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次来到东兴,我总忍不住去看看那块大清国一号界碑。它静静地伫立在竹山村西南面,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百年的屈辱与坚韧。三月三这天,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里是中国大陆海岸线和陆地边界的起点,也是219国道零起点的标志点。界碑由长方形砂岩石条制成,碑长1.76米,宽0.7米,厚0.4米,中间直行楷书“大清国钦洲界”,字高0.24米,宽约0.24米,左上角直刻“光绪拾陆年贰月立”,右下角直行刻“知州事李受彤书”字样。这块界碑,如今已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站在界碑前,我久久凝视着那庄严雄浑的大楷碑文。尽管历经风吹日晒雨淋,碑文依然清晰可辨,透着一股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这块界碑,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法战争结束后,为了划定中越界碑,清廷派出了以李受彤等四人为立界委员的团队,与法国立界委员拉巴第等人会办钦越立界事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军民与法国殖民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挫败了他们企图侵占中国领土的阴谋。从1890年至1893年,中越边界广东段立界工作全部完成,东兴辖区共有大清国钦州界碑八块,竹山界碑为第一号。这块以河为界的界碑,是双方互立界碑,碑正面书“大清国钦州界”。而以山岭为界的界碑则为双方共立界碑,一面书“大清国钦州界”,一面书“大越”。根据当时两国立界的有关协定,两国以河流为界时是以河道的主航道为界线,因界碑不能立在河里,只能立在双方靠近航道的陆地上,立在岸上的界碑,单面刻字,预示着外面的水域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国土,这就是以河道为界和以陆地为界立碑的区别所在。一号界碑见证了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如今已成为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李受彤,这位举人出身的三品衔知州,字彦伯,广西桂林临桂人,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奉命随邓承修勘定中越国界,与法方谈判期间,始终坚持国家领土完整、寸土不让的立场,最终成功收复国土,立下了数十块中越两国界碑。他的铜像伫立在竹山村,身穿清朝官服,头戴瓜皮帽,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远方,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219国道零公里里程碑,南起广西东兴竹山村,北至新疆喀纳斯,贯穿四个省区,全长10065公里。</p> <p class="ql-block">山海相连地标广场,是北仑河入海口,矗立着三十五米高的山海相连的双色地标建筑,整体像东兴的“兴”字,红色代表山,蓝色代表海,寓意山海相连,体现了中越友谊长存。</p> <p class="ql-block">广西沿边公路零点纪会坛,占地550平方米,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是沿边公路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底座上刻着“兴边富民”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在界碑旁,我还特意去看了大清国一号界碑的简介墙。墙面上详细介绍了这块界碑的相关历史信息,让我对它的了解更加深入。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在竹山古街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时光隧道。街道上的石板路以及一些古老的建筑,无不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一些建筑上的红色牌匾或标志,更是为这条古街增添了几分韵味。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位穿着红衣服的人在街道上行走,为这幅历史画卷增添了一抹亮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