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妇人之仁”的真英雄。</p><p class="ql-block"> 项羽,那个力拔山兮的盖世英雄,在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中,他是一面最鲜明的旗帜。他以无所畏惧的英雄之气成了历史使命的担当者。他破釜沉舟,于巨鹿大破秦军,百日秦关终属楚。“楚汉相争”中刘邦也是屡战屡败。彭城之战,项羽又为自己的英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项羽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项羽一切的失败,都要从那场宴会开始说起,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霸业的转折点,亦是刘邦帝业的转折点。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这场宴会开始的。在此之前,项羽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他要是在鸿门宴上诛杀刘邦成功,后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而刘邦也正是从这场宴会之后,才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对项羽的行为,大多数人应该都是与同时代的战将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是一致的,那就是韩信认为,项羽只不过是“妇人之仁”算不上真英雄。</p><p class="ql-block"> 那么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究竟是不是“妇人之仁”呢?下面我想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这是历史棋局中下的政治考量。公元前207年的反秦格局中,项羽虽手握四十万雄兵,却受制于"义帝"楚怀王的法统框架。当刘邦以"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率先破秦时,项羽面临双重困境:既要维护反秦联盟的道义根基,又要突破楚怀王的权力桎梏。正如朱元璋与韩林儿的关系,公开弑杀盟约受益者将动摇统治合法性。项羽选择暂留刘邦性命,实为等待更合适的时机重塑权力格局——次年派人刺杀义帝,印证了其政治谋略绝非匹夫之勇。</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实力碾压下的战略误判。项羽的军事自信确有资本: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二十万,彭城之战三万人击溃五十六万联军,这种悬殊战绩使其形成"战必胜,攻必取"的认知定式。反观刘邦西征路线,所遇多为郡县守军,最大战役蓝田之战歼敌不过五万。在项羽的价值体系里,放走刘邦如同纵虎归山却不惧猎杀,这种基于绝对实力优势的从容,与后世评说的"妇人之仁"存在本质区别。</p><p class="ql-block"> 这更是英雄人格下的行为逻辑自洽。从鸿门宴到乌江自刎,项羽始终保持着悲剧英雄的完整性。宴席上不耻暗杀的行事准则,与垓下突围时"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尊严坚守一脉相承。正如他宁死不肯过乌江的抉择:"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种将人格尊严置于生死之上的价值观,恰是中国传统英雄主义的终极诠释。在中华民族成王败寇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太史公,赫然将本不是帝王的项羽,列入专属于帝王的《史记·本纪》中,说明太史公更看重成败表象下的精神标高,在太史公心中,项羽就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向前发展的英雄,一个不折不扣的真英雄。</p><p class="ql-block">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项羽用其充满争议的人生轨迹向我们证明: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权谋机变的完美,而在于精神人格的完整。鸿门宴上那道被后世反复揣度的选择,恰恰是英雄本色最璀璨的闪光——这或许就是"霸王"二字超越成败、穿越千年的终极密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