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籍是安徽省嘉山县紫阳乡,可是,自己从来没有回去过。世纪初,嘉山县改成明光市,现在提到嘉山,许多人误以为是嘉善,一个浙江的地名。据说,不曾谋面的祖父,由江苏盱眙逃荒到嘉山,落户女山湖边的紫阳乡沙埠,这是父亲的出生之地。当年拖家带口,逃荒而来的祖父,肯定是赤贫。父亲的档案里,出身一栏填写的是贫农。祖父的生存状况,我已经无由猜想,只知道父亲幼失怙恃,也就是说,在他幼年时,我的祖父母就去世了。父亲有一个姐姐,就是我从未见过的姑姑,彼时已经出嫁,父亲是由她抚养长大的。父亲很小的时候便成了放牛娃,为自己挣口饭吃。读书,对于一个在赤贫线上挣扎的人来说,只能是奢望。</p><p class="ql-block"> “陈继昌同志,安徽省嘉山县人,贫农出身,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三九年一月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一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新四军所属淮安税务局、淮北地方银号印刷厂、华中造纸厂任管理员、股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华中造纸厂、黄河大队任工会主席、分队长上海造币厂军事联络员等职。四川解放初期,曾任泸洲运输公司军事联络员,泸洲市工商局、川南行署劳动局科长四川省劳动局科长、秘书室主任、处长,西南局经委劳动文教局处长等职。四川省测绘局建立后,作局劳资处处长工作,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经省委批准离休。”</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一九八三年七月父亲去世后,四川省测绘局人事科根据他的档案材料写在悼词中的履历。四十多年过去,对于父亲的印象,已经模糊,记得起来的,是他做的面片汤,莲花白和土豆片加上经他的手扯出的面片,虽然少油寡盐,却是我记忆中的美味。是困难时期一个冬季的周末,他从草堂疗养院回家时,包在手帕里带回的几个馒头,那是父亲每天攒一个攒下的,馒头的味道至今难忘,如果说父爱有味道,我想一定是这馒头的味道。父亲的话很少,他给人的印象是忠厚老实。在他的战友施燕平叔叔写的回忆录《战斗在华中敌后》中,记述了父亲的一些事迹。其中有他在造纸厂担任切纸工,下刀精准,一刀下去,切口平整,如机器所切。有他担任工会主席时,将自己的津贴全掏出来,补贴困难职工等往事。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父亲曾两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因为没有读过书,文化水平低,影响了父亲的职级升迁。六十年代,老家的亲戚都以为父亲在四川做了大官,堂兄来成都,怎么也不相信,我们一家七口人住在两间以教室改成的宿舍里,家具都是租用的。一个人文化水平低,眼界不高,必然影响其能力的发挥。所以,父亲非常希望我能努力学习,成为有文化,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至于父亲说了些什么励志的话,我已经没有印象,因为他不善言辞。在我学习不用心时,总是觉得父亲那企盼的眼神在背后盯着我。</p><p class="ql-block"> 也许,他老人家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居然出书了。清明已近,我又记起父亲那企盼的眼神,记起从未回去过的祖籍,于是决定将自己编著的两册书捐赠明光市图书馆。因为在作者简介里,嘉山是我的祖籍。中国人讲孝道,我想,能了却父辈的一桩心愿,应该也算是一种孝吧。</p><p class="ql-block"> 那两册书将我的心带回了祖籍,以告慰九泉之下,血脉相连的祖先。</p><p class="ql-block">乙巳清明廣鍳记于草禅书屋南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