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作者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2020年至2021年,在政府挂职任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的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p> <p class="ql-block">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自2024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仅在豆瓣年度榜单中登顶,还被评为深圳2024年度十大好书之一,引发公众对图书馆价值与知识传播的广泛讨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部非虚构作品的成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span>一,杨素秋作为大学教师,到党政机关挂职,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对官场的观察以及细微的描述,让读者欢迎,对于官场中的人而言,看到这些细节,通常会会心一笑,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在做的;而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哦!原来政府机关是这样运作的,满足了欲窥的愿望。第二,她打破了公共图书馆配书的潜规则,动了部分人的奶酪,同时请50位专家,作者,教师,专业人士荐书,也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大家知道,哦!原来图书馆的配书还有这么多门道。</p> <p class="ql-block">该书获单向街“年度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跨界视角下的官场观察:真实与幽默的解构</p><p class="ql-block"> 杨素秋以大学教师的身份挂职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这一跨界身份赋予她“闯入者”与“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她以细腻的笔触记录基层机关的生态,既展现了体制内工作的复杂性,又以知识分子的敏锐解构了官场文化的荒诞性。例如,她初入职场时对“阅”“阅示”“阅处”等公文术语的茫然,暴露了行政体系中的隐性规则;又比如。在疫情期间,为了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区里将任务分配到机关所有人员,上至领导下至一般办事员,每个人都有动员接种疫苗的任务,人手一表格,将任务量化为阿拉伯数字:</p><p class="ql-block">正处,每天动员25个。</p><p class="ql-block">副处,每天10个。</p><p class="ql-block">正科,每天4个……</p><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造假,还必须在表格上填上接种疫苗人的身份证号码以及联系电话。又比如为了迎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西安召开,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上级部门进行暗访,拍了城市存在问题的视频,在干部大会上播放,然后让存在问题所在的街道领导在台上做检讨,承诺在什么时间内解决问题并对单位进行罚款。作者在会场,感慨这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美学风格的城市影象,同是表现西安,这段视频和街头常见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没有丝毫的欢快和惬意。而其它的与会者则紧盯频幕,右手做笔记,心中暗暗祈祷,自已管辖的地盘,干万不要出现在银幕上;还有扶贫考核,要熟练背诵挂钩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有一些领导,会将扶贫户的情况打印,微缩贴在手机背面,上级会随时打电话抽查提问。所有这些,都是政府部门在推进工作的所采取的措施。这对在高校里教书的人看来很是新奇,但有很有效,措施一出,立马见效。书中类似细节比比皆是。尤为可贵的是,杨素秋并未停留于批判,而是以文学性的笔法赋予琐碎日常以诗意。例如,她描写基层检查时“被风鼓荡的飞絮”,将行政事务与自然意象并置,消解了官场叙事的沉重感。这种“闲笔”背后,是高校知识分子与行政系统两种文化生态的碰撞,既真实又充满张力,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窥见体制的真实肌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打破潜规则:从“馆配书”到“公共选书人”的突围</p><p class="ql-block"> 书中更激烈的冲突源于图书馆配书体系的潜规则。杨素秋发现,供应商提供的“馆配书单”充斥着《某某县政府廉洁评估报告》,《高速铁路接触网作业车司机岗位》,《某某师范学院校报文化副刊选梦集》等滞销书,背后是低质高价、利益勾连的行业痼疾。她拒绝妥协,转而邀请50位不同领域的爱书人共同荐书,包括喜欢动漫画店主、武侠小说作家,书法行家,盲人读者,甚至远在贡嘎山研究《实验室女孩》的生物学家的推荐。使书单既有专业因素,也迎合读需求,同时兼顾区级图书馆定位及经费实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举动直接触动了利益链条,甚至遭遇威胁要求取消书单。杨素秋以“将过程写进书里”为武器,最终守护了书单的纯粹性。这场“书单保卫战”之所以打动读者,在于它揭示了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本质——不仅是书籍的容器,更是公民智识生活的策源地。杨素秋以“公共选书人”身份,将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让普通读者感受到选书背后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成功,本质上是非虚构写作中“真实力量”与“文学审美”的共振。杨素秋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直面体制痼疾,又以作家的敏锐捕捉人性微光。同时也让我们在杨素秋的文字中,看到一个活色生香的西安。从回坊的小吃到舞台上的秦腔,从陕北民歌到陕西碑林的文雅风光。在数字化消解实体空间的今天,这本书不仅为图书馆正名,更重新定义了知识传承的公共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我来说,则是丰富了我书架上的藏书,我喜欢书话类的题材,这几年不断购入这一方面的书籍,现在书架上有介绍书店的书,有介绍书房的书,有介绍购书的经历……就是没有介绍图书馆的书。通过阅读,也丰富了我对图书馆的认知。书中更动人的部分是用若干章节,介绍那些爱书之人的故事:爱借碑帖的书法爱好者;摸着《世界通史》读出声的视障读者;迷恋武侠小说、想扭转职高阅读风气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回应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获单向街“年度作品” 杨素秋发表获奖感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