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 明·紫檀七弦古琴"乾隆御题″款

龙晖玩收藏

<p class="ql-block">  当我走进这间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厅,一眼就被墙上展示的古琴吸引。</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架完整的古琴,静静躺在那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像是一个沉睡的精灵,仿</span>佛在等待着一双灵巧的手将它唤醒。</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拨动琴弦,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声音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带着古老的故事来到我的耳边。</p> <p class="ql-block">  我轻轻抚摸着这把深棕色的古琴,它的表面光滑亮丽,让人不禁想要靠近去感受它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等待着我用音乐去诉说心事。</p> <p class="ql-block">  古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要乐器。明代的古琴见证了那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和工艺水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它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紧密相连,诸多文人墨客都以琴会友、以琴抒情。</p><p class="ql-block">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把精美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古</span>琴,琴面上刻着一百个不同款"福″字,描<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色"百福″汉字图案在灯光下闪闪发亮。那</span>些文字像是隐藏的密码,等待着有心人去解读。</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次触摸它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人的用心,每一次弹奏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更像是一本打开的书,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金融界收藏家练庆科</b></p> <p class="ql-block">  明代的紫檀古琴本身就极为稀少,紫檀材质珍贵且制作工艺复杂,历经岁月留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稀缺性极高。</p> <p class="ql-block">  传说伏義见凤凰栖于梧桐,乃伐桐木制琴,可见古琴历史之悠久。</p> <p class="ql-block">  明代文人爱琴之风盛行,许多文人雅士都以拥有一把好琴为荣,此琴或许也曾在某一场雅集中奏响,留下一段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p><p class="ql-block">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省的古琴艺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最早的古琴仅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土,后周文王加一弦,武王加一弦,始成七弦,“七弦琴”故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的时候,文人都是有琴棋书画的技能的,其中的琴多指的就是古琴,古琴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p><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的时候就钟爱古琴,他是雍正皇帝的第4个儿子。乾隆皇帝在小的时候就特别的聪明,能够随口吟诗,书画绘画都很棒。在少年的时候,当康熙皇帝询问乾隆文章的时候,乾隆当面流利地背诵了下来,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一直把他养在宫中。</p><p class="ql-block"> 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被封为了和硕宝亲王,在雍正十三年的时候开始继位,改年号为乾隆。乾隆皇帝在世的时候开创了康乾盛世,他实行着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乾隆统治的年间里,大清王朝的经济达到了顶峰。乾隆在位的时期开始实行远征,开拓江山领土,两次平定准格尔,两次征服西南大小金川,一次出征缅甸,使得大清的疆域扩展了范围,使得大清的威名威震四方,让很多国家纷纷来与大清交好。</p><p class="ql-block"> 乾隆还重视文化方面的成就,他编撰了《四库全书》,文字达到了8亿字左右,全书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古迹,使中华文化得到了传承。乾隆一直延续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得得不到发展,也让大清一步步由盛转衰。</p> <p class="ql-block">  雍正时期的时候,雍正皇帝就命令人在紫荆山,景山等处搜罗古琴,一共搜到了21张古琴,做了一个套装。到了乾隆时期的时候,太监就将完成的21张古琴交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本身就对古琴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他在接受21张古琴的同时也就开始制作和修改一些琴匣。乾隆皇帝还将琴匣的数量有21个增加到了23个。</p><p class="ql-block"> 在琴匣工作完成的时候,乾隆皇帝还给这些琴匣上署上琴名字。并且还在这些琴匣上写上了一首诗,对琴宠爱有加,还时常让人弹奏。乾隆皇帝的书前有一个老桐树枯死了,乾隆皇帝特别伤心,又发现这块木材特别良好,于是就让人将木材砍伐,制作了4张古琴,并给四个古琴亲自命名,另外还各赋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把琴是在明代时期制造的,乾隆专为这把古琴题诗一首,让世人看到了古琴的珍贵价值。</p><p class="ql-block"> 琴背面中间刻隶书琴名"古泉华″,"高氏房山珍藏″印一方,所有刻字均填以金色。</p><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梅花为文桐为身,梅桐琴耶谁主宾?何人斫此甘蕉形,大珠小珠丁晨星。空山一鼓风泠泠,洞庭始波归仙軿。无声凤哕琴有灵,筝琶之耳净者听″。</p><p class="ql-block"> "御赏"长方小印。</p> <p class="ql-block">  琴背除了乾隆皇帝,还刻有大臣梁诗正和宗万的琴铭。</p> <p class="ql-block">  琴铭为"独倚寒林,群芳未茁。霜月愁挂,冰泉响答。中含古春,清和宛结。试操三叠想情移,应悟空山多雨雪。臣梁诗正″。</p><p class="ql-block">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官员、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在仕途和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书法和文学方面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梁诗正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清代行书第一人”。他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晚年师法颜真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编撰的《三希堂法帖》收录了历代名家书法真迹,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行书作品如《十宫帖》和《跋仇英清明上河图》被誉为清代书法精品,展现了深厚的功力和雅致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梁诗正擅长诗文,与杭世骏、陈兆嵛等人结“月课诗社”,著有《矢音集》。他的文章近南丰(曾巩),诗骨苍秀,应制诗庄雅雍容,情文相生,深受乾隆帝赞赏。</p> <p class="ql-block">  琴铭:"冷冷古音,见天地心。五弦五出,并贮清襟。妙香静寄,指上可寻。春和万籁,调兹舜琴。臣宗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励宗万清代藏书家、书画家(1705年—1759年),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励廷仪子,清代藏书家、书画家。</p><p class="ql-block"> 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笔意恬雅,设色古淡。书法褚、颜、苏、米,圆劲秀拔,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清画家诗史》、《归石轩画谈》、《熙朝名画录》、《桐阴论画》、《香树斋文集》、《读画辑略》。</p><p class="ql-block"> 励宗万生平好诗词,尤工书法,善山水画。每将抄录的经书和自作诗册进奉皇上,即得皇上褒奖和赏赐。</p> <p class="ql-block">  琴匾上的文字和面板装饰图案,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每一次凝视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为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p> <p class="ql-block">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千古传诵。</p><p class="ql-block"> 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金融界女收藏家龙晖</b></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弹奏都是它在舞台上的一次精彩表演。</p> <p class="ql-block">  每一张琴都有自己的灵魂,它不仅是艺术的象征,也是心灵的寄托。可以说,它适合所有热爱传统文化与宁静氛围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  收藏,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爱好,于众多收藏者而言,恰似一场孤独却又意义非凡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独特的道路上,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自己与藏品的世界里,在孤独中追寻着文化的脉络、历史的足迹以及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lt;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图片为作者本人夫妇收藏品&g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