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重庆童家溪老渡口的石板路。</p><p class="ql-block"> 82年前,家父和白冰叔叔一行九人,就是从这里下船,背着行李来到了童家溪镇,找到了“中央工业技术学校潼家溪分校”,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渡过了最艰难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之前,他们从山西碛口、陕北绥德、西安、兴平辗转到了成都金堂曾家寨的铭贤学校读完初中后,在成都参加中考,考上了“国立中央工业技术学校”。这个学校原址在南京,是一个旨在培养中国高级技工人才的专业技校,学校为学生提供食宿,比较适合他们这样的流亡学童去选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铭贤学校是1907年,孔祥熙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的一所私立学堂,由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校友基金会出资设立。“铭贤”由孔祥熙定名,这个名字是为纪念1900年在山西太谷县殉难的美国欧柏林大学传教士。</p><p class="ql-block">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山西即将沦陷。为保护这些“中华文华的种子”,铭贤学校决定搬迁,从山西运城到河南陕县、陕西西安、汉中、沔县,最后到四川。其间,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走走停停,但很少停课,总是借用路经地的教室和古庙复课,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学校!</p><p class="ql-block"> 这200多人坎坎坷坷到四川后,经学校董事长孔祥熙、于右任等人帮忙,找到曾家后人、同盟会成员曾道,将曾家上下两个寨子供献出来,共300多间房,成为铭贤学校的校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培养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 家父与白冰在成都金堂读了三年书,中间也有许多故事(详见《流亡学童——白冰日记系列》),初中毕业后,他们一起参加中考,被中央工校录取,通知他们到重潼家溪报到。当时,中国交通不便,他们要雇鸡公车(一种手推车)把行李拉到成都东码头,乘船到四川嘉定,然后换船到四川宜宾,宜宾再换船,才能到达重庆。重庆这时已经有了小型汽船,他们乘小型汽船,沿嘉陵江到达潼家溪,历经9天,进入了这个“<b><i>安静、环境幽美</i></b>”的校园,开始了他们在这里的技校(中专)生活。</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潼家溪已经很热闹了,和中国四川其它乡镇一样,街道上都是商铺和麻将馆,烟火气十足。</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童家溪,人口很少,只有一两个小饭馆。在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物价飞涨,供应紧张,学校只能每天定量供应一点糙米饭,根本没有营养,开水也不能保证供应,流亡学童们都饿得受不了,也没有力气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他们下河捉螃蟹、偷摘农民的蚕豆和大青菜充饥,才渡过了流亡期间最艰苦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他们当年上学的地方已经不可考,但从《白冰日记》中知道,他们的宿舍可以看到嘉陵江,因此照片远处的旧楼可能就是他们上学时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 童家溪似乎没有什么工业,之前的校址也不知道已经改造成什么样了。</p><p class="ql-block"> 来此寻踪父辈求学的地方,並没有一定的目标,只是一种对父辈当年艰苦求学、坎坷人生的追忆,尤其是在清明节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5日于返回西安高铁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