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漫谈

Sjl

<p class="ql-block">此照片引用朋友蒋明龙先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漫谈</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4月4日,清明节。 今年这个清明节天气真好,一改前两周爆热爆冷的过山车模式,也一改以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气,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是追思祭祖,踏青远足的好时节。</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中国农历24节气之一。也正值农历三月初,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但这个时候,却都是农业生产的好时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甚至遥远的北疆大地,也已经开始冻地开化,可以播种春小麦了。一年四季在于春,对农业生产来说,这个节气太重要啦!她播下了希望,播下了人们心中的期盼,播下了成功的种子。不仅如此,人们更把她看成了全国人民的重要节日—清明节。近年国家也把她列入了国定假日。</p><p class="ql-block"><b><i><u> 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族人民对清明节越来越重视。大家在这期间祭祀祖先、踏青赏花、远足旅游,除去整个冬天的浑浊之气,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u></i></b></p><p class="ql-block"> 但是,近几年来,却有不少民间人士不断地在微信和其他信息途径中灌输着所谓的民俗,告诉大家在清明前后不要问好,先是清明前后七天,以后又变成了十五天。这是不对的,从来没有这样的民俗,起码是片面的宣传,是向高高兴兴过国定假的人们浇上了一盆冷水,不可取。如果我们把清明和清明节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就知道了这种说法的片面性。</p><p class="ql-block"> 先要弄清的是:清明,是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惊蛰之后就是清明。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其次,规定清明节是国家行为,把清明这个节气日期规定为清明节,是国家在国力上升以后,顺应民意的好事。它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 还有,把清明节误认为寒食节是有误解的。寒食节产生于公元前的七世纪(春秋时期)的晋国(今山西一带)。晋国国王重耳为纪念无辜被自己烧死的忠臣介子推。但当时的寒食节是在农历清明的前一天,是冬至后105天或106天。不是清明这个农业节气。而且不是全国,只是晋国的规定。虽然不是全国,但老百姓认可忠臣,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它绝不能代替现代意义上的清明节的全部内容。</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节日离节气上的清明近的,就是农历“三月三”,又称上巳节、女儿节等。它也在清明的前几天。这是从周朝开始的。当时就由女巫用药水冲洗人民身体,用于洗去冬天以来一年的污秽,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迎接新的一年。以后更发展成冲污秽,迎新春、做各种仪式的游艺。这也有了当今清明节的内容。这个节日发展至今,在汉民族中已经逐渐消亡了,它的祭祀、迎春、踏青、游艺已经包含在清明节里了。但是在不少少数民族如苗、彝等十几个民族中,仍然保持着这个3000多年前的周朝的古风,至今仍是一个盛大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从时间顺序来看,清明节的一系列活动仪式,是从3000多年前的周朝顺延而来的。寒食节是2500年前的晋国制定,以后式微的。而24节气是农耕文化不断演化,一直到2000年前大一统的朝代西汉《淮南子》一书才正式定型的。而清明节则是从唐以后的历朝历代逐渐形成的。时间不同,习俗不断演变,一直到近、现代,才最终把上巳节、寒食节的内涵大致上归入到清明节,一直到近几年,国家才把清明节确定为国定假日。</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清明节包含了上巳节、寒食节的内容。也因此可以说:清明节实际上是包含祖国各种文化元素的节日,它既有去秽除冬,迎接春天,远足踏青,锻炼体魄;又有祭祀先祖,追思溯源、爱惜生命、蓬勃向上的奋进精神。应该是一个活跃全国人民体魄,让人民既不忘来处,又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奔向新生活的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即使其中一个内容是追思先祖,也不应该是悲悲切切的,而应该体现的是不忘来处,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不能十五天都不能问好吧。哈哈😄,扯远了,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p><p class="ql-block"><b><i><u> 综上所述,纵观历史,当今的清明节是先祖们各个相关相近的节日逐步演化的结果。回顾现在,国家给予清明节以国定假日。又给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更好的节日便利。经过一个冬天的蛰藏 ,人们不仅需要追思先祖,不忘初心,更应该砥砺前行,锻炼体魄,踏青赏花,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我感觉,这才是真正过好清明节的本意。</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