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处青山寄魂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徐敏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年前年的清明节,我与先生带着儿子去吉林柳河县为去世多年葬在那里的他父母扫墓立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生祖籍是庄河县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饥荒时期,他的伯父,姑姑携家带口都由辽宁的庄河县去了吉林的柳河县。那里绵延的长白山,湍流清澈的松花江,那里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几家人就此在那里落户,生息繁衍,过着吃饱穿暖的生活。此后,他们认为那里不仅富足,风水也好,适合活着的人宜居,也适合死去的人长眠。遂将葬在庄河老家多年,父辈的骨植都迁往了吉林的柳河县,逝去的人在九泉之下感受到后辈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方便子孙后代每年清明节的祭祀。此后的几十年里,先生的伯父和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也都葬在了那片土地上。那里成了他们王氏家族的墓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前,他的堂哥来信说要给祖上的墓地立三块碑。他的堂嫂又来电话邀请我一起前往,并说我要是不去,今后那个墓地就不让我进去。听了这个盛情的戏谑邀约,我还是同先生欣然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节的前一天,在鞍山自主创业的姑家表弟开车带路,走高速一路向北驰行。路上仅在几个服务区歇息片刻,过了梅河口进入柳河县下高速,在乡间丘陵地带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程。足足用了七个小时才到达那里。姑家的表弟表妹们热情的款待了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翌日是清明节,长白山的天气还是很寒凉。山间田野还有残雪在消融,刚刚解冻的黑土地被雪水浸泡得十分松软泥泞,踏上去满鞋沾上泥巴拔不出脚。我们拿着祭品沿着一片片玉米茬子的田埂艰难地向山坡上行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九十年代初,先生将父母的骨植送到这里安葬后就很少在清明节来扫墓。不是不孝,因为来一趟实属不易。要在夜间坐上五个小时火车到达吉林柳河县,早上还要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到太平川乡样子哨站,然后还要走上十多里山间小路到窝集沟村。不说是远乡僻壤,但确是在长白山脉深处。每到清明时节,只能在鞍山烧烧黄裱纸祭祀逝去的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地在连绵起伏的丛山峻岭下一片向阳的山坡上。山上植被丰富,杂草丛生,高大的树木和松柏灌木簇拥左右,山下淙淙流水灌溉着大片的稻田。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非常合适的墓地首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生的祖父母,伯父母,他的父母三块石碑已经立上。堂哥嫂替我们为祖上扫墓多年,我提议三块石碑的千余资金都由我先生全付。他的堂嫂指着一块空地说:“那里就是你们将来的归宿地”,先生乐呵呵地应允着。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心里五味杂陈,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悲凉,抑或是避讳和胆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死是人生最后的归宿,也是生命进入晚年的课题。按照自然界规律,有生命的存在就有死亡的结果。春天里草木葱茏,繁花似锦;秋日里硕果缀满枝头,是收获的季节;冬日残枝败叶,万物凋零,白雪覆盖大地;这何尝不是每个人生命的缩影。人生于自然界,活在世间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哲学家们认为:每个人活着的日复一日都是向死而生,人们活着只是享受生命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人们都不愿意提到死亡,认为死亡是残忍和悲哀的事,况且,没病没灾死亡离健康人很远。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活着的人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幸福,眷恋着儿女情长,亲情友情爱情萦绕于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类代代相传,每个人都要走完一生,这是自然法则。人不该惧怕死亡,何况我和先生也是扔六奔七,走在夕阳路上的人。人固有一死,死亡是早晚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死后葬在哪里,何处青山寄魂灵?我想,那个祖上的墓地我实在不敢恭维。那个地方虽好,但是太远啦!我的儿子在鞍山开车要七个小时,我的女儿家在大连开车要十个小时。那么远的路程,儿女去扫墓山高水长,舟车劳顿,路上出一点事咋办?我心里暗暗思忖,死后绝不去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想,死后一定带着不舍,牵挂着最爱的儿女。死后的魂灵也想年年清明节见上儿女一面,听他们述说生活的酸甜苦辣,汇报孙辈的成长历程以至于婚姻嫁娶。欣赏他们送来盛开的鲜花,品尝他们摆上的水果糕点,美酒佳肴。在地下有知,祝愿他们生活幸福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送别逝去的亲人,也到过周边的墓地扫墓。那原是满山的翠绿被开垦成陵园,光秃秃的山上块块石碑林立,令人惊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年从报上看到有了树葬。逝者长眠在青山的怀抱,绿树掩映,嗅着青草的芳香,听着小鸟的鸣唱是多么的安详和惬意。近日介绍鞍山弘莲公墓口碑相传,即是这样的地方。感到这里是死去的理想归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年轻时喜欢文学。有幸的是,在夕阳路上相遇了文学群的朋友。这些人的文字水平令我惊叹,他们曾经从事不同的工作,却励志文学梦想。受他们影响,我开始有了诗歌的萌芽和灵感,虽然是初学,但是在有生之年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我想,死后在地下有知的灵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继续吟诗配画,欣赏美文是美好的事,那是生命的继续和延长,虽死犹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