此。邬先生正在筹谋之际,适有新化巨绅杨培甫先生佩服邬先生办学的精神,同情郭先生改革学制的主张,允每期出资四千元开办高中实验班。邬先生得到这种帮助之后,即招收高中实验班一班,这班学生之中,有一部分就是初中实验班的毕业生。邬先生正拟专心致力于高初中两部之实验,忽南岳五四中学校长霍揆彰先生因以军务在身,不出躬亲主持校务,慕邬先生之名,函常交驰,恳请主持校务。邬先生又在盛情难却之下,勉允暂为维持。于是在三十一年暑假之中,又带着初中实验班第二班和高中实验班新班的学生跋山涉水,由新化搬到南岳,使学生的生活又换一个新的环境,邬先生曾为歌以纪其事。歌曰(见《校史歌》此处略):</p><p class="ql-block">一期又过去大半了,作者最近曾专程赴南岳看邬先生,两年不见,邬先生办教育的精神,不让当年,我以前所亲自教过的学生,他们现在已是高中实验班的学生了,他们正在以大部分的时间学数理。高中实验的计划,与初中大致相同,也是两年半毕业。课程的编排,也是顾到一时一事的原则。在高中,理化已是实验的科目了。据一位教数理的先生告诉我,高中实验班学生的数理程度,较那普通专科学校的一年级学生的程度还要整齐。这一方面不能不归功于过去的基础好,另一方面也是教学方法改良的结果。在数理方面既已有着初步的成功,其他各科想也能如初中实验班一样能得到预期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五、一个理想的中学即将出现</p><p class="ql-block">邬先生的实验,已有着光明的前途。各方的赞助,将使新的学制普遍的发展。最近杨培甫先生决定作进一步的赞助,捐出1200担租,创办一个新的中学,完全由邬先生主持。开办费预定为30万元,邬先生与教育厅方面已有接洽,教育厅亦盼此中学能早早出现。大概三十二年上半年即可将立案手续办妥,暑假正式招生,邬先生所办的高中实验班,将做此中学的第一班。</p><p class="ql-block">理想中学的计划,已老早存在邬先生的心中:校舍的建筑与设备,在合理合用的原则下将以新的姿态出现;永久的校</p> <p class="ql-block">址,将在长沙;学校的范围,不求甚大;学生方面重质不重量,当然在目前是脱离不了人材教育的范围。</p><p class="ql-block">在初办的几年中,同时招收普通班次与实验班次,将来完全采用何种制度,当然要看这次实验的最后结果如何。</p><p class="ql-block">邬先生以终身从事中学教育的决心,本着十余年来办学的经验,更有着最高的理想,主持一个崭新的学校,更从事新学制的实验。我相信,实验的成功,将使我国现有学制有一个大大的改变。新学校的成功,将使我国出现一个英国的伊顿。</p><p class="ql-block">(写于三十一年岁暮)</p> <p class="ql-block">附:校史歌</p><p class="ql-block">一迁再迁三迁,溯源自蓝市。名山气象万千,庶几吾所止。</p><p class="ql-block">振衣千仞之岗,万里流水逝。荆披棘斩,荆披棘斩,毋忘吾所自。</p><p class="ql-block">一迁再迁三迁,溯源自蓝市。名山气象万千,庶几吾所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