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伊朗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介于埃及文明、罗马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草原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从亚述的铁器到希腊的神话神像,从印度的肉红石髓到中国的陶瓷,从欧亚草原的格里芬到阿拉伯的抽象艺术,无不汇聚于此,融合于此,蜕变于此,又向四方传播而去。</p> <p class="ql-block">波斯文明宛如璀璨的星空,闪烁着历史的文明之光。伊朗的艺术文化以雅利安一琐罗亚斯德教文明为根基,广纳各家之长,留下了厚重而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伊朗,位于西南亚,北接里海,西接土耳其,伊拉克,南临波斯湾,东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交界。首都德黑兰。除去少量低地平原,伊朗大部分为山脉和高原。在大区域内,这里地处欧亚草原通往印度半岛、西方通往东方的十字路口,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p> <p class="ql-block">伊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有两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交通动脉:一是北部的“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欧洲;二是波斯湾海道。这些道路自古便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波斯”一词源自“帕尔萨”,这是位于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地区的名字,也是波斯帝国开创者的故乡。然而,这一名称最初并非源自这片古老文明的人民,而是由希腊历史学家所传播,逐渐为西方世界所广泛接受,成为指代整个帝国的称谓。简而言之,“伊朗”是波斯人对其家园的自称,而“波斯”则是外界赋予伊朗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伊朗”一词源于“Ir-an”,意即雅利安人或雅利安人之乡,雅利安又有高贵、光明、可敬之意。雅利安人为一支可能起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的印欧语游牧民族。在公元前二千纪的铁器时代早期,他们逐步南下来到伊朗高原定居,与土著居民共同居住,进行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中国与伊朗历史年表对照</p> <p class="ql-block">光明信仰与波斯生活</p><p class="ql-block">最早在里海东西两岸干旱严寒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对火、阳光等带来温暖的物质有特外偏好,并敬畏大自然中水、风、土等对牧民至关重要的元素。公元前二千纪的雅利安人南迁,将这些文化和信仰带入伊朗高原。古波斯艺术家们善于捕捉和利用光芒的力量,将其融入各种艺术品和日常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最早进入伊朗高原的伊朗语人群崇拜密特拉,认为太阳是密特拉主神的象征,光明是密特拉神的显现。形似太阳的环形,被赋予存在、原初、创世与永恒等含义,因而被广泛制造与使用,具体形式有手环、臂环、指环等等。</p> <p class="ql-block">古代波斯的两大信仰:密特拉与琐罗亚斯德教</p><p class="ql-block">最早进入伊朗高原的伊朗语人群崇拜密特拉。一般认为琐罗亚斯德继承了早期伊朗信仰体系的同时,改革了密特拉信仰中过度祭祀牲畜的行为,并鼓励民众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阿胡拉•马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创造万物的主神光明神,完成了带有一神论性质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人首鸟身的法拉瓦哈图像是琐罗亚斯德教的重要象征,它身体中央的圆环即是授权环(或者象征太阳),翅膀上的三层羽毛分别代表"善言、善思、善行”。这个图案常见于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的浮雕中,特别是在大流士大帝等国王的陵墓上,在琐罗亚斯德教中,这一符号象征着神圣的荣耀和国王的神圣护佑。</p> <p class="ql-block">黃金狮首授权环</p><p class="ql-block">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一公元前330年)</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伊朗文化中,环形因形似太阳—古代密特拉信仰主神的象征—而被赋予存在、原初、创世与永恒等含义,曾被广泛制造与使用,具体形式有手环、臂环、指环等等。授权环自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开始使用,主要用于统治阶层上级对下级合法性授子的仪式上,代表着双方对彼此的忠诚誓言。</p> <p class="ql-block">青铜狮形御座腿</p><p class="ql-block">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世纪)</p> <p class="ql-block">御座腿塑造的是一只张着嘴巴的狮子的前半身。狮子在古伊朗文化中象征勇敢和壮丽,也代表太阳和密特拉。特点:这种装饰在阿契美尼德艺术中较为常见,很可能是受古埃及艺术启发。</p> <p class="ql-block">蝎纹石罐</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年</p> <p class="ql-block">器皿材质为皂石或绿泥石,属于吉罗夫特文明。吉罗夫特文明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青铜时代早期,主要分布于伊朗高原东南部。该器皿上的图案是一些风格自然写实的蝎子形象,蝎子象征力量,它在古代伊朗人的信仰中有根源,同样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中也能看到这种形象。绿泥石制品在吉罗夫特文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大多来自墓葬,有专家猜测它们很可能是某种用于丧葬等仪式性活动的特殊器物。</p> <p class="ql-block">螺旋形铭文镇宅咒语陶盘</p><p class="ql-block">萨珊王朝(公元5一7世纪)</p> <p class="ql-block">萨珊时期的胡泽斯坦地区流行一种将施洗者约翰视为最后先知的神秘主义信仰,信众多居住在河边,将祈愿写在盘子上,埋在家门口的土地里作辟邪之用。盘内祷文是用阿拉米字母拼写、曼达安语写成的,主要内容是祈求将饥饿和嫉妒的恶灵从房子和居所的主人身体里驱逐,让她尽快痊愈。</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人物鱼鸟纹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9—10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件陶器上,黑色、红色和绿色的动物和几何图案环绕着中心图案——一个男性形象正托举着一个长颈瓶。该男性四周有四只鸟,脚下有一条鱼。从这件陶器纹样可以看出,即使波斯帝国已不复存在,琐罗亚斯德宗教的符号乃至信仰依然以各种形式保存了下来,比如这件陶碗上的长着翅膀的人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授权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枚授权环可能是由两部分单独铸造后再连接起来。授权环,也被称为“权力之环”,它由上级赐子下属。据考证,这种权力之环从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到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时期就已经为人所知,并且在当时的浮雕上有所描绘。总的来说,这枚权力之环是伊朗古代文化的重要遗物,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等级制度,还反映了青铜工艺的发展状况。</p> <p class="ql-block">在密特拉信仰中,莲花是光明神在世间的象征,具有神圣意义。莲花图案象征着美丽与不朽,在伊朗各个历史时期都被广泛使用。在琐罗亚斯德信仰成为正统的波斯帝王文化中,狮子是王权的象征,狮子持剑背后的光芒四射的太阳是历代伊朗王室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银盘</p><p class="ql-block">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一前4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背面刻有莲花图案的银盘,以锤和雕刻工艺装饰而成。雕刻是伊朗金属制品的常见工艺,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工匠先制作器物的主体部分,再在内部涂抹沥青,轻轻地使用工具雕刻,然后加热去除沥青,最后用特殊洗涤剂清洗器物。</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首</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世纪)</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首嘴巴张开、舌头伸出,尚未发现该雕像的其他部分。石狮子首雕刻技艺精湛,塑造方式在伊朗艺术中并无其他类似例证,尚不知晓这种艺术风格的起源,在邻近地区也未见该风格。</p> <p class="ql-block">狮纹银盘</p><p class="ql-block">萨珊王朝(公元5—7世纪)</p> <p class="ql-block">盘中央描绘了一只狮子,六个小圆形框内装饰不同的动物图案,包括鹿与公羊等。盘内部装饰采用火法镀金工艺,即将金汞混合物均匀地涂抹在干净的器皿上,然后加热器皿,使汞挥发,剩下的金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镀金层。</p><p class="ql-block">特点:火法镀金工艺一直持续到7世纪,是萨珊王朝时期金属加工常用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铜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4—18世纪</p> <p class="ql-block">碗身内外饰年轻女子、情侣及动物图案。碗内中央描绘了一位戴着恺伽王朝风格帽子的年轻骑马人。这一设计是对萨珊王朝金属器皿上帝王狩猎图范式的继承。碗底中央狮子扑牛的神话图案可以追溯到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一公元前330年)时期的建筑以及陶器、金属器上流行的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在伊朗占据重要地位的罗亚斯德教在新的宗教进入后的几个世纪逐渐式微,但这片士地上所孕育出的对光明的尊崇之情,却以另一种坚韧的姿态延续着。无论是日常用品还是建筑装饰,都能深切感受到这份对光明的执着情怀。</p> <p class="ql-block">四头长柄镂空铜油灯</p><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公元13世纪)</p> <p class="ql-block">油灯有四个燃烧口,以及一个用于移动灯具的垂直手柄。灯上装饰了两只前视的鸟类,形似戴胜鸟。油灯是照明设施,通常由黏土或金属制成,偶尔也会用石头制作。特点:这款油灯在形式上独一无二,腿部和盖子的部分镂空,与公元9—13世纪的香炉相似。</p> <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 1256—1336年</p><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建立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尔汗王朝,伊朗与中国艺术文化互相影响,伊朗图像艺术中蒙古人形象开始流行。</p> <p class="ql-block">在波斯文化中,戴胜乌被视为智慧与精神启示的象征。在苏菲派文学中,戴胜乌是引领其他乌类寻找传说中的神鸟西穆尔的领袖。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法里德丁•阿塔尔的《百鸟朝凤》中,戴胜鸟象征着追求真理和神秘智慧的精神旅程。</p> <p class="ql-block">八芒星形动物纹锡釉砖</p><p class="ql-block">伊尔汗国(公元13世纪)</p> <p class="ql-block">该锡釉砖以釉上彩装饰,砖的中央描绘一只充满斑点的动物。这种图案是伊尔汗国时期的流行范式。砖边缘纹饰为经文,但内容难以释读。特点:这种风格的釉陶(砖)自13世纪起在伊朗出现,产地集中在卡尚,但产品全部用于装饰伊尔汗国的宫殿,而不见外销。</p> <p class="ql-block">八芒星形人物铭文锡釉砖</p><p class="ql-block">公元1208年</p> <p class="ql-block">这件八角形金色锡釉砖产于塞尔柱王朝末期至伊尔汗国初期,通常与四角形砖搭配用于墙面装饰。画面描绘的是一对相向而坐的情侣,两人之间的空间被填满了几何纹与花草纹,并配以波斯语诗文,“与其向往黄金与珠宝,不如关注世间平凡”。釉砖上有文字注明生产年份为1208年。</p> <p class="ql-block">古列斯坦宫是德黑兰著名的历史宫殿,建于恺伽王朝(公元1789-1925年)时期。它融合了波斯、西欧和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以精美的镜面大厅、釉砖装饰和花园而闻名。古列斯坦宫曾是恺伽王朝的皇家宫殿,也是举办官方庆典和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所。宫殿的名字意为“玫瑰园”,反映了波斯园林传统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古列斯坦宫的大厅</p><p class="ql-block">纸本</p><p class="ql-block">恺伽王朝(公元1789—1925年)</p> <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古列斯坦宫的内景,为萨巴于190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萨巴是恺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伊朗画家,以其自由和创新的手法,成为了伊朗绘画中新鲜、现代运动的先驱。特点:宫里布满了镜子与枝形吊灯,可见伊朗人日常生活中对光明的向往。画家对色彩的卓越学握和对光线的深刻理解,使得画面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水彩庭院风景画</p><p class="ql-block">纸本</p><p class="ql-block">恺伽王朝(公元1789一1925年)</p> <p class="ql-block">这幅水彩画描绘了庭院风景,可见古老的门廊和水池等景观。画作由萨巴于伊斯兰历1284年(公元1905年)创作。</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的创新之处在于,当时恺伽绘画主要倾向于模仿欧洲古典画家的风格,描绘恺伽国王的雄伟肖像。这幅精美的作品中,艺术家特别关注伊朗建筑,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其力量与造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