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冷战年代,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div><div> 1994年纽约医院的监控录像显示,生命最后时刻的尼克松仍在修改回忆录。 新增段落里提到:“当年我们以为打开的是中国市场,实际解封了五千年文明的现代转型。 ”<br> 尼克松亲眼见到冷战时代的结束,没人预料到这位总统临终前会在日记里写下:“或许我们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br> 这个曾预言中国将成为“真正大国”的政治家,目睹着当年谈判桌上的构想正以百倍速度成为现实。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还被一些美国人视为“真正的威胁”。<br> 站在2025年回望,当年《中美联合公报》里“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承诺正在接受新考验。 五角大楼的AI系统推演过178种台海冲突模型,结果总指向同个结论:1972年开启的对话机制,仍是避免最坏情况的关键阀门。尼克松在回忆录《尼克松回忆录》和著作《真正的和平》中,始终强调访华是“20世纪最重大的外交突破之一”,认为这一决策符合美国利益,并多次重申对中国领导人的敬意。<br> 但在非正式场合的言论却有所不同:据多篇报道,尼克松晚年曾私下表示“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认为中国崛起超出预期。<br> 此类言论更多反映他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复杂心态,而非否定访华本身的历史意义。例如他提到:“如果美国不与中国和解,苏联会更快填补亚洲权力真空。”<br> 尼克松的后悔情绪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中美建交后,中国并未完全配合美国对抗苏联(如1979年中美建交时苏联已开始衰落);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崛起超出美国战略预期。</div><div> 时代发展了,对曾经的历史也会有不同的解读。</div> 在1975年11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打倒一切,二是全面内战。毛泽东希望以他这个结论为基础,邓小平主持通过一个决议,以统一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br> 邓小平拒绝了。他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原则问题上坚持了自己的立场。邓小平的不妥协态度,使毛泽东确信,邓小平在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上同他不一致了。<br> 不知道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有没有一种感觉,我们生活在只有事后才能理解的时代。 历史,永远是隔代史,当代人为当代人书写的历史,早已被证明是废纸一堆。<div>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事件”,按理应该在历史研究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正如费正清所说“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惊人性”和“规模、影响与复杂性……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个值得世世代代长期研究下去的历史课题”。</div><div> 毛主席的最后十年:为江山稳固,为民族复兴,奋斗到最后一刻!但毛主席的想法并不为很多人所理解,他在1966年8月写给江青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br> 是非功过,历史在不断的从不同角度解读。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依然飘扬在中华大地上,一个正在崛起和走向复兴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