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己的初中岁月,可谓是一波三折。回忆起上初中走过的春夏秋冬,经历的点点滴滴,两进初中校门,吃了苦,也有甜,学校的每寸土地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迹,还有辛勤的汗水和调皮的身影。现在,对一些事情,我仍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小学四年后,我和我的小学同学们集体升初中,到了保华小学。我的初中时光在这儿度过,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刻骨铭心的记忆,留下了我深深的眷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如今的保华小学校门</b></font></h3> <p class="ql-block"> 学校是五十年代建设在一个叫顺天寨的山顶上的一座穿斗结构的四合院子,左高右低,七间教室。院子后面还有一个篮球场,是上体育课的地方。如果打篮球时不小心,让球跳出了球场的土围挡,球就会滚向一千多米深的陆家沟,让人着急不已。学校,没有绿化,没有草坪,只有周边没有任何雕琢的一望无际的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当时的农村学校十分简陋</b></font></h3> <p class="ql-block"> 我家距离学校有二公里左右,不知道从这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往返了多少次,有时是悠闲自得的边走边张望,有时是匆匆忙忙一路小跑,有时是在骄阳照射下的汗流浃背,有时还得顶风冒雨在泥泞中跋涉。</p><p class="ql-block"> 那时,除了上课、劳动外,学生还随时随地被安排参加公社组织的诸如阶级斗争批斗会、忆苦思甜会、批林批孔会、批反击右倾翻案风会等。</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阶级斗争是当时的必修课</b></font></h3>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午餐只能在家里把米菜装在一个盅盅里,学校统一放进一个水泥做的高高的大蒸锅内蒸好。中午放学后,学生排队有序领取,也形成了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那时,升学是靠"根正苗红"和上面的关系,由组织推荐,所以,读书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学习成绩高低无所谓,就是混个毕业,照常回家修地球(务农种地)。</p><p class="ql-block"> 可我,更是因调皮、打架、不守纪律,等不到初中毕业就辍学回家了。刚满13岁的我,只能跟着成年人下地干农活,去大队(村)修喷灌池,挣工分。但从此也了解了农村的苦和农民生活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年修喷灌池时劳动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 春雷一声响,国家恢复了招生考试。于是,1977年,怀揣“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我又踏进了学校的大门复读初中。当时,一门心思想的就是脱“农皮”、跳“农门”,冲出农村去,再苦再累也必须坚持。</p><p class="ql-block"> 有了梦想,学习就成了唯一。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和我的同学如饥似渴、争分夺秒、没日没夜地学习,一周一小考,半月一中考,一月一大考,学期看成效。一切为了升学,我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重回课堂学习成了唯一</b></font></h3>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简陋,学习条件差,学生辛苦。但是,简陋的学校、简陋的教室也挡不住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的求知欲望。</p><p class="ql-block"> 然而,清贫的老师,不但要用那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扶老携幼,还要接济困难的学生。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你读初中时什么最难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师恩难忘。在那时,我的严师刘太国、曹均友、谭明习等,不但孜孜不倦的教我学知识、教我明辨是非、教我怎么做人,而且还给予了长辈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老师们的恩情似海,让我终生难忘,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曹均友、刘太国老师在我初中毕业时的赠照</b></p> <p class="ql-block"> 那时,熬灯苦读也是常事。我清楚地记得,1978年的盛夏,农村蚊虫多,我夜间学习时便把煤油灯放在蚊帐照着的床上看书。一天夜里,学习照旧,不知在什么时候,睡着的我将煤油灯打翻在床上,火烧到手才被惊醒,慌乱中用被盖、衣物把火扑灭,才避免酿成大祸,可事后仍免不了被母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在众望之中我以所在的保华小学校当年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省供销合作学校,跳出“农门”,得到长辈、老师和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开启了令人羡慕的生活。也许这就是皇天对自己坚持每天在泥泞的小路和崎岖的羊肠小道上早晚来回奔跑两趟的回馈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参加中考时准考证上贴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在我六十岁生日的次日,携夫人专程去看上初中的保华小学。因为正值暑期,学校并无师生,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但站在梦想起飞的地方,我仍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学校已旧貌换新颜</b></font></h3> <p class="ql-block"> 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熟悉的老师退休了、调走了,熟悉的校舍重建了,熟悉的场地消失了,已经完全找不到学校曾经的影子,淡淡的失落袭上心头。但当看到学校旧貌换新颜,屹立在山顶上,居高临下,威风凛凛,让我感到十分欣慰。</p> <p class="ql-block"><b>(附录</b>:轻舟已过万重山——献给自己的六十花甲之二两上初中的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