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孔庙就在这条街里。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末荒废。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旧址重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增建崇圣祠。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用青琉璃瓦,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用黄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为大祀,进行大规模修缮,直到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高空看,孔庙、国子监相邻而建,甚是辉煌、壮观!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有房屋286间。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 北京孔庙进士碑林共198通,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大殿内现挂有民国总统黎元洪和清朝历代皇帝的御题大匾。<div> 大成殿外挂一块、内挂9块,国子监辟雍里挂了3块。</div> <b> 万世师表</b>(康熙),大成殿殿外门正中。<br> “万世师表”匾,是清代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当时康熙皇帝在“诗礼堂”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对大学生王熙等人宣谕之中讲到“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并将所带的曲柄黄盖留下,用于孔庙庙廷飨祀之用。随后,又将这块匾额内容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br><div> “万世师表”语出《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div> <b>“道洽大同”</b>是中华民国黎元洪大总统所书(1917年)。大成殿正中。<div> 《易经》解,道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沧桑变迁的房屋规律。大同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乃秦汉时代儒家学者虚构的太平盛世之臆想。道洽大同,公布扬儒学为人间正道之学,谓崇儒家学说可成就大同世界。<br> 据说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廉把清代皇帝所题的九块匾额给撤掉了,直接挂上了大总统的题字,以示改朝换代。<br></div> <b>“生民未有”</b>匾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殿内正中左一。<br><div> 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div> <b> “与天地参”</b>是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殿内正中右—。<br><div> “与天地参”的关键字是“参”。《周易•说卦》称:“参天两地而倚数。”《中庸章句》称:“为天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之参矣。”朱嘉注:“与天地参,谓以天地并而立三也。”意为孔子地位与天地并列。“参”可理解为参拜之意,所以“与天地参”之寓意是赞誉孔子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后人参拜。</div> <b> 圣集大成(嘉庆),</b>殿内正中左二。<div><b> </b>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后世君主皆以“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名孔子尊号。</div><div> 孔庙主殿称“大成殿”亦出于此。</div> <b> “圣协时中”</b>是道光皇帝于道光元年(1821年)御笔题书。殿内正中右二。<br><div> 语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为孔子的学术思想、个人情操,都是能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客观实际的。</div> <b>“斯文在兹”</b>匾,为光绪皇帝题书。殿内东侧南。<div> 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div><div> 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div> <b>“中和位育”</b>匾,是清末代皇帝溥仪(宣统)题书。殿内西侧南。<div> 语出《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是按圣人之道治世,就能达到天地间一切事物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呈现勃勃生机,蓬勃发展的景象。</div><div> 匾文意指,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达到“中和”,世间一切事物都能达到和谐的境界。</div> <p class="ql-block"> 孔庙隔壁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中国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从清康熙帝开始要求,皇帝一经即位,必须在此讲学一次。</p><p class="ql-block"> 里面挂着三块牌匾。</p> <b>“雅涵於乐”</b>乾隆御书匾联(1785年)。<div> “於乐”出自《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div> “<b>涵泳圣涯”</b>道光三年(1823年)<div> 史载:“二月上丁,躬亲释奠。越六日癸丑,临雍讲学,圜桥观听”道光皇帝先来孔庙释奠先师孔子,六天后又驾临国子监,临雍讲学,道光皇帝也御题匾联,悬挂在辟雍大殿内:“皇上御书额一,曰‘涵泳圣涯’。御制联一,曰:‘绳武肄隆仪,仰礼乐诗书,制犹丰镐;观文敷雅化,勖子臣弟友,责在师儒。’道光三年。北向。”</div> <b>“万流仰敬”</b>咸丰皇帝御笔题写的的匾额。<div> 万流,指各方面的人,万民。镜,喻明道也。仰,敬仰。《论语·子张》:“人皆仰之。”“万流仰镜”言孔子之明道令天下的人都尊敬、仰慕。</div>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成殿里的几块牌匾,就够学习、研究一阵子。<div> 中华优秀的文化传承不能丢。</div><div> 如果有机会去北京孔庙,别忘了去大成殿看看历代皇帝的牌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