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北岸祭先人

一乐先生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清明节。</p><p class="ql-block">我同女儿一道,在眺望新光大桥的珠江后航道北岸,用一束鲜花、两支红烛、三杯白酒遥祭逝去的父亲、生母、养母及岳父、岳母。</p> <p class="ql-block">按照广州人的习俗,在一个镂空的不锈钢铁桶内,给他们烧去了“天地银行”发行的金银元宝、百万冥钞,让他们在天堂也过得上吃穿不愁、无忧无虑的小康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退休后来广州有十六七年了。前些年除了疫情期间,几乎年年都回千里之外的故乡为父母、岳父岳母扫墓。孔子提倡的“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与习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于“慎终追远”,我认为重点是在“慎终”,“厚养薄葬”应该是“慎终追远”的最好注释。“追远”不在距离远近。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途跋涉乘坐火车、飞机的劳累、辛苦与风险也与日俱增。我也早过古稀、奔八在即,清明不再往返故乡,就在广州遥祭先人,也是我多年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同一位家在SH的同学聊天说到清明祭祠之事,他说他父亲早年去世,因家里穷,买不起SH的墓地,只好葬到离家很远的SZ。年年做清明,他们兄妹六七人,车船劳顿,长途奔波,并且要爬很高的山头,十分辛苦。他八十多岁的大姐今年还要去爬山尽孝。他感概地表示,他的身后决不让子女为尽孝而如此劳累。</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十七岁外出求学时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中曾引用了苏东坡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有位来自东至在广州教育界耕耘近二十年的成功人士,在随他生活的岳母去世后,花了几万元,租用了一艘广州珠江夜游的游船,带着全家人乘船把岳母的骨灰撒到了珠江口。这比起回葬桑梓或在广州寻墓地安葬,确实是安葬改革的一种文明与进步。</p> <p class="ql-block">这对象我们这些将来也会客死广州的外地人也是一种启示。同我那位SH的同学想法一样,在我的身后,我也不会让我的后人为了尽孝而千里奔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