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言道:“树高百尺因有根,人行千里总念家”。自从2017年开始清明回老家扫墓直至现在,每年的清明我都会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回老家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一种质真的传承。因为我认为,扫墓行为实质是构建"记忆场域"(诺拉理论),通过仪式性重复,将物理空间(祖坟)转化为精神空间,实现家族认同的再生产。这种实践对维护社会基本单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通往上山的小路,早已经在岁月长河中被时间冲刷的坑洼不平,崎岖的是路而平坦的是心。这条路不仅是我们祭奠祖先的道路,更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每一步踏在松软的泥土上,都能感受到大地的回应,仿佛先人的低语在风中回荡。杂草丛生的路旁,偶有野花绽放,那是岁月不经意间留下的温柔。我们踩着父辈的脚印前行,而身后,又会有子孙循着我们的足迹而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条小路,承载的不仅是脚步的重量,更是记忆的温度。它蜿蜒向上,穿过荒芜的田野、寂静的山林,最终抵达那片安息的坟茔。石碑上的字迹或许已经斑驳,但血脉里的记忆却愈发清晰。我们点燃香烛,焚烧纸钱,摆上供品,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却是一代代人无声的约定——不忘来处,方知归途。</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正午的阳光将身影照印在身旁,仿佛祖先的目光在身后默默注视。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泥土的芬芳,还有沉淀在心底的敬畏与感恩。这条路,年复一年地走,看似重复,却每一次都赋予新的意义。因为祭祖不仅是回溯过去,更是为了在纷繁的现世中,找到那份最质朴的归属与安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终有一天,这条小路会被荒草彻底淹没,但只要还有人记得,只要脚步仍在继续,文化的根脉就永远不会断绝。</p> <p class="ql-block"> 花开正盛,金色的油菜花田映衬着雪色般的梨花和浪漫的粉色桃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偶有不知名的鸟儿掠过天空,飞向树杈里的陈年老窝,又显悲凉之色。</p> <p class="ql-block"> 镜头里,远方的村落在此刻被定格,那白色的墙面,红色的屋顶,无声的述说着人生的过往。有你,有我,有他,有儿时的记忆,亦有那千户万人陈氏一脉的荣光,谁说建筑没生命,只要你懂倾听它的声音,在光阴的故事里不仅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 人过四十四,还有父母的唠叨,是一种奢侈的幸福。这唠叨里,藏着一辈子都化不开的牵挂。哪怕你早已成家立业,哪怕你鬓角已悄悄爬上几丝白发,在他们眼里,你永远都是那个需要叮嘱的孩子。天冷了,他们仍会念叨你多穿件衣裳;工作忙了,他们仍会担心你吃饭是否准时;就连你开车出门,他们也要追到门口补一句“慢点开”。 </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总觉得这些唠叨是束缚,是多余的操心,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可人到中年,才渐渐明白,这世上能毫无保留地惦记着你、不厌其烦地叮嘱你的,除了父母,还能有谁呢?他们的唠叨,不是不放心你的能力,而是放不下那份与生俱来的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听着他们重复了几十年的老话,心里会突然一酸——这样的唠叨,还能听多久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所以,现在的我,不再不耐烦地打断,而是笑着应和,甚至故意逗他们多说几句。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这熟悉的唠叨会变成记忆里最珍贵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四十余岁岁的唠叨,是岁月馈赠的温柔。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永远有人把你当作孩子来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