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香处 最是战友情 ,——记封存的记忆

子了

<p class="ql-block">转:来自詹力力微信 </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我从广州、陈华从成都同时前往重庆,一同去会王江,实现五年前的战友加好姐妹之约。当计划落实,心就开始躁动——盼望、激动,加之还有一丝丝的忐忑。</p><p class="ql-block"> 3月5日乘机前往重庆,陈华已先我一步到达。在出站口见到两位,瞬间,彼此只一个眼神,刹那让我们都回到了过去。热情的拥抱,无所顾忌的问候,嘻嘻哈哈好不激动。接下来的四天,东道主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两位的老公义不容辞地担当了"助理"。整个过程中,男助理们忙接待、忙照顾,非常尽心尽责。总之我是很感动,也由衷地为我的两位战友高兴,为她们的另一半点赞。</p><p class="ql-block"> 屈指一算,和陈华大概二十几年没见,和王江也有十多年。漫长的岁月多多少少都在我们身上留下一些印记。我们在差不多的时间结婚,又在差不多的时间同一年生子。如今我们的孩子们早已学业有成,都各自在为他们自己的事业打拼,而我们也已到了耳顺之年。</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和陈华早已退休闲赋,而王江仍然在为事业忙碌,每天日理万机,被我们公认为"劳模"。一路走来,王江似自带轨迹,走得踏实又坚定,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如今功成名就,于社会于家庭都是正能量满满的人,更是我和陈华的楷模。相比之下,自愧不如。好在我们都经历过部队的大熔炉,再怎么偏离,终会导入正途。因为没忘初心、心性纯良,早已融入了骨子里,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友谊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可它是快乐无比的。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言语间笑得弯了腰、岔了气,忘记了年龄,仿佛又回到了在三七零的那段时光。</p><p class="ql-block"> 到了离别的日子,终究要说再见。我想说:往后余生,我们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记得招呼一声,我们永远是彼此的后盾。青山在,人未老,姐妹情正浓;岁月增,水长流,情怀依旧深。</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有他们的生活和见解,当需要我们的时候,张开双臂,敞开胸怀;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默默地注视。最后希望:王江,劳逸结合,不要透支;陈华,没有毛病,加强锻炼;我呢,交由你们说吧!</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的感谢何政、吴云鹏两位优秀的家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日 于广州</p> <p class="ql-block">右到左</p><p class="ql-block">王江(作者子了)、陈华、詹力力</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5日,惊蛰邂逅学雷锋纪念日,我们三位"铁三角"战友——詹力力、陈华、我,终于兑现了五年前的电话之约,在重庆相聚。</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车轮碾过四十载春秋,曾经的满头青丝已染霜华,眼角的细纹也悄然镌刻成时光的痕迹。当陈华在江北机场出口与从广州飞来的力力相拥时,我慌忙掏出手机想记录这久别重逢的瞬间。然而当镜头对准她们时,镜中的影像却让我心头一颤:"我们都老啦!"镜中的影像已不再是四十年前的模样,那时的我们身着65式军装,草绿色的军装将青春剪影剪裁得格外挺拔。红领章红帽徽是青春的印记,将我们的面庞映衬得绯红如霞。此时此刻,尽管青春脚步匆匆已过,正如力力在微信中写道:"瞬间、彼此只一个眼神,刹那让我们都回到了过去,热情的拥抱,无所顾忌的问候,嘻嘻哈哈好不激动。"让我们又一次穿越回往昔……。</p> <p class="ql-block">两位警察家属</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詹力力是从铁道兵164医院调来,比我和陈华早一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0医院(以下文中筒称370医院)。我与陈华是武汉军区军医学校同窗,毕业后一同分配至370医院。</p><p class="ql-block"> 据370医院一外科主任王斌坤写的《370医院杂忆》记载:"医院创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称湖北省公安总队医院。院址在武汉市汉阳月湖堤,滨临汉江,距汉阳轧钢厂一站,过河就是硚口。后来各省公安总队改为武警,医院更名湖北武警医院。1965年武警编入解放军序列。1966年夏医院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0医院。1968年底,因为'备战备荒'的需要,医院奉命调至位于'三线'的鄂西襄樊市。12月9日全院在汉阳登上火车,10日到达襄樊火车站,开始了医院在襄樊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0医院</p><p class="ql-block">家属区中心花园</p> <p class="ql-block">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0医院</p><p class="ql-block">整编后医院番号</p> <p class="ql-block">  370医院作为驻军团级医院,虽仅有300张床位,但科室设置齐全。临床科室涵盖门诊部、住院部、供应室、传染科、麻醉科;医技科室包括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行政部门设院务处、医疗处、政治处、后勤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临床科室划分业务较为粗略,不像如今按病种细分专科。以我们所在的一外科为例,业务范围涵盖普外、胸外、烧伤、胃肝胆、泌尿外科及妇产科。</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医院开展体外循环手术时,科室选派医生赴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进修法乐氏四联症手术,还派医生赴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进修心外科,我则被派往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学习体外循环手术特护。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外科是蓝鸿钧教授领衔的团队,在湖北省内率先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及复杂先心病手术、瓣膜替换术、生物瓣膜研制和应用、冠心病搭桥手术等。回想起来,除头面部和四肢外,一外科几乎包揽了人体五脏六腑的诊疗。在一外科工作的三年间,除了日常值班和专业进修,更多记忆是快乐的单身军人最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0医院,</p><p class="ql-block"> 一外科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0医院</p><p class="ql-block">一外科姐妹们</p> <p class="ql-block">  襄樊市(1949~2010年,2010已改名襄阳市)因汉江穿城而过,天然形成襄阳、樊城两城区。坐落在襄阳古城核心区的370医院,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襄阳古城中心。周边涵盖鼓楼商场、邮政局、中心医院等商业医疗设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公安分局、区政府等行政单位。这里毗邻襄阳古城墙,绿影壁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以及位于城南山区的八一制片厂二分厂办事处,与370医院距离仅一墙之隔。</p><p class="ql-block"> 因为方便,我们单身姐妹们常常吃厌倦了食堂饭菜,就会去街角小摊上买一碗皮薄馅少的清汤馄饨,配上刚出炉的鞋底板烧饼(形如鞋底板),唇齿留香间消除了远离家的乡愁。周末或夜休常约上单身楼的战友,骑自行车去隆中,在古柏亭前遥想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因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好有"敌后武工队"的风采。上常白班时,吃罢晚饭暮色四合时,又三三两两漫步古城墙,看晚霞给飞檐斗拱镀上金边。</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母亲在隆中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绿影壁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明代王府照壁见证了六百年风雨。当年的我们总爱趁天晴倚靠在照壁基座上,看阳光在龙鳞间流淌,听老人们讲述"五龙捧圣"的传说,也不知这历经沧桑的龙影,是否真的承载着守护古城的祥瑞?</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与八一厂二分厂比邻而居的日子,那些年我们常半夜三更去观看内部放映片。电影《原野》就是在月黑风高的午夜观看的,散场时还互相叮嘱"保密";而《祁连山的回声》作为新片试映,我们成了最早见证这部战争史诗的观众。</p><p class="ql-block"> 单身楼也是370医院的亮点,我们单身干部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正午时分聚在走廊上晒太阳侃大山。一楼、二楼、三楼只要在宿舍伙伴都会参加,开启吹牛模式,场面热闹非凡。更有趣的是,有只猫咪也常来凑热闹——它的主人是同楼一位女军医。那年代养宠物非常稀罕,她还自称”猫妈妈”的举动显得尤为特别,毕竟在认知观念里,人和动物怎么能互称母子呢?单身楼还有嗑瓜子比赛、情书交流、集体帮写情书等花样百出的闹腾事,回想起我们那些年的趣事,三天三夜也唠不完。</p> <p class="ql-block">陈华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外科病房里永远弥漫着来苏水的味道,陈华总爱穿那双带帆布半高跟的护士鞋,轻快地迈着舞步穿梭在走廊上,仿佛连空气都跟着雀跃起来。这位军校毕业刚两年的姑娘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最抗拒治疗的战士乖乖卷起袖子。记得有次给十二床备皮时,小伙子臊得把被单攥出漩涡,陈华一边麻利地操作,一边用半严肃半开朗的表情化解尴尬,硬是把一场让人脸红的治疗变成了默契的配合。</p><p class="ql-block"> 她总能精准喊出张三或李四的名字:"把治疗车推过来!"话音未落,走廊那头就传来滑轮欢快的滚动声。我曾亲眼看见两个战士争着帮她抱病历本,仿佛那是件无上荣耀的差事。</p><p class="ql-block"> 最绝的是陈华上治疗班时,当她推着治疗车走进病房,原本龇牙咧嘴的病号们瞬间挺直腰板。她轻描淡写地说"裤子往下褪三指",绝对没人敢只褪两指半;打青霉素、链霉素特别疼时,她要求保持"虾米状左侧卧",战士们个个像雕塑般纹丝不动,连呼吸都放轻了三分。</p> <p class="ql-block">右王江(子了)、左<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华</span></p> <p class="ql-block">  力力讲了一件令人发笑的趣事。医院早年挖的防空洞,随着院区扩大,南院为病区,北院为家属区,中间利用防空洞沟通南北两院区。治安不好的时候,地下防空洞就成了上下夜班医护人员的安全通道。地下通道全长100多米,两端各有石阶连接地面。</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力力下夜班两点多钟急急匆匆回宿舍,走进防空洞,急速的脚步声与洞穴里的回音交织,仿佛催促着她不由自主地从快步变成了小跑。没想到此时前方还有一个人,听到身后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也下意识加快了脚步。两人就这样一前一后在地道里展开了无声的追逐,跑得气喘吁吁,直到双双冲上家属区出口。惊魂未定的两人面面相觑,竟是同科室的——前面跑的是曹水银医生,几乎又异口同声问道:"你在跑什么呀?"</p> <p class="ql-block">右詹力力,左王江(子了)</p> <p class="ql-block">  在370医院工作的三年,是单身女军官极为珍贵的成长历程。这段时光交织着学习、生活与社会连接,成为人生独立成长的深刻记忆。工作始终是生命的主线,践行军医职责和使命,牢记医学生誓言。而在工作之余与生命另一端喂养自己精神灵魂。</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个人没有电视、手机、家电,更没有互联网。唯有触手可及的是《解放军报》《战斗报》,文汇报,《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以及提干后月薪每52元/月,我自己订阅杂志就有《读者》《名人传记》《小说》刋物,还去襄阳文化图书室办借书证,构成了精神世界的全部依托。</p><p class="ql-block"> 感谢与单身姐妹们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被封存的记忆永远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年龄是光阴馈赠的礼物,一岁年龄一岁人,一岁年龄一岁心。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生命的真谛,在于不负昨日之路,珍惜今日之景。即便岁月流转,心灵也要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p><p class="ql-block"> 写于茶园12: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