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走进西津渡

马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数年以来,每到烟花三月的时节,都会勾起我欲去扬州的愿望,今年终于成行了。由于扬州与镇江隔江而望,往来交通除了高铁外,还有公交专线和轮渡,非常便捷,于是,便有了我们镇扬两地五日游的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镇江位于江苏省境内长江下游的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津渡和焦山、北固山、金山,是镇江旅游的代表性景区,简称“一渡三山”。3月27日下午,我们高铁抵达镇江后,首先走进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感受那里千年古渡的风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由一条长约1000米的古主街与数条支路小巷构成,总面积约6公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查询,西津渡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早在六朝时期,长江水面上往来镇江与扬州之间的航线镇江一侧的渡口就固定在这里,到了唐代,渡口具备了完整的功能。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内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8个省市级文保单位,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2001年,该街区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西津渡街区,连绵的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使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放眼四周,满目的古建筑、古街巷,仿佛令人穿越回到了古代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西津渡的尚清戏台。2010年,结合西津渡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改造,挖了一个300平方米的水池,临水靠崖筑起了二层传统戏楼。从戏台仰望,可以看到救生会、观音洞、云台阁等层层叠叠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用玻璃盖起来的下面,是清代小码头遗址。据介绍,该小码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清代救生会、义渡局的专设码头。1900年前后,码头被淤填成陆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津渡巡捕房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街区的朱方印社。“朱方”是镇江的古称,而印章又是红色,故而名曰“朱方印社”。是一个篆刻艺术的展示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有商家摆在店外的四大坛香醋,中间的圆盘上写着镇江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英国镇江领事馆旧址,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领事馆主体建筑上有“1890”字样,是因为现领事馆旧址是清政府赔了款,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这里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街区的小码头街,东起五十三坡,西、北至长江路,全长约1000米,基本贯穿街区,是街区的一条主街。据介绍,该街始建于六朝时期,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遗迹。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清时期,小码头街西端连通的码头是镇江的主要渡口,非常繁忙。后来随着长江主航道的北移,该街的功能由渡口转变成商贸中心。而今的小码头街,两侧商家林立,历史遗迹点缀其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锅盖面是镇江的一道传统的面点。走在镇江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锅盖面的广告招牌,小码头街自然也不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近店家一看,所谓的锅盖面,是在下面条的大锅里,始终煮着一只小的木锅盖,让我好生奇怪。后来,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我,据传,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时,到镇江一家面店就餐,店家慌乱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去盖面锅,致小锅盖掉进锅里。谁知歪打正着,煮出来的面条非常可口,乾隆连连称赞。原来,掉进锅里的木锅盖,经炖煮后,激发了木料中的特殊物质,成就了面条的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家上网一查,果然有此说法。但网上资料强调说,锅盖面的做法虽然源于清朝,但锅盖面的叫法却始于1979年。是年,在镇江政府组织的一次会议上,10多名老文化人提出了“锅盖面”的叫法,并将“面锅里面煮锅盖”纳入镇江新三怪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条供游人休息的木椅,造型象一条古船,靠背右侧“百年修得同船渡”的美好寓意留住了我们的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一条与小码头街垂直的小巷,比较僻静,一眼看到巷里的廊道,吸引我们走进去拍照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处景点称“五十三坡”,是指坡道上的53级台阶,位于小码头街的东头。佛教有“五十三参”之说,说善财童子拜观音五十三参,经五十三坡到观音洞,所以称“五十三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家救生会,位于小码头街东段北侧。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镇江人创设。其主要职能是救助渡江遇险者,备有快速稳驶的红船,每日行驶巡逻江面。2005年,中国救捞总局局长宋家慧来救生会“访根”后说,西津渡救生会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机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家供游客喝茶的地方叫“听雨茶坊”,名称雅致,富有意境,让我举起了相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音洞,位于小码头街东段南侧,救生会的对面。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新作了修葺。相传观音菩萨途经镇江时援救了坠江的渡客,世人感恩而建了这座观音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昭关石塔,位于小码头街东段路中间。是过街喇嘛塔,也称之为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高约5米,始建于元朝年间。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2006年5月,昭关石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中的亭子叫待渡亭,是古人等待渡船时休息的地方,位于小码头街中段的北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巷剧场,位于小码头街西段南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都天行宫,是一个道教活动的场所,位于小码头街西段南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李公朴故居,位于小码头街西段北侧。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公朴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重不治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着街区台阶拾阶而上,街区全貌渐渐尽收眼底。登高而望,看不到街区的商业,没有了喧闹,只有青砖黛瓦的建筑群顶映入眼帘,厚重的古风韵味因而更加浓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云台阁,坐落于云台山北峰,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云台阁内陈设的“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了3000多年城市发展和市井变迁的历史过程。顶层四楼是登高望远的绝佳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飞花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幕降临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沉浸在温馨的夜色中。至此,我们用足足半天的时间,领略了西津渡街区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谢观看,请多指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