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西南端的偏远山区,坐落着一个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彭姓古村--碕石。彭族二十七世彭元彤自幼习武,忠贞报国,明太祖洪武年间授封忠勇校尉,派驻茶陵州丞。时值湘粤边境匪患猖獗,彭元彤奉旨征讨,镇守宜章黄沙堡,后奉诏就地驻屯。彭元彤见黄沙堡北十几里处山水形胜,便卜宅定居,开基立业,成为立村始祖。村后石岭奇峰蜿蜒,势如“五马归槽”,乃得名“碕石”。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彭氏族人在村侧创建承启书院,名师硕儒云集讲学,学子慕名纷至沓来。学校推崇敬业修德礼仪,与县内养正、 育大、城东、栗源书院并称“五大书院”。 碕石现隶属宜章县迎春镇,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尚存明清古民居180余栋,均坐北朝南, 蔚为壮观。彭氏宗祠、玉公祠、承启书院均作为湘南起义旧址群,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碕石彭族,崇文尚武,民风强悍,英雄辈出。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寻觅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之路,彭族儿女纷纷投身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洪流。 彭氏宗祠 祠堂碑刻 祠堂柱子对联:“香山九老君堪比,赞序三宾寿独尊” 玉公祠 大门楼 巷道幽幽 屋角石刻 牌坊残件 豆腐作坊 酿酒作坊 过去的街市,三尺柜台还在<div><br></div> 民居 藻井 衣帽挂架 天井 花格门窗 檐绘 带碉楼的石桥 穿村而过的小溪 宜章作为偏僻小县,辛亥革命时是爆发湘南首义之地,无外力支援,完全为本地人组织发动。 民军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声势浩大,在全国各县亦属罕见。彭邦栋及碕石人成为湘南辛亥革命的主帅和先锋。碕石村的彭遂良、彭昭、彭陶、 彭旭四兄弟及彭寿、彭亮、彭寅、彭侃、彭树楷等, 都是参加辛亥革命的骨干。 <br>碕石村大批英才,受文明进步之教,得革命风气之先,以救国救民为任,怀改造社会之志, 具有为追求正义而前仆后继的历史传统。 <br>从辛亥革命到湘南起义的熊熊烈火,再到井冈山上“彭家将” 的铁血忠勇,碕石英雄儿女为国为民浴血奋战, 前赴后继,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壮剧。<br> 在碕石,出现了三代烈士、夫妻烈士,兄弟烈士更多。目前尚存的烈士故居就有59座。当年的承启书院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红军小学。 承启书院已是远近闻名的红军小学。目前还有120多位小学生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