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中的一生

王永清

【题目:歌声中的一生】<div>【作者:王永清】</div><div>【时间:2025年4月4日】</div><div>【音乐:《歌声与微笑》】</div> 人的一生离不开歌曲,不管你会不会唱歌,歌声始终伴随你的一生。到了晚年回顾起来,这歌声真的是我们一生最离不开的精神食粮。细细想来,从童年到老年,你欢乐也罢,忧愁也罢,迷惘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首歌会表达你的心绪。<br>我这76年的经历,用歌曲来概括,既觉得浪漫,又觉得实在。合着2025年春天的气息,回忆歌词,欣赏歌曲,让我慢慢道来。<br> 我印象最深的事,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村里一个小学生玩伴,唱过一首歌,让我牢记在心。“双轮双铧犁呀,真呀真灵巧呀,耕地耕的快呀,实现了机械化呀。”现在网上没找到歌曲,但是找到了“双轮双铧犁”的图片。 1958年,我上了小学,小学时代有几首歌曲牢记在心。如《共产儿童团歌》、《社会主义好》。那个年代没有流行歌曲,学习唱歌得有老师教,到了音乐课,几个男孩到学校办公室抬风琴放到教室里,老师用风琴伴奏,一句一句教我们唱歌。 六十年代后期,家里安上了“有线广播”,每天都能听到新闻和唱歌,那时候的《每周一歌》,最受我们欢迎,可以在广播里学习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在广播里学的。(两首歌) 1966年夏天,学校的广播里传来“毛主席语录歌”,很振奋人心。我印象最深的是《造反有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造反有理) 1966年9月,串联时住在大连海运学院,清早学校广播里传来一首激情澎湃的歌,歌曲的开头是朗诵: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们革命青年寄予无限希望,他说:(唱)“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歌) 那个时期,那个年代,我最喜欢的是《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歌) 学校停课时期,我回到农村种地,生产队抽调到公社学习忠字舞,伴舞歌曲是《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学了几天后回队里教社员们跳忠字舞。《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歌声响彻村庄的上空,那是一个激情荡漾的年代,是热血沸腾的年代。 六十年代后期,忆苦思甜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普遍展开,《天上布满星》,是典型的忆苦歌。有一天晚上,我和两个小伙伴躺在从地里拉黄豆回场院的牛车上,眼望着天上的星星,异口同声地唱起了:“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充满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歌声悲悲切切,唱的眼泪直流。唱着唱着,车走到了一面高一面低的地头上,渐渐地侧翻过去,我们三个人同时滚到沟里,好在没有把我们压在车下,站起来后,和车老板重新装车,回到场院已经快半夜了。这个事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歌也更加深入我心。(歌) 1967年初夏,我们用“手把锄”给庄稼除草间苗。一位从外地来我们村的姑娘,轻声唱出了“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柔柔的曲调,亲切的歌词,随着轻风飘荡在田野中,歌声受到大家的夸赞,小姑娘自然兴奋,又唱了一首《金瓶似的小山》:“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br>这两首歌,歌词亲切感人,优美的曲调,在我的心里,烙印极深。后来每当从电视、收音机里听到这两首歌时,我都自然地想起当年飘在田野里的歌声。<br>《远飞的大雁》是1964年秋天,由西藏业余文化代表团刘延、徐大猷共同创作。按当时规定,作品发表时,不能署作者名字,标注是“藏族民歌”。<br>新闻工作者朱丁,以诗歌的形式将《金瓶似的小山》发表在《青海日报》上,五十年代末,冰河先生用藏族民歌的旋律谱了曲,传唱至今。<br>传唱60年的经典歌曲,现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多个版本,但是,都没有我在“西大榆树”第一次听到的声音受打动。那个优美动人的歌声,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天籁之音”的意境,感觉到兴奋。听到歌声,忘记了农活的劳累,给风吹日晒、汗流浃背、在农田里艰苦劳动的我们增添了乐观向上的力量。<br> 六十年代是全国学大寨的年代,毛主席树立的大寨红旗,为中国农民指引方向。《学习大寨赶大寨》、《举红旗学大寨》、《敢叫日月换新天》等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有大寨”节目里天天播诵。 七十年代初,迈步进入工人队伍。当时的社会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有生活气息的歌曲也不断出现。《志在宝岛创新业》、《全国学习解放军》、《毛主席派人来》等一大批歌曲,在厂矿的高音喇叭里不断播放。 粉碎“四人帮”以后,以《祝酒歌》为代表的心声歌曲蓬勃涌现,文艺的春天来到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春天的故事》为代表的的新时代歌曲,扑面而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二十年后再相会》激励着年轻一代人,四十年后再听当时的歌曲,更加热血沸腾。“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无愧。” 台湾的流行歌曲进入大陆,当时叫“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让人们耳目一新。邓丽君的歌曲解禁后,港台歌曲风靡全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祖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人,创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在大奖赛上被称为“通俗唱法”。陈小奇、谷建芬、李海鹰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受欢迎的歌曲,这个时期是不缺精神食粮的年代。以广州为中心的流行音乐创作,以深圳为背景的歌曲,深深地扎根在百姓的心中。一本《九州方圆》的磁带,在当时大陆流行音乐中独占鳌头。那时候没有版权意识,大型商店公开出售复录的磁带,而且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复录哪首歌曲。 进入新世纪,歌坛上更是百花齐放,各种流派、各种唱法令人眼花缭乱。不客气地说,这个时期我们老年人有一种被边缘化、被时代淘汰的感觉。吐字不清、发音含混、嘟嘟囔囔,哼哼唧唧的唱法,我们是在难以接受,但是青年人喜欢,上哪说理去? 七十岁以后,我喜欢《深深地怀念》《浪漫夕阳》,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今天的心情,反映了我们一生的经历。 用一句时髦的话,“生命不息,歌声不止”。<div>谢谢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