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如果要说中国几千年来还有一个接近完美的人,那只能是文正公范仲淹了。关于范公的事迹人们可能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就听老师讲过。这个范公连苏轼都认为是他的榜样,对范公的评价甚高!他是怎么能够这么完美?这就要看当时是谁当皇帝了。当时的帝王如果没有胸怀,范公可能早就被杀掉了!</p><p class="ql-block">这里讲讲当时的帝王宋仁宗的几个小故事就能知道,为何范公和包拯都能同时在他的身边工作。</p><p class="ql-block">宋仁宗对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个暮春时节,仁宗在御花园散步,走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发现仁宗频频回头探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道什么意思。等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p><p class="ql-block">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仁宗用餐,他正吃着饭,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巨痛,他赶紧吐了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不要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p><p class="ql-block">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作为皇帝的不适和难受,而是担心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有多仁慈。</p><p class="ql-block">同时仁宗也不搞文字狱,不搞反右不搞文化大革命之类的运动,对知识分子相当尊重和宽容,连包拯给他提意见唾沫星子横飞到脸上也没恼怒。有了这样的政治环境才能有范公的相对完美!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说法似乎太高了,多是后人感恩而作的表达。宋仁宗在仁慈也没有废除太监制度,范仲淹也没提出过废除太监,这种残害人肉体和心灵的制度直到溥仪才终止!而要想完全从心理上根除太监思维不知还需要多少代人!所以为生民立命如何体现?只是相对别的朝代较为仁慈就不错了。而做为这种制度下的中国人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因此,我还是为古人范公点赞,在这里高声诵读他的美文,让他的正气之声传的更久远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