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建筑风格与文化审美变迁浅谈

敦敦

<p class="ql-block">欧洲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以下是大体上六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及其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古希腊式建筑‌</p><p class="ql-block">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至前1世纪,以神庙和公共建筑为主,如帕特农神庙。其特点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雕刻</span>,奠定了欧洲建筑艺术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古罗马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在继承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古罗马建筑进一步发展了<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券拱结构和混凝土技术</span>,代表性建筑包括罗马斗兽场和万神庙。其风格雄浑凝重,形式多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耸的尖塔、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窗为特点</span>,代表性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这种风格展现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繁荣和神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文艺复兴建筑‌</p><p class="ql-block">15世纪兴起于意大利,追求古典美的回归,<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重对称、比例和透视法则。</span>代表性建筑包括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凡尔赛宫。这种风格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巴洛克建筑‌</p><p class="ql-block">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兴起,<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追求动感和空间感的表现,注重装饰和细节。</span>代表性建筑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和凡尔赛宫。这种风格体现了自由和个性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洛可可建筑‌</p><p class="ql-block">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起源于法国,以其<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轻盈、精致和华丽为特点,注重室内装饰的细腻和柔美。</span>代表性建筑包括凡尔赛宫内的部分装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风格不仅反映了欧洲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及飞扶壁:</p><p class="ql-block">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 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德语:Strebebogen)。</p><p class="ql-block">飞扶壁常见于哥特式建筑,尤其经常出现在大型哥特式教堂中。飞扶壁在结构上应与肋架券连用,与哥特建筑标志性的尖券并无对应关系。与扶壁相比,飞扶壁的位置可以相对自由地设置,为底层的平面布置提供多种可能性。另外由于肋架券的受力点集中在飞扶壁上,除此之外的墙体可以砌筑得很薄,甚至完全取消、改为花窗玻璃。同时因为飞扶壁暴露在建筑外部,也具有很大的装饰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欧洲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p><p class="ql-block">它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但是,目前哥特式建筑物最多的国家却是德国、意大利及德语系国家,法国反而是巴洛克式建筑比较多。“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接合拱顶演变而来)与飞扶璧。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span>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哥特式建筑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扶壁</p><p class="ql-block">扶壁是一种欧洲古代上建筑常见的建筑构件,建筑师将其修建在主墙和外部墙壁之间以减轻主墙所承受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简介</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span>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府邸,维琴察圆厅别墅等</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美第奇官邸</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当时欧洲人的冒险事业已经扩展到了亚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贸易中世纪后期的繁荣迅速造就了环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贸易城市。</p><p class="ql-block">维琴察圆厅别墅</p><p class="ql-block">在这些贸易城市中,商业资本的庞大力量使得罗马帝国以后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对比首次向世俗方向倾斜,市政厅,或者交易所,以至于为商业贵族营造的别墅等世俗建筑大量出现,而新兴贵族因为本身的立场而对于人文艺术的投资也是从前的宗教和封建势力所不能比拟的。</p><p class="ql-block">这种相对富裕和活跃的气氛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大发展。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社会中真正的出现了建筑师这个行业。文艺复兴真正奠定了建筑师这个名词的意义,将这种新的行业加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呼吸之中。过去,并不存在建筑师这个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师、木匠或者石匠。但随着建筑的兴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亦越来越大,出现了“建筑师”这个名词。他们不仅仅只将建筑作为一种营造的经验型行为,而是赋予建筑一个理论的和文化上的基石,正如建筑师在罗马帝国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他们来自雕刻师、绘图师、画家、工程师和细木工等。建筑师的出现,也为当时社会的思潮和文化进入建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以前(从罗马帝国没落到文艺复兴开始)的建筑和文化的联系多半处于一种半自然的自发性行为,那么文艺复兴后的建筑思想和人文思想的结构紧密结合就肯定是一种非偶发的人为的行为,这种对于建筑的理解一直影响到了后世的各种流派。</p><p class="ql-block">并且由于环地中海的贸易繁荣,使得意大利的贸易城市的学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腊罗马在Byzantine和伊斯兰国家所保存下来的文明成果。其中林林总总的文化思潮,比如人文主义的兴起等对于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而单就建筑造型而言,建筑师从古代数学家对于完美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了启示,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完美的数学模型构成的,而大自然和人类的美皆出于数学模型的完美。基于此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对于完美建筑比例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引发的重点就是柱式,在罗马帝国之后,文艺复兴的建筑师重新继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并且依此为基准奠定了直到现代建筑诞生的经典建筑营造模式。</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拉奇·法奈塞建筑</p><p class="ql-block">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大致可分为以佛罗伦萨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以罗马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盛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和文艺复兴晚期(16世纪中叶和末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理论</p><p class="ql-block">这时期出现了不少建筑理论著作,大抵是以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这些著作渊源于古典建筑理论。特点之一是强调人体美,把柱式构图同人体进行比拟,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特点之二是用数学和几何学关系如黄金分割(1.618∶1)、正方形等来确定美的比例和协调的关系,这是受中世纪关于数字有神秘象征说法的影响。意大利15世纪著名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阿尔伯蒂所写的《论建筑》(又称《建筑十篇》),最能体现上述特点。文艺复兴晚期的建筑理论使古典形式变为僵化的工具,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和严格的柱式规范,成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张本。晚期著名的建筑理论著作有帕拉第奥的《建筑四论》(1570)和G.B.da维尼奥拉的《五种柱式规范》(1562)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风格特点</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span>。</p><p class="ql-block">法国枫丹白露宫</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p><p class="ql-block">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p><p class="ql-block">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建筑类型增加,在设计方面有许多创新。世俗建筑一般围绕院子布置,有整齐庄严的临街立面。外部造型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发展出灵活多样的处理方法,如立面分层,粗石与细石墙面的处理,叠柱的应用,券柱式、双柱、拱廊、粉刷、隅石、装饰、山花的变化等,使文艺复兴建筑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世俗建筑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府邸建筑上(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府邸建筑)。</p><p class="ql-block">教堂建筑利用了世俗建筑的成就,并发展了古典传统,造型更加富丽堂皇。不过,往往由于设计上局限于宗教要求,或是追求过分的夸张,而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尺度感。</p><p class="ql-block">建筑技术</p><p class="ql-block">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型建筑外墙用石材,内部用砖,或者下层用石、上层用砖砌筑;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城市和广场</p><p class="ql-block">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庄严对称。典型的例子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文艺复兴晚期出现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按性质可分为集市活动广场、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交通性广场。按形式分,有长方形广场、圆形或椭圆形广场,以及不规则形广场、复合式广场等。广场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四周有附属建筑陪衬。早期广场周围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常在广场一侧;后期广场较严整,周围常用柱廊,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p><p class="ql-block">园林</p><p class="ql-block">从14世纪起,修建园林成了一时的风尚。15世纪时,贵族富商的园林别墅差不多遍布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北部各城市。16世纪时,园林艺术发展到了高峰(见意大利园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洛克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外形自由,追求动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格概述}</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巴洛克建筑</p><p class="ql-block">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于装饰的代名词。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p><p class="ql-block">风格特点</p><p class="ql-block">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p><p class="ql-block">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Theatines)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首先在法国--如拉斐特城堡(Château de Maisons,1642),位于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p><p class="ql-block">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为意大利宫廷带来财富与权势,是世俗与宗教力量的阿斯钢结合。巴洛克则,至少在初期,是与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内部对应宗教改革的革新运动,有直接关联的。天特会议(1545–1563)普遍被认定是反宗教改革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 -1750年),但年份并不代表绝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音乐。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1452年 -1600年),下接古典时期、浪漫时期。</p><p class="ql-block">欧洲文化“除旧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成就。资产阶级兴起,君主政治渐独立于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学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展开。艺术上趋势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艺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林布兰特等,影响都极深远。也在这时期,欧洲向外扩张殖民,渐渐占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风格简介</p><p class="ql-block">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span>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意义背景</p><p class="ql-block">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span>。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 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span>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span>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源含义</p><p class="ql-block">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于《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p><p class="ql-block">风格特点</p><p class="ql-block">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贝壳和巴洛克风格的趣味性的结合为主轴,以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span>。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p><p class="ql-block">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p><p class="ql-block">洛可可风格特色:</p><p class="ql-block">1、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贝壳和巴洛克风格的趣味性的结合为主轴,以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span>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p><p class="ql-block">2、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洛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3、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洛可可风格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同时洛可可风格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装修造型优雅,制作工艺、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等特点,以创造轻松、明朗、亲切的空间环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洛可可装饰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1、洛可可装饰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p><p class="ql-block">2、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p><p class="ql-block">3、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p> <p class="ql-block">《相关知识延伸》</p><p class="ql-block">欧洲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艺复兴</span></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主要在意大利兴起。这场运动旨在打破中世纪的思想禁锢,重新发现人的价值。<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通过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崇尚理性和探索自然,推动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发展。</span>代表人物包括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宗教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由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起。1517年,路德在维滕贝格贴出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抗议教会出售赎罪券的行为,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宗教改革深刻改变了欧洲的思想发展,影响了西欧的宗教和思想观念,促进了宗教自由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启蒙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主要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兴起。<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和科学,旨在破除迷信和神秘主义,张扬理性和科学的力量</span>。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启蒙运动不仅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还激励了后来的思想家如康德、歌德、边沁、穆勒、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性质和实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启蒙运动的实质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理论准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