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寻访西南联大,是我此次云南之行的目的之一,所以一到昆明第一站就去了西南联大旧址--昆明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 1937 年,山河破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从长沙临时大学,到扎根昆明的西南联大,这所诞生于战火中的学府,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教育征程。</p> <p class="ql-block">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这是联大旧址校碑。</p> <p class="ql-block"> 穿过校碑,是一个长廊,两个圆柱矗立,顶上好像似熊熊燃烧的火炬。长廊的尽头就是“一二.一”四烈士墓和闻一多先生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联大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 民主草坪:位于主教学楼前,是联大师生进行民主活动的地方,也是昆明“一二·一”运动的发起地。草坪上矗立着闻一多先生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二一运动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始建于 1985 年,展陈面积 320 平方米,内设《“一二·一”运动历史展》《李公朴和闻一多生平事迹展》两个基本陈列。</p> <p class="ql-block"> 当时除了图书馆和东西两食堂是瓦屋外,只有教室留下了铁皮屋顶,学生宿舍、各类办公室全为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是西南联大师生当年上课的地方,见证了艰苦条件下的教学活动,展现了联大师生刚毅坚卓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教室的桌椅是一体的,长得很像云南的火腿,所以又被称为云腿椅。</p> <p class="ql-block">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立于1946年5月4日,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记载了西南联合大学组建缘由、南迁经过、八年办学历程及北回概要。“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字句,振聋发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记</p> <p class="ql-block"> 碑文有1178个字,碑文上的“国”没有封口,象征国门打开。闻一多先生把“联”字放在顶端,象征三校联合。纪念碑背后是834名学生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历史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和海内外的联大校友所珍视,观睹奇意,魂牵梦萦。1988年,为纪念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一致决定对矗立在云师大校园内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进行复制,复制碑立于北大勺园内。</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先生题写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 。</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博物馆,建成于 2018 年,为原西南联大图书馆复原建筑,内分上、中、下三层,共计建筑面积 4414 平方米,展陈面积 3400 平方米。博物馆内设《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p> <p class="ql-block"> 联大校徽,校徽轮廓为正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象征着西南联大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三所高校联合组成的办学实体具有坚韧不拔的稳定性,也体现出师生们团结一心、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校徽上的“联大”二字,明确了学校的身份,代表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的西南联合大学,简洁明了地传达了校徽的主体信息。</p><p class="ql-block"> 内部三条线段将三角形进行了三等分,形成的三个小角分别代表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三条线相交于一点,代表着三校联合,精诚团结、合作到底,共同为抗战时期的教育事业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联大校训--“刚毅坚卓”,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刚毅”要求师生做无私无畏的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坚卓”则要求人心坚定,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不慕名利,铁骨铮铮,同时待人以诚,循循善诱。</p> <p class="ql-block"> 西迁师生分两条路线前往昆明,其中一路乘火车经京广铁路至广州转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来昆,最值得一提的是经陆路到昆的这一路人马。</p> <p class="ql-block"> 从陆路进昆的这一路人马,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陆路的这帮人马完全靠步行,由湖南西部经贵州进云南抵昆明。</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直至1946年5月4日宣告结束。联大在昆运作整整8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联大校歌,由罗庸作词、张清常作曲的《满江红》。歌词:</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p><p class="ql-block">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先生和蒋梦麟先生抵达昆明时的报纸。</p> <p class="ql-block">联大布告</p> <p class="ql-block">学生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各学院教授名单</p> <p class="ql-block">文学系学程表</p> <p class="ql-block">数不清的科研成就</p> <p class="ql-block">联大校友中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联大的校务工作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常委会主持工作,三人轮流担任主席。这8年时间里,因蒋、张还另有任用,所以,实际上西南联大的工作,完全是梅贻琦一个人在独挡。</p> <p class="ql-block">联大的上课铃</p> <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 在师大校园正大门东侧墙上镶嵌着两行金色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落款为朱光亚题。朱光亚为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5位院士 ,以及无数杰出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让这所诞生于战火中的学校,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刚毅坚卓”的校训,激励着师生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是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让思想的火花在这里尽情碰撞;更是心怀家国的情怀,让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它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的担当,以教育为武器,为民族的复兴积蓄力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