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之间已古稀——清明看电视遐想

萍晓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许多人已经习惯于低头刷屏,却难得的抬头仰望星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闻天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俯仰之间,人己古稀。</p> <p class="ql-block">近看手上永远贴着膏药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桂梅视频。就是这双手,张校长</span>把近两千个女孩托举出大山。她办公室有幅自撰对联:“低头背人过河,抬头看路辨星”。</p> <p class="ql-block">张桂梅校长扎根云南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她用“抬头看人”的慈悲心,看见大山女孩被贫困遮蔽的星辰;又以“低头做事”的铁人意志,在悬崖边建起免费女子高中。当她将众多女孩子送出大山时,那些曾经的质疑声早已化作尘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闻里,隔几天就有一高官落马。某官员的忏悔录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第一次收礼是两瓶茅台,塞进汽车后备箱时心跳如擂鼓;最后一次接受别墅钥匙,却在酒桌上谈笑自若。</span></p> <p class="ql-block">刚从开封府返汉。这让我想起开封府遗址出土的宋代戒石,上面仍可辨认“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的刻痕。官员心中的标尺一旦锈蚀,丈量世界的角度便会倾斜。</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海上航行时搬过舵轮。大海航行需要罗盘与引擎并用,人生的航程同样需要两套系统:一套用于校准高度,一套用于夯实深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却不是人前人后两面人。</span>“抬头看人,低头做事”,恰似那经纬交织的坐标,标注着人与世界的距离,也丈量着当下与梦想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人,绝非简单的社交应酬,而是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西南联大西迁途中,教授们每到一处都会拜访当地贤达。费孝通在云南调查时,总要先与村民同吃同住,这种“看人”的智慧,让他能透过表象洞察社会肌理。</p> <p class="ql-block">低头做事,是需要像匠人般打磨细节。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们,用手术刀般的精细操作,让千年壁画重焕光彩。他们每天与颜料管和放大镜为伴,将枯燥的修复工作升华为时光对话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还有故宫文物医院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对前来请教的年轻学徒,耐心分享经验;独自修复乾隆御用钟表时,如入无人之境。他在人际互动与专业精进间的自由切换,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人格的辉光。</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院士的稻田人生,堪称是这种经纬交织生命图景的最佳注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他谦逊地倾听各国专家的见解,第一时间掌握全球农业前沿动态;回到试验田,是执着的农夫,日复一日地观察稻穗的细微变化。闲暇之余拉小提琴、游泳。既是脚踏实地的坚守,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科学巨匠的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旅游看古银杏,方知它最懂俯仰的哲学。深秋时慷慨抖落满身金叶,寒冬里默默积蓄根系力量。那些善始善终的为官者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在百姓面前弯腰的人,自然会在功名前挺直脊梁;那些为国家长远利益屈膝者,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总理的箴言,道出人际与专业的辩证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有既能与不同频段的人产生共振,学</span>习人格的开放性;坚持认知的深刻性,在孤独的长夜里坚持自我燃烧,才能在社会坐标系中找到独特的定位。</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每个人都该自问:我的抬头是否足够高远,能看到文明的星光?我的低头是否足够深沉,能触及大地的脉博?真正的远行者,既需要星辰指引方向,更需要坚实的脚步丈量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