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那个老朋友

闲樵

<p class="ql-block">  那时年少顽劣,不谙世事,高中毕业即踏足社会,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南下广州深圳打工赚钱,但不满足于任人驱驶,一心幻想当老板,不是非得赚大钱,但起码追求自由是骨子里的基因,所以做代理卖过饲料、追时髦开过舞厅、收农粮摆过地滩,最后还是决定干点相对文雅点的,买了个什么治疗仪做起了游医,具体买了什么治疗仪倒是忘了,但那玩意上好电池,正负两极两个贴,沾点水贴在有病痛的患者身体两处,按患者的忍耐力调节电量大小,患者在电流的作用下一抽一抽的,十几分钟后拔下贴,疼痛还真立马减轻了不少,一患一次一贴收费三五十元不等,由于立竿见影的效果,在集市上生意还真不赖,一天下来也能挣个三十来块,那可是在农民工日工资不到十块的年代,收工后数着这几十块钱的票子还真有点儿飘了,父亲偶尔来集上看我时,我还隆重地买来酒肉招待父亲以显示自己已自力更生且过得不错了。确实,在那个年代里,村里人辍学了都是自找营生,要么在家务农,那当然赚不了几个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改父志,要么外出打工,赚个工资,到年底回家过个年,顺便花完一年来在外赚来的所有收入,到不了年初八,再借个路费外出重新找份工作赚下一个春节的花销,年年年头奔年尾,年尾花完整年利,周而复始,不嫌累地找着乐。而我却因高中毕业也算得上半个知识分子,加上祖辈也都是有知识的辈儿,折腾了一阵后选择做起了与知识挂边的游医,倒也心安理得。</p><p class="ql-block"> 一个蝉鸣的午后,也没啥生意,准备关门歇业会友了,一对慈祥老者微笑着走进店里,说看到广告上“三分钟见效,十分钟去痛”的说辞后特来拜医求诊,见老者面善语缓笑容真诚,就打开了半关的门,迎入店内与其相谈,并坦诚相告自己只是高中毕业,混迹社会,并不懂什么高深的医理知识,老者也并无责怪之意,并亲自以身试验了治疗的效果,由于老人家是风湿腿肿而行动稍有不便,治疗仪的治疗原理是通经络,这也符合医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所以老人家在治疗半小时后疼痛确实减轻了不少,高兴之余,除付了标价下的费用后还热情地邀请我第二天去他家。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说是缘分吧也说得通,反正第二天当这对老者夫妇来到店里做完治疗后再次邀请我去他家时,我是毫不犹豫关上店门随老人家去了离集市几公里外的老者家里,老人家非常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并忘年地成了朋友,交谈中,得知老人家是一位刚退休的小学教师,热爱音乐,弹得一手脚踩风琴,还现场给我弹了几曲,印象最深的是那首《骏马奔驰保边疆》,边弹边唱,声音宏亮,颇有感染力,更令我意外的是老人家与我爷爷兄弟都熟悉,向我谈及我满爷爷教学生涯中很多有趣的事,也谈到我们家的家世传统,最后几句话是:“小罗,根据你们家的基因、你们家的传统,你应该回到学校去读书,做游医能赚几个现钱,满足眼前需要,但绝非长久之计,你若认我这个老年朋友,你就回学校去读书”。</p><p class="ql-block"> 从老人家中出来,一路上低着头,踢着路上的小石子,反复思考着老人家的这几句话,琢磨着什么才是长久之计,脑袋里嗡嗡地响着那句“你若认我这个老年朋友,你就回学校去读书”,为何?为何?我们家的基因是什么?我们家的传统是什么?这些疑问,以前没有人跟我讲解过。那天下午我莫名其妙地关了店,退了租,也贱卖了那个赚钱的治疗仪回了家,跟妈妈说我想回学校去读书,妈妈听我这么一说,立马呆住了,惊喜之情露于脸,在妈妈的支持下,离开学校数月的我又一次回到了学校,扎进了书山题海。</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我,没有成为学者,没有成为专家,却也成为了一个读书人,是否传承了家族的基因、是否传承了家族的传统我不知道,可那个老年朋友后来一直交往了几十年,现在虽已去逝多年,他那慈祥和蔼常带笑容的脸庞却依然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在这个清明相思的节日里,谨以此文祭奠我这位忘年之交的老朋友,人生徘徊期的领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