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海拔4千多米的雪域高原,我与绿尾虹雉不期而遇。 那一刻,旅途的艰辛,高反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 灰蒙蒙的天空下,阴云笼罩,漫天飞雪,洋洋洒洒。整个山野,都被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当地的牧民却说这是最好的观鸟时机。为了捕捉这雪域彩虹般的精灵,我也是无所畏惧,豁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雪域高原,万籁俱寂。远远的一只绿尾虹雉用高亢悦耳的歌喉,唤醒了这片连绵的山谷。昨晚的一场大雪,让它迈着踉跄的步子,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折痕。尽管光线很弱,它的羽毛依旧闪耀着彩虹般耀眼的光泽。这一刻,静谧的山野中,我们彼此遥遥对望,这雪域精灵与好奇的我似乎在进行无声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我激动地张开臂膀,贪婪地吸吮着高原稀薄的空气,眼中情不自禁噙满了欢欣的泪水,为自己的勇敢和无畏,也为结识这雪域的精灵绿尾虹雉。我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相遇,冰天、雪地作证,该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啊。</p> <p class="ql-block"> 一只绿尾虹雉从我背后的草丛中猛然窜出,在人们异样、惊喜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越过我的视线,在厚厚的雪上匍匐前行,让我半天回不过味儿来。</p><p class="ql-block"> 它在一树桩下停下来,那蓝、绿、金色的色彩,如同 雪野中的彩虹,交织成一幅生动壮美的丹青水墨画卷,让人倾倒。这时,雪花轻轻飘落,为它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我们就这样对望着,隐约感觉它似乎是在向我娓娓道来雪域高原发生的故事。这片寂静的雪原上,它们才是最美的存在,也是最神秘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 我发现,雪中啄食是相当困难的。绿尾虹雉先用坚硬的喙啄出一个容身的地方,然后埋身在雪窝中,方便寻找地下掩埋的草根、草茎裹腹。我请教了当地的牧民,他们都是响当当的嘉绒藏族、康巴汉子,快人快语。我问,为何不投喂食物,把这些鸟相对固定在一片山坡上。他竟然严肃地告诉我:要尊重自然法则。我顿悟了,常怀善良之心,常怀怜悯之心,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他们的处世之道,但对大山的敬畏,对雪域精灵的敬畏,那是他们的底线。</p> <p class="ql-block"> 在湿滑狭窄、崎岖不平的雪地上,几次差点失重坠入深深的沟壑。尽管下肢已冻得僵硬,脚趾也早已失去了知觉,但我依然虔诚地半跪在雪地上,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份终身难忘的幸福和美好。离别前,望着白雪皑皑、深不见底的深渊,还是有些后怕。</p> <p class="ql-block"> 绿尾虹雉是鸡形目雉科虹雉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种,留鸟。</p><p class="ql-block"> 特征:体长70~80厘米,羽色艳丽,身姿矫健。头顶天蓝色,后部是青铜色羽冠,后颈及上背为赤銅色,下背及腰部部分白色,背部及尾部具深蓝绿色,肩翅覆羽铜紫色,下体黑色,整体有10种不同的金属色、泛着七彩斑斓的光泽,光彩夺目。雌鸟颜色暗淡,上体深绿色,具白色纹的皮黄色斑,下体灰褐色,夹杂着白色的细斑纹, 尾部暗褐色,具棕色横斑,整体羽色与生境融为一体,便于繁殖和躲避天敌。雄鸟鲜艳的颜色是为吸引异性青睐,也为避免招惹天敌,它们利用黎明或傍晚昏暗的掩护,出没在觅食地点,以提高安全系数。虹雉以家族为单位聚群,集体觅食。尤其是阴雨雾浓天气。</p><p class="ql-block"> 生境:主要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以及流石滩。夏秋季随季节的变化垂直往上迁徙,叫声婉转悦耳,在山中声传很远。</p><p class="ql-block"> 食性:夏秋季以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冬春季以植物的根茎为食。</p><p class="ql-block"> 分布:分布在我国川、甘、青、藏接壤的海拔3千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上,中国特有种。</p><p class="ql-block"> 保护状态:1989年被我国列为重点保护的一级野生动物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1997年被列入“华盛顿公约”濒危物种一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UV)易危级。</p><p class="ql-block"> 摄于四川康定</p><p class="ql-block"> 文于深圳</p><p class="ql-block"> 2025年清明 三月初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记:3月下旬我们赶到了康定。前晚的一场大雪。封住了著名的318国道折多山段,我们也计划赶往两河口与绿尾虹雉来个美丽的邂逅。但天公不作美,我们在去两河口的路上,因道路湿滑,加之我们驾驶的是两部二驱车,难以行进,被困在了山中。几欲驾车冲刺无果。只好待援。此时太阳西下,温度也跟着下降。我们可谓是饥寒交迫,只好弃车。本计划是晚上18:00到达,最后还是仁义的杨老板派车专程营救,把我们接到了宿营地,这也是我们的下榻之地,此时已近22点。饥肠辘辘,狼吞虎咽一番。半夜, 高反反应,一夜未眠。庆幸的是:翌日,我们近距离在漫天飞雪中观赏到了心心念念的绿尾虹雉,并拍摄到飞版、树版、雪版照,皆大欢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