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京老胡同庙多。在京城众多的关帝庙中,现存最古老的当属一个月前刚刚开放的西四北大街167号“护国双关帝庙”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庙宇名头虽响,其实是一个和普通民居差不多的小庙,与相邻建筑物比只能算个“小弟弟”,我刚来找寻时差点就走岔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庙不在大,有神则灵。护国双关帝庙之“护国”显其“高大上”,称“双”是因为庙中供奉着两位“武圣”——除了关老爷,还有民族英雄岳飞的塑像。民间传说,岳飞是关老爷转世,能够“精忠报国”,庙也因此被称为“双关帝庙”,从而构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罕见的双主神格局。</b></p> <p class="ql-block"><b>有意思的是,临街山门檐下的匾额 “护国双关帝庙”,文革时被用黄色油漆书写的“毛主席万岁”盖住了。这一盖,既成了历史遗迹的叠加,又保住了小庙的山门和牌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庙始建于金代,是金世宗完颜雍时期的产物,元、明、清三代多次重修。史料认为,它是唯一与北京建城历史同步,经历女真、蒙古、汉、满等多民族共同敬奉的关帝庙,承载了多个朝代的历史变迁。</b></p> <p class="ql-block"><b>庙小气派大。来到正殿,迎面可见殿顶脊兽仍保持着明初官式建筑的规制。檐下斗拱层叠,彩绘缤纷,虽经多次修缮,仍沿承元代"减柱造"的营造智慧,大气壮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细节见匠心。殿顶修缮时保留了老式平棋(古建顶棚构件)龙纹旧物。老平棋龙纹神采依旧,新平棋龙纹鲜艳夺目,新老平棋对比陈列,给人们呈现了建筑肌理的时空对话。</b></p> <p class="ql-block"><b>正殿内原供奉泥塑关羽坐像以及漆胎岳飞像已无存。现殿内有一个简单的古建筑展览,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四进院落四合院的模型,还有瓦当斗拱等新老建筑原材料、古建搭建模型等,吸引众多有兴趣的游客的驻足观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殿后侧展示了一些原庙宇遗留的老物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庙宇历史和古建知识。明嘉靖三十年的《重修碑记》记载:"关岳二圣,忠贯日月,义薄云天,合祀以彰其德。”庙内明、清碑刻已被五塔寺石刻博物馆收存,如今只剩下一个龟蚨碑座了。那些斑驳的老墙、褪色的砖檐、模糊的彩画、磨损的柱础,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关于气节与信仰的永恒命题。</b></p> <p class="ql-block"><b>北厢房是德源集团文保修缮开放式工作区,现有京城独有的文物修缮技术展览,内容包括瓦作营法、彩画绘制、木作工艺等,游客可以参观匠人们是如何修缮古建筑的。这也是古建筑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新用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殿尚未开放,现为德源集团的办公室、会议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小庙的故事仍在延续。现以“义”为宗旨的庙宇与以“行义”命名的新翻建西四牌楼毗邻而居,这在当下是多么耐人寻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庙是在原大杂院居民腾退后复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老山门曾长期为临街公厕,二位武圣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愤。现山门徒有其门并未打通,门侧仍是里面开门的公共卫生间,总让人感觉与神圣庙宇的氛围不大和谐,期待今后进一步修缮改进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