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读完了一本书,是英国人麦克福尔写于2013年的《摆渡人》,读后引人思索。</p><p class="ql-block"> 克莱儿·麦克福尔笔下的荒原永远笼罩在铅灰色的天幕下,黑湖泥沼中潜伏着噬魂的恶魔,嶙峋怪石间游荡着迷途的灵魂。当十五岁少女迪伦在火车失事残骸中灵魂出窍的时候,她遇见的崔斯坦正手持星火般的提灯成为她的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但这部作品最惊心动魄的转折,恰在于它颠覆了传统救赎叙事的单向——当迪伦挣脱既定命运,逆向穿越阴阳之界时,不仅改写了摆渡人与被渡者的传统关系,更解锁了救赎者与被救者的永恒主题</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最古老的亡灵神话中,摆渡人总是以绝对权威的形象存在。希腊神话的卡戎永远沉默地划动渡船;佛教中的冥河摆渡者目送亡魂走向六道轮回。这些话题仿佛维系着宇宙秩序的正常运转。但崔斯坦的形象在犹豫中出现变化,目视着迪伦在血色荒原上奔跑,千年不变的摆渡路线开始动摇。</p><p class="ql-block"> 迪伦的觉醒始于对荒原真相的认知。当她意识到这片地狱般的景象不过是自我心象的投射,那些狰狞的恶魔原是内心恐惧的具象化,于是,这场穿越阴阳的旅程便坚定了她的意志。决意重返荒原,回到人间,传统的摆渡关系开始倾覆。这个本应被摆渡的少女,此刻却化身引路者。</p><p class="ql-block"> 在生死交界处,迪伦教会崔斯坦疼痛的感觉,崔斯坦让迪伦触摸到勇气的形状。就像量子纠缠中的粒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在某个特定时刻既是摆渡人又是被渡者。</p><p class="ql-block"> 故事结尾处,迪伦与崔斯坦在现世的重逢充满象征意味。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崔斯坦有了温度的脸庞上,而真正的救赎,是迪伦对崔斯坦说:"这次,换我带你回家。"</p><p class="ql-block"> 《摆渡人》不仅是个奇幻故事,更是一面映照生死本质的明镜,提示我们:每个灵魂的荒原跋涉,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芒。</p><p class="ql-block">2025年清明节写于济南龙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