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子:我泱泱华夏,从来英豪倍出,长盛不衰。一朝有一朝的脊梁,一代有一代的挺拔;比如,古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干云,今有林徽因“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柔情百转,现有叶嘉莹“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百年践诺。叶先生毕生只做一件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精神命脉。谨以下文追忆先生,值得更多的传播流芳。</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与诗词相伴的传奇一生,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本姓叶赫那拉,是满族人。叶家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研读诗词选集。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父亲用毛笔与朱砂在黄裱纸上写字、画圈,教她辨识字形字音,讲解其中的道理,在她心里早早种下了诗词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生活的磨难接踵而至。读初二时,“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1941年,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同年母亲因子宫生瘤赴天津手术,却在回程火车上病情恶化离世,这成为叶嘉莹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但在哀痛之中,她进入了诗词创作的旺盛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到了对她影响深远的恩师顾随。顾随授课“一片神行”、直指人心,让她眼界大开,从此与中国古典文学结下了终身的因缘。她将顾随视为“传法弟子”,6年时间记下8本笔记,在战乱与漂泊中始终随身携带。这些笔记也成为顾随文稿能够在几十年后重新出版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开启了教师生涯,先后在北京的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及华光女中任教。1948年,她在南京与赵钟荪结婚,随后在战乱中迁居台湾。到台湾不久,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一连几年音信全无,出狱后也没有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叶嘉莹身上。她在艰辛之中以教授古典诗词为业,先后在台湾的多所中学和大学任教。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她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深受学生欢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生活的压力,叶嘉莹还面临着婚姻的不幸。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家庭生活并不幸福,这被她视为人生第二次重大打击。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和对学术的追求。在这一时期,她开始撰写和发表诗歌评赏及学术研究文章,还写成了代表专著《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叶嘉莹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她先后获得在密西根州立大学交换讲学,以及赴哈佛大学做研究的机会,并最终举家迁居北美,担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直到1989年退休。在北美期间,她开始有意使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阐释中国古典诗歌,与海陶玮合作开展研究,还撰写了《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著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尽管漂泊海外多年,但叶嘉莹始终心系祖国。1974年,她首次获准回国探亲旅游,心情激动地写成1878字的七言古风长诗《祖国行长歌》。1976年,大女儿与女婿遭遇车祸双双死亡,这是她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打击。但也正是这次打击,让她生发了将自己投入古典诗词传承事业的志愿。1978年,她致信中国教育部申请回国教书,次年获准到北京大学讲学,又应李霁野之邀前往南开大学教书,自此与南开结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叶嘉莹以中西合璧的诗歌评赏与独树一帜的讲学风范,给学院内外带来了极为新鲜的冲击。她广泛受邀前往各地讲学,足迹遍及知名高校,影响波及社会。1987年,她在国家礼堂举行唐宋词系列讲座,效果轰动,这次演讲后来结集成书《唐宋词十七讲》,并出版相关录音和录像。她还开启了与内地学人的交流与合作,在词学研究上日益精进,与缪钺共同撰写了《灵溪词说》《灵溪词说正续编》 ,出版《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其词学研究渐成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3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97年,她捐出自己退休金的半数,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及“永言学术基金”。2016年底,她又以几乎全部财产在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设“迦陵基金”,先后捐资3568万元,以推动古典诗词教育。2014年,叶嘉莹正式回国定居,入住南开大学为其修建的迦陵学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叶嘉莹以古典诗词评赏闻名,她总结出中国古典诗歌具备“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并引入西方文学理论与研究方式,建立起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中国诗学批评体系。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推广与普及,尤其强调对幼儿的诗歌吟诵教学。她本人也是一位多产的诗词作者,其代表作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名家论稿》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叶嘉莹的一生,是与诗词相伴的一生,是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热爱的一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古典诗词的执着与热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正如“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所说:“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她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去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