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我在岛屿读书》这个纪录片。这个节目给人极其放松的心境。节目全程由程永新、苏童、余华为主线,串起文学界好友聚在一起,喝茶漫步聊天,聊天内容可以是古代、近代、现代跨越时空几千年的,非常随意的现实或虚幻,话题可以是身边土狗,也可以是各类小说、童话、纪实文学、音乐、话剧、古典文学、科幻、电影、摄影等等,凡与文学有直接间接相关的都涉及。看着他们的随性自然,就象唠嗑唠家常。仿佛自己是摄像机后面的摄像师,静静的听着、看着,置身其中又置身事外。他们睡到自然醒,吃着当地美食,欣赏当地美景,还时不时的自己动手做几个菜,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的心情,让人非常松驰感,而内心却又那么丰富。没有生活碎事的束缚。处于心灵空境的出世状。</p><p class="ql-block"> 岛屿是非常让人有浪漫想象的地方,无论海南的分界洲岛、珠海的东澳岛还是希腊的克里特岛,风土人情独特自然优美。四面环海,每天接受海浪的洗礼。温柔的、激昂慷慨的。有时窃窃<span>私</span>语,有时激情朗读,又有时呐喊呼唤。每天海上的日出日落、光线烘托下的云聚云散,都给人极美的视觉享受。把“读书”选在岛屿是非常合<span>情</span>。书的海洋也恰如大海一样里面包含着书的多样性,让人无限遨游、永无止境。海的边缘是海岸,而书的边缘是读者。书到了读者手上如海到了岸也激起波澜、共鸣。</p><p class="ql-block"> 在听他们随意的聊天中,可以获得大量的文学相关的信息。其实我自己并不太喜欢花时间去看小说,但喜欢听他们解读小说,大致了解小说描述的结构与意义,我觉得这就够了。但会喜欢看改编的电影。虽然说内容上剧本会有改动,但总体上是不会脱离小说的主线。电影的魅力在于有视觉感受,伴随台词时的情感直接传递,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等,而不需要我去费力的想象。以及独特的各种镜头语言,丰富了小说的情绪。譬如说改编后的电影《活着》一个场景,当福贵看到让他痛恨的龙二被抓去枪毙时,吓得跑小巷里尿失禁,枪声响起五声,已站不住扶着墙的福贵身体相应的突抖五下,如此神奇。福贵的一生通过葛优的形体、眼神表情、肢体语言传奇般的演绎出来。这种传神的视觉是看小说所无法体会的。散文还是比较喜欢看,散文可能看到作家的视觉情感表现。把他所看到的美好情绪一面带给读者。</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个节目,也看到了苏童、余华、莫言等等这些知名的作家形象和他们的谈吐,他们二十多岁就出了名作经典,非常成功。又通过各位作家的陆续加入节目,带来不同的节目<span>亮</span>点。随着他们的话题,思维跟随他们走近了一些作品。了解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轶事。如人像摄影家肖全也来到了节目,他拍了大量文艺界的名人而集成《我们这一代人》这影集。似乎找到了共鸣,忍不住买了这本书来看。我非常认可肖全选片的思路----选择这些文艺人平常生活或工作时抓拍到的自然影像,而不是人们眼中已习惯了的展现出来非常好看的、摆拍出来的大众眼形象。听这些不同作家分享,也能感悟到一些带有哲理名言名句完全是来自生活现实。譬如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路”。一个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通过作家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富有哲理的至理名句。也听到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水消失在大海中。觉得很有意思。象一片树叶要想不被人找到就混到所有的同类树叶中去。同一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阅读确实是人类文明思想形成的催化剂。腹有诗书的人气<span>质</span>不凡。阅读内容不限于小说,可以是历史、人物传记、散文诗歌、科普知识、天文地理…。是丰富精神世界的必要途径。特别羡慕与欣赏节目中各位老师出口成章的语言能力。</p><p class="ql-block"> 尽管节目带有品牌合作印记,但这份商业基因反而成就了独特的文化传播范式。当"京东图书"的标识与《百年孤独》的封面同框,恰如传统书店与数字时代的对话。这种跨界融合让文学走出象牙塔,在大众传播中焕发新生机。随着第三季的完美收官,观众对第四季的期待已不仅是延续,更是对"文学如何在元宇宙时代保持本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部纪录片最终成为当代文化的镜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以岛屿的宁静对抗喧嚣,以慢聊的形式重构深度阅读,以跨界对话打通文学与生活的壁垒。当我们跟随镜头凝视作家们眼角的笑纹与海边的云影,忽然领悟:所谓精神漫游,本质上是寻找心灵原乡的旅程,而书籍,永远是最可靠的导航图。很好奇会不会有第四季,以及怎么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第四季。</p><p class="ql-block"> 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