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追忆余鹏勃老师

瞿文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追忆余鹏勃老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瞿文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底蓝田沐心阁文化社新纳会员,余鹏勃老师成为20名新会员中的一员。从登记的资料来看,余老师是这些文化爱好者中很优秀的成员。他工作于西安广播电视台,业务是导播,在西北大学自考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已于2022年10月毕业,未来文学写作的路子会因热爱而光彩夺目。他经常写诗并发表,积极参与采风活动,热情和勤奋的程度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以文化社能吸引如此优秀的同志结伴前行而倍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3月底,按照主管部门蓝田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的党建指导,文化社对在册党员进行详细信息登记,为下一步建立党支部做好准备。余老师这次成为“最不积极的一名”,其他人都交完了,他都没有任何动作。我知道他平时工作忙,顾不上看手机,但是像这样三天不见回复的情况还是没有的。党员信息登记表详细而繁琐,为了减少填写量,我把入党信息等原来没有登记的信息提出来,文字发给他。我还想着:趁清明小长假,余老师该有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4月4日,清明节,大早收到余老师微信发来的信息:余老师他已经走了(/流泪)家人代发。看到信息的瞬间,我的思绪停滞了,眼泪却夺眶而出。余老师往昔的笑颜历历在目,他怎么说走就走了?连一声招呼都没有,这可不像那个谦虚上进,彬彬有礼的余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余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三官庙镇龙曲湾采风,其时蓝田作协会员李会婷老师在故乡发布她的新书《龙曲湾记忆》。龙曲湾的春天与别处不同,秀岭春芳的“秀”与龙曲湾的“湾”,把这个古老的村落绘成一幅水墨画,满山遍野的杏花,尚未萌芽的枯草,弯弯曲曲的山梁,漫步其间的一群年轻作家,带着乡村振兴、热爱蓝田的梦想聚集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排右四是余鹏勃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鹏勃老师个头不高,背着一个不小的双肩背包。他很友好的与大家一一打招呼,然后在前边麻利地走着。我们后边的人采来一束花,悄悄地插在他的包上,他认真地背着他的包,这花跟了他一路,上梁,观景,下梁,吃饭,一直到村委会会议室开会,他卸下包才发现,仍旧是很温和的一笑,说:“谁对我这么好!”大家哈哈大笑,他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这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很特别的感受,让我记住了余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在这次采风中,我们闲聊,他说自己是安村人,我就很调皮地忽悠他,说我是聚西卞庄人,跟聚西村名人、蓝田县志主编卞寿堂老师的闺女先玲是同学,经常去她家玩,与卞老师也很熟悉。他听了很高兴,说那都是自己人,我应该把你也叫姐。后来,他就一直这么认真地叫着,见面了叫,在微信上叫,他叫的认真,我应的胆怯,却也没勇气当面指出来,总怕冷落了一颗热情洋溢的爱故乡之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老师在加入沐心阁文化社后,积极给我们的杂志《滋水》创刊号投稿。一首散文诗《风语》,一首现代诗《寒窑》。《风语》中有一段话:“风在曲江池畔游走,湖面层层微波在阳光下闪着金波,远处的楼宇鳞次栉比,一起守护着这片儿昔日的‘皇家御苑’,风是无不在的,它们撕扯着垂柳的秀发嬉戏,一阵风,一段情,一池水,一群人。”记得选稿时,我第一眼看见余老师的这些优美文字就为他而自豪;很明显地经历了三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他为文学梦夯实了基础,他在百忙的工作间隙自考学习经历了何等的艰辛!也许,正如他在《寒窑》里描述的那样:“绣球儿一抛/悠悠时光里 有了/十八年等待、十八年熬煎/一孔破窑、一盏油灯照亮/你站成雕塑、等待情郎/西凉的烽烟/遮蔽,浓烈地看不到边/连荠荠菜也搬离了家园/只有一个信念/等,那怕千年万年/真实隐入了尘烟/寻找答案已失去时间/那种情愫/氤氲在曲江池畔/代代相传”,余老师以寒窑的故事在字里行间留下自己的梦想和追逐,如今他走了,他为文学,为故乡所作的桩桩件件,留在文友们的心中,他为热爱的事情所做的义无反顾的全力以赴,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与余老师的交往不是很多,都是在开会或者采风活动中见到的。他在我印象中就是那种很亲切的乡党,虽然有着一份很严肃的工作,但人很随和,给人的感觉一点也不陌生。我甚至觉得在我这个“姐”面前,他有一种孩子般的可爱。记得余老师拿到毕业证的当天,很少打电话的他很高兴地给我打来电话报喜。我打趣说:“这可得好好庆祝一番”,他很顺从地说:“姐,你安排把咱们蓝田这些在西安的文友聚一聚”。我这拖拖拉拉的“姐”,不甚合格,等合适的时机我做东,替余老师补上这份心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余老师最后一次正式联系是在去年文化社与未央作协、蓝田玉文化博物馆举行的玉文化征文颁奖活动前夕,虽然他没有参与征文投稿,但是作为写作实力派骨干会员,我还是专程发函邀请他出席颁奖仪式,他很高兴,我们通了电话,后来晚上又留言说:“姐,我明天的班调不开,去不成了。祝会议圆满成功,代我向卞老爷子(注:指卞寿堂老师)问好,我想他了”,这是我与余老师最后实质性的联系,时间是2024年12月22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春节我照样惦记着他,给他发了文化社的新春贺词和问候,没见回复,我以为他忙着,不成想,那时余老师已经与我们天人永隔了。文字是可以穿透心灵的,应该也可以穿越时空,那个可敬,可亲,可爱的余老师一定也收到了来自我们的新春问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余老师相识于龙曲湾的杏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鹏勃老师,生于1971年11月12日,卒于2025年1月8日,陕西蓝田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若尘,擅长诗歌、散文写作,生前为西安广播电视台导播、陕西蓝田沐心阁文化社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雁塔区诗词学会会员、长安区作家协会会员、蓝田“爱故乡”文学小组核心成员、2019-2020《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诗作发表于《玲珑诗刊》《霸水两岸》《暮雪》《大西北诗人》《三秦文学》《蓝田文艺》《暮雪诗刊》,《华州文艺》等杂志、平台。曾获“伟志杯”全国征文诗作优秀奖、《作家摇篮》杂志年度诗歌优秀奖。《风中的你》被雁塔区区委宣传部融媒中心推荐《人民日报》平台;《再读仓央嘉措》诗歌被《作家摇篮》2019年度评为伏秀作品;《伟志,我的不了情》获"伟志"杯全国优秀作品优胜奖;渭南电台,铜川等电台都有作品发表播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在清明,闻此噩耗,悲恸之怀,难以弭息。追思往昔,余师鹏勃音容笑貌,宛在目前。其为人也,温恭和善,于文学一道,笃行不倦,华章屡见诸刊,佳作亦屡获殊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君已逝,风范长存。愿君之灵,永安泉壤,生者勉力,继其志业。文学之途,神圣而庄严,同人当互敬互勉,以承斯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4月4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瞿文华,笔名蓝烟,陕西蓝田沐心阁文化社理事长、杂志《滋水》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长安区文史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从事文化传播与散文、评论及关中民俗文化的创作与研究。兼任社会职务: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西安玉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国防作协理事、未央区作协监事长、未央作协公众号主编,曾任专业文集《玉海》副主编、杂志《望月文学》编委副主任、《(卞寿堂)业务工作文集》主编、《蓝田县志》隆庆志繁异体字点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