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今年清明节,我们门坎岭子宋记要给堡子塘的老坟立牌,这是天大的好事,我和大家一样,内心是万分的激动和自豪的。现在许多家族都在追根溯源,咱们再远的目前还追不上,但堡子塘老坟就一步之遥,这是我们家族在本地生活的重要的物证。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老坟的保护,这是我们每一个宋姓人的责任。这次立碑,就是尽一个后世子孙的责任,天经地义也理所当然。</b></p><p class="ql-block"><b> 借立碑这个热窝子,我想和大家一起理理我们老宋家过往旧事。关于咱们家族的过往,现在几乎找不到现成的文字资料。了解关心家族历史的老人也大多去世了,这给我们的梳理增加了困难。本文,我试图把早年从我祖父宋元善以及我大爹宋汉英那里听来的星星点点缀连起来,再向目前健在的家族老人询问求证,然后在尽可能合理推断的基础上成文。有不正确(包括人名、地名)、不完整的,请大家指正补充。如有特殊原因不希望叙述的,也请及时联系,进一步修改完善。特别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初稿,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待大家广泛讨论补充详实后再和大家分享,到时大家都可以收藏。</b></p><p class="ql-block"><b> 先说我们的家族史相关的问题。说历史,是个非常严肃的事。本文只是想截取家族近六百来年历史的几个重要节点,然后拉个粗线条,尽可能还原家族在特殊时期的情况,以便我们这些后来者在了解自己过去的同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我们的祖籍在哪里。从历史记载看,宋姓主要来源于今天的河南商丘,春秋时宋国灭亡后宋国人以国为姓,当然也有别的姓改来的。郡望(就是这个姓氏混得最好的地方)是京兆、西河、扶凤、敦煌等地。这其中西河大概在今天山西汾阳、介休、孝义一带。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据我们老祖先讲,门坎岭子宋姓也是在明初朱元璋的移民大潮中从原来的居住地通过在洪洞县“大槐树”下拿到文牒走上移民路的。这么讲,我们来自于西河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离洪洞最近,被迁徙的可能性最大。有这么个情况,2019年6月18日,环县曲子家门宋孝忠一行四人通过多方打听来到我八爹家,说他们老祖先传下来的说法门坎岭宋姓是从曲子搬过来的,而且带走了老家祖谱。又说早年我们还回去上祖坟,骑的高头大马,背着猪头贡品,去上坟的人请走了家谱,再也没有回去上坟,两地也就断了联系。遗憾的是,由于咱们老家谱遗失,两方现在已知的字辈也对不上,加上我们老祖先也好像没有传过曾经在曲子住过,让曲子的说法得不到印证。这就意味着我们老先人是一站就到门坎岭还是在别的地方比如曲子先居住,然后来到门坎岭的,目前还不好定论。</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古老的门坎岭子是个如何存在的。元朝时,包括门坎岭子在内的许多地方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是鞑子放马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在这里定居的第一批人。我们可以脑补,我们的先祖被迫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来到连个人渣渣都没有的门坎岭的时候,可能就因为山形像门槛就给起了个门坎岭的名字。当时,这里到处都是比人高的荒草,豺狼等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房无半间、地无半晌,就凭官府给点口粮勉强续命。但是我们宋家人从来都是勤劳顽强的,他们挖窑洞修园舍来安身,开荒挖地来求温饱,种地养羊古往今来都是我们宋家人致富的法宝。慢慢的我们先祖也得以安身,人口也多了。有一个说法“七大家,八小家,七十二个匀和子家”,过去家庭一般都人多,近九十家户总人口据传在五百以上甚至一千口左右?门坎岭老庄子层层叠叠,西面有三道弯,到处都是旧庄子。还有一个说法,说有一年涝坝发大水把一个人淹死了,说一早晨看热闹的人陆陆续续没有间断。有和下高窑宝山寺齐名的富兴寺,就在涝坝塘那,寺内悬钟,钟上铸有捐钱修庙的善人姓名,宋姓的较多,可惜毁于文革。庙前建有戏台,雕梁画栋。庙和戏台解放前就坍塌了,但遗迹现在仍可以寻见。可见,到清朝前期同治年战乱前,门坎岭子绝对是个大庄子,宋家也绝对是大户人家。</b></p> <p class="ql-block"><b> 三,门坎岭和周边宋姓庄落的关系。一般说来,门坎岭是附近宋姓的发源地。门坎岭宋姓家业大了以后,不断购买田地,建伙场,就是伙计农忙时就近临时居住的地方,并有计划向新伙场移民,形成宋儿庄、宋红沟一些庄子,还有宋堡子、甘肃宋老庄等周边一些宋姓庄落。所以,附近宋姓人见面,都问是不是门坎岭宋家,只要说是门坎岭宋家,马上都能论上辈分。并且附近宋姓庄落都有老年人传下来跋山涉水步行到门坎岭上老坟的故事。甘肃庆阳鄢旗坳、葛崾岘、芦子渠据说是一个门坎岭宋家的银匠,到庆阳(我们习惯叫西峰)落脚,娶了葛姓寡妇,开始繁衍生息的。后来发达了,后代按老先人交代门坎岭的地方挑着担子一路向西北打问,到南冯记沟一问就问上了。到门坎岭见一老头坐在街门口,一问就是门坎岭,而且就姓宋,爬倒就磕头,磕完头论辈份时,却是来的叔老子给端坐在院中的侄子辈磕了头。至今辈份非常清楚,而且一直人员来往不断。当然,这些宋姓庄落的形成,据字辈推断,大概率都在清同治以前了。因为老社会比较重视宗讳的,住在一起的同一家族一般情况下宗讳不会乱的。咱们现在能摸清到同治年前的宗讳,没有叫一样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b></p><p class="ql-block"><b> 这里补记一下门坎岭大家族各庄落的宗讳。门坎岭:儒、国、环、志、善、英、少、佳、雨。宋儿庄:生(与门坎岭环同辈)、满、汉、德、明、启。宋红沟:……。庆阳:守(与门坎岭环冋辈)、佳、连、生。</b></p><p class="ql-block"><b> 第四,同治年宋家的大灾难。同治年动乱,门坎岭人遭到了至少两次血洗,先在门坎岭庙前,据说鲜血染红了庙岗岗。在门坎岭死里逃生的好多人又被追杀到陕西南泥湾了。据说贼人砍人把刀都砍卷刃了,就在地上磨刀,我祖爷宋环登(为便于阅读,原谅下文我对所有长辈直呼其名)当时还是个娃娃,非常害怕,就苦苦哀求别杀自己了。贼人不耐烦了,就顺手一刀,可能是刀背砍在额头上了。贼人以为死了就没有再砍。后面跟上来的人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有人说娃娃不行了,当时那种条件领上逃跑估计也活不了,他奶奶最疼爱他,干脆就和他奶奶埋一起去。但就在要埋的时候,他突然有了气息,就这样幸运保住了一条命,家人就带着继续逃命了。罪及妇乳,足见那种灾难的残酷。老辈还有招魂埋墓的说法,说咱们祖先在劫难过后曾经去南泥湾用红布袋招惨死在屠刀下祖先的魂魄回来安葬,在今天堡子塘的坟茔有传言印证。到同治年战乱后,回到门坎岭生活的只有宋向儒、宋满儒、宋敏儒三兄弟的后人了。</b></p> <p class="ql-block"><b> 第五,说说门坎岭的人物关系。首先要说明一下,我尽可能尊重历史的真实情况,也就是人物关系以实际情况为准,把顶门等情况尽可能表述清楚。我想如果照抄家谱,本节就毫无意义了。门坎岭三大家新谱都是以“儒”字辈立祖的。大门宋向儒,二门宋满儒,三门宋敏儒和宋真儒(兄弟俩)。大致可以认定,向儒和满儒是亲兄弟,和敏儒哥俩是堂兄弟。</b></p><p class="ql-block"><b> 向儒两个儿子,长子国宝,次子国太。国宝三子,环登、环科、环举。国太无子。环登两子,志义、志信,志信给少亡的环举顶门立户。环科一子,志仁。志仁两子,本善、德善。志义两子,元善、积善。志信四子,俊善、昌善、张凯善(送姑姑家)、景善。</b></p><p class="ql-block"><b> 满儒新家谱记载两个儿子,三子国武、五子国有,其余儿子无信息。国有两子:环玉、环珠。国武无子,国有之子环玉为其顶门立户。环玉三子:志忠、志贤、志孝。环珠四子:志纲、志常、志明、志祥。志忠一子:乐善。志贤一子:崇善。志孝三子:立善、万善、青善。志纲六子:宝善、芳善、喜善、贵善、治善、斌善。志常三子:广善、振善、党善(少亡)亡。志明三子:宗善、为善、国善。志祥两子:富善、宪善。 </b></p><p class="ql-block"><b> 敏儒和真儒两只弟共四子:国定、国成、陈?(母改嫁,带至断头沟陈家)、国海,国成可以肯定是敏儒的后代,其他三人不确定。国定一子:环秀。国成四子:环真、环琛、环礼、环昌。陈氏不叙。国海无子。环秀无子三女,翟姓外孙顶门立户,名鹏善;另两女嫁麻黄山即张记张凯武之母,高记沟即文学明之母。环真两子:志锋、志岐。环琛两子:志东、志强。环礼一子:志军。环昌两子:志荣、志斌。善字辈年龄小,暂不叙。</b></p><p class="ql-block"><b> 第六,解放前后的门坎岭。这些情况大家都熟悉,简单说两句。经历同治年的灾难后,辗转回到门坎岭的三家人凭着吃苦的精神使家境迅速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土地面积最大时周邻麻黄山、黄羊岭、李记沟、管记掌、下高窑、白记洼,比今天宋姓三个庄子加起来的面积还要大。解放前,门坎岭的三大家人满儒后代即现在下阳山和贺背洼人住在上睑(音jian,应该是土字边),就是后来生产队时门坎岭老场、库房那个院落。向儒的后代即我们一家子住的叫下院,大致就是今天我八爷宋景善住的院落。敏儒真儒的后代即今高湾一大家子住的叫底下睑,就是宋志歧我太爷住的院落。后来可能由于人口增加,加上耕种不方便,几大家人都逐渐迁徙到自己的伙场定居。我们这一支到百草岭,我爷又从百草岭到上阳山。环科一支到堡子塘,环玉一支到下阳山,环珠一支到贺背洼。从合作化到包产到户,逐渐向门坎岭、阳山、贺背洼三个庄子相对集中,形成三个自然村。至今人口三百六十余人。</b></p> <p class="ql-block"><b> 第七,关于大家特别关注的老家谱。老辈人讲,咱们门坎岭过去是有个老家谱,一大块油布(老油布,猜想应该是粗布经特殊处理能写字不易脱落而且耐揉搓的那种),上面画的祖先的头像下面写有姓名。每到过年等重要时候 ,就把地方打扫干净,把家谱供上,祭品献上,供大家祭拜。初一拜年也是先拜家谱。据我爷宋元善我大爹宋汉英讲,立祖的好像叫宋鼎,而且姓名一辈两个字、一辈三个字这样轮换。文革时,麻黄山学校一个叫李强(音)的老师带着学生破四旧,从麻黄山往花鸨沟梁头走,老队长陈广田得到消息让赶快把老家谱藏起来(把庙上的钟也砸了,结果红卫兵去下高窑了,没来门坎岭)。我六爷宋昌善他们就把家谱藏到门坎岭生产队场边一个水洞里了。后来,三个门头的后人都各自新立了家谱。近些年,好多人都建议寻找老家谱,希望从老家谱里得到家族更多的信息。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祖谱依旧和我们保持着神秘的距离。 </b></p><p class="ql-block"><b> 这里有一个情况,我们以宋向儒立祖的家谱里讲过,大致意思是因为某族蹂躏,老家谱失去影像。李景春先生所写序的落款时间是一九六三年,这说明立新谱的时候老家谱是存在的,那为什么说失其影像?再者,既然老家谱存在,为什么分开立新谱?这都是谜。 </b></p><p class="ql-block"><b> 第八,关于堡子塘。堡子塘的名字大家可以抬头看一下那个山头,那就是个堡子,以此得名。堡子塘从开始就是宋姓的土地,开始只有伙场并不常住人。到我太爷这辈土地分给了我大太爷宋志仁,庄子就在上面,后来安姓住过。但住在这里运气不太好,人不旺,先后娶了三房老婆最后都瘫痪在床了,只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本善早亡,本第七,关于大家特别关注的老家谱。老辈人讲,咱们门坎岭过去是有个老家谱,一大块油布(老油布,猜想应该是粗布经特殊处理能写字不易脱落而且耐揉搓的那种),上面画的祖先的头像下面写有姓名。每到过年等重要时候善儿子也夭亡了。财也不旺,牛羊好好的忽然就不明原因的大量死亡。最后就放弃堡子塘搬回了门坎岭老庄子了。过去交通不方便,门坎岭离堡子塘还较远而且路不好走,人不住种地就不方便,后来也逐渐放弃了耕种,加上合作化,就彻底不再耕种堡子塘的土地了。包产到户前后逐渐被下高窑蚕食。</b></p><p class="ql-block"><b> 说这些,就是想说木有本,水有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可流长。我堡子塘祖坟是目前香火祭祀仍续的门坎岭宋姓最早的祖坟了。当然也有老先人讲,刘口子也有咱们的祖坟,但那早已不上坟了,也找不到窝窝了。现在堡子塘土地已归别人耕种了,加之咱们人随社会转,人也越走越远,越来越少了。我们讲家族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记住我们先人经历的苦难和开垦土地的艰辛,我们给堡子塘两处老茔立碑,是给我们祖先一个交代,也是给后代一个印迹,让我们的后世子孙无论何时置身何处都有根可寻、有脉可问,这是我们今天立碑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下面说家风。习总书记非常重视家风建设。我理解,所谓家风就是这个宗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共性的特征,一般拿到桌面上的一定指正面的。这些年和家族内的老者聊家族的家风,大家都很客观。也和外姓聊老宋家,大家的评价都很高。把这些观点整合起来,再结合我们老祖先和现在三个庄子的宋姓人的特征,我总结了六个字:仁义、勤劳、尚学。准确否,愿与大家讨论。</b></p><p class="ql-block"><b> 先说善良。有一个故事,说早年咱们门坎岭有一个大户,每天每到饭点就搬把椅子坐在街门睑上,看谁家烟洞不冒烟,就赶快派人给送粮食。盐池有作家写了篇介绍红军长征到盐池的文章,有一句“门坎岭大户宋家,捐粮食数十石”,红军刚到这里,被国民党称为“匪”,敢给粮食,完全出于同情心,就是宋家人骨子里的仁义。解放后打土豪,要把我太爷爷宋志义送到西面子萌城那里去批斗,结果一路上都是说好话的人,说宋记都是好人,这老汉人可好着哩,某一年某一月我们揭不开锅了给我们送吃喝了,工作队架不住众人异口同声的满分评价,最后不得不把人放回来了。解放前在宋家干过活的人,都说宋家人对伙计好。苗生金、叶长青都曾经是宋家的长工,后来都安家落户在了门坎岭,时常感念宋家人的好。老苗门坎岭给养了老送了终,叶长青娶妻生子成了一大家人。陈家逃荒来到门坎岭,门坎岭人也包容了他们,并且结为了姻亲。说亲事,只要说是门坎岭宋家,往往都让人高看一眼,说宋家人人好,还务实,至今如此。</b></p><p class="ql-block"><b> 再说勤劳。门坎岭宋姓能成为大户,靠的就是吃苦耐劳。早年有个顺口溜“宋五更,刘(白记洼子)半夜,高葫芦渠里冯(后迁走)半晌”说的就是宋家人五更就起床劳动了。宋家人地种的好,羊养的好,自古在周边有名。现在也是家家有地有羊,羊放完了再犁地,苦加重了,但光景一般都差不了。过去往往家里长工短工不断,但掌柜的就是伙计头,和伙计受一样的苦,拔麦子时往往都是掌柜的带趟。也吃同一锅饭,伙计吃饱了掌柜的才端碗。解放前,宋家人农闲时还赶脚,从这儿把盐驮上到西峰、平凉卖掉,赚点血汗钱。中阳山我二太爷宋志贤和我爷宋元善结伴赶驮,驴驮上,人还要再背上,就为了多运些盐。近些年,门坎岭的果木出了名。先是苹果卖了钱,这几年大接杏非常有名,你看看门坎岭的杏树地有多干净,你就知道他们受了多少苦。当然,苦也没有白下,门坎岭的杏子现在名气很大,也给家家户户带来了实惠。只要实心务落,都能弄个三两万。当下可以这么说,各行各业的宋姓人都靠着勤劳成就了事业,也成为了行业的精英。 </b></p><p class="ql-block"><b> 最后说尚学。尚学就是崇尚学习。据老辈人讲,咱们门坎岭也出过戴顶子的先生,家里的大门楼都比别人家的阔气。解放前,门坎岭也办过私塾,教家族里的娃娃读书。像我爷爷那个年代的人,也还都识字,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不容易。也出过一些能说会道的人,像贺背洼我小祖爷环珠,讲评书说四书,头头是道。谁家过事,晚上老汉就说开了,我都多多少少记得了。我大爹宋汉英,解放前夕读平凉师范,可惜由于战争,没有读完事,但在爷考上了大学,是宋家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在全盐池都是稀奇蛋蛋。90年代,我芳善小爷两个儿子一年考上大学,成为十里八乡广为流传的佳话。当然这几年,家家都有大学生,而且全家所有孩子全考上了大学的已不在少数。近些年又有了新高度,清华北大也有了突破,高考600分的、各种985、211重点大学年年有,硕士研究生也有,甚至还有走出国门在美国读博的。当然,可能还有许多不了解情况,没有把亮点给大家汇报完整。 </b></p><p class="ql-block"><b> 前面说到了我们宋家人的成就,但我们还得承认,和周边一些大姓相比,我们还有差距。俗气点讲,我们还没有出过为政一方的大官,没有出过家财万贯的大老板,没有出过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没有在一定范围内叫的响的人物。所以,我们的后人任重道远。今天说家风,就是想说传承。希望他们秉持前辈仁义做人、勤劳做事,靠学习改变命运的精神,为自己改天换命,为家族增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 各位,中国社会比较特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某一具体空间里,那个家族人多人硬气,那个家族就最具竞争力。今后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加强团结,办好我们三个庄子的事。本次给祖茔立碑,我们发现就许多事情我们都讲不清楚了,许多人都互相不认识,我们是一个锅里分出来的呀,这很遗憾。所以我们家族今后要采取一些行动,抢救家族史料,加强人员联络。同时,也要加强和宋儿庄、宋红沟、庆阳家门以及曲子、还有本次没有联系的宋老庄等的沟通和联系,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何况是血肉相连的宗亲!也欢迎咱们常来常往。还是那句话,共话家族历史,畅叙宗族情谊,同为家族争光,让门坎岭宋家成为宋姓的金子招牌。</b></p><p class="ql-block"><b> 作者:宋少波</b></p><p class="ql-block"><b> 编辑:宋少明</b></p><p class="ql-block"><b> 配图:实景拍摄</b></p><p class="ql-block"><b> 时间:2025年4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