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likwan.chow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父亲和母亲。认识他们的人都知道一个很优秀,一个很要强。这注定了他们一生婚姻关系多舛。</p><p class="ql-block">从小我的家庭氛围,在恩爱与吵闹之间来回转换。就像一场歌剧,序曲很美,第一幕又让人揣测不安。第二幕叙事刚明白原由,下一幕又风云再起。</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不懂事,对父母关系想的不多,大部分时间住校,十四岁就入伍,在军队的大熔炉中受锻炼。有个电视剧叫父母爱情,我的原生家庭内容,与剧情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只是女主角的身份不同,一个是城市知识分子,一个是工人阶级老党员干部。</p><p class="ql-block">当我从傻丫头进化到有独立思想时,也不知天高地厚的分析过父母感情。回家探亲时,和他们单独聊天,了解他们怎么相识的?分歧是怎么产生的?做为晚辈,我觉得他们心情总是不好,离婚就能解决啊。为什么不离不弃呢?我们几个孩子从小都很独立,身心健康,都是十几岁就离家接受部队教育,离婚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和伤害。但我分别问他们为什么不离婚?没有回答,归于沉默……</p><p class="ql-block">打我记事起,在他们的感情世界出现异常情况时,父亲多数是不回家(本身工作就忙),那时候一周就休一天,法定假日也不多。他在夫妻间言语激烈碰撞后,没有当着孩子面,指责过我妈,而是尽快脱身,以脱离接触解决眼前问题。所以我们每个月能和父亲平均见两次面吧(我曾细心统计过,从出生到父亲去世,满打满算近八十年,我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不足四年。很多人不相信,但那时候军队家庭就是这样的,尤其是空军飞行部队)</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反应就比较强烈,哭闹并伤害自己。父亲从未和我们说母亲怎样怎样,最多说一句她不讲理。母亲则喋喋不休,痛说革命家史。父亲七十多岁,决心离开离休地,来北京养老。我早上去车站接车,安顿他到新买的精装房休息了一下。在细雨中挽着他胳膊去附近餐厅吃早点。走在路上,他沉默一阵,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我对你妈有三点评价:懒的屁股生蛆,迟早孤家寡人,基本是个坏人。这是父亲临终前对我母亲的评价,我很爱很爱他,他是我三个最好的精神导师之一,教会我如何坚强面对繁杂社会,过好生活。遗憾的是,第二天他患急症住院,28天后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他对我妈的评价,我是这样想的,关于懒,我妈十二岁和父母闯关东,到沈阳后,在日本人工厂当童工,养活父母和妹妹(我姥爷和姥姥身体不好,小姨才六七岁)她在烟卷厂,糖果厂,肥皂厂,纺织厂都干过,算是日寇铁蹄下的工人阶级吧。每天三点就步行去工厂,天黑才回家,没做过家务,就是赚点高粱米养活一家四口人。东北光复后,一家四口返回唐山老家,她还是当纺织工人(唐山华新纺织厂),后来被发展成共产党员,解放后进入唐山市团市委工作,读速成中学,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分配工作等等等等……直到结婚生子后,依然不当家庭主妇(那时候供给制,好多干部家属都做了全职主妇,她认为自己能养活自己才最重要,我爸有心让她全职在家管孩子,但她从不妥协),对于我爸这个标准山东男人来说,生活条件挺好,不全心全意管家和孩子,不顾家,就是懒。</p><p class="ql-block">孤家寡人,母亲是工人干部出身,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想法深植骨髓。喜欢参政议政(作为政工干部也是难免),固执,决断,不合理的事坚决阻止,不问原由,缺乏人情味。所以朋友少,坚持党性原则又容易得罪上下级。到最后,大多数的人都是表面迎合,很少有真情实意的朋友。结果她就在人事科长这个位置离休,这个得罪人的差事她认真干了一辈子。说是孤家寡人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基本是个坏人,这个有点严重。感觉是父亲离休选地址时,他愿意回老家,当时去看了青岛干休所,母亲死活不同意,找各种理由阻止了。因为老家亲戚多,母亲怕他们合起伙来欺负她?再后来,因为父亲与老干部们下棋,到饭点了,棋逢对手未决胜负时,甩手就走好像缺乏素质。父亲就没按时回家吃饭,一来二去的,母亲就说叫你吃饭不回来,等你吃凉饭?以后自己做自己的,谁也别等谁。然后,真自己做自己的了。我父亲战争年代在部队吃大锅饭,解放后吃空勤灶,自己哪会做饭呢?所以他说母亲太绝情,基本上是个坏人吧?</p><p class="ql-block">前面铺垫了这么多,亲爱的爸爸给倔强的妈妈这么“高”的评价,我母亲对父亲的评价是什么?今天翻开我和她的聊天记录,看看她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我和你爸52年相识,在保定我们没有介绍人。在那个年代找对象没有介绍人是很少有的。共产党员找对象要和组织上说,介绍人必须可靠。自己认识的不行,后来就找了一个叫石桂琴的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和你爸第一次见面算是天意吧?有一天我和速成中学同学李树妥去看电影,她当时已经结婚了,有小孩。她丈夫是河北省文工团的团长,李树妥是拉二胡的。到电影院,我们那排座位,我在右边,李树妥在左边。旁边也是两个人,还是军人。后来知道另一个姓赵,是飞行教员。你爸的座位挨着我。他总是侧过脸看我,我感到很不自在。就跟李树妥说,我出去一下。到外面没一分钟,你爸就跟出来了,说你怎么不看了?我说出来透透气呗。那时候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不敢惹,也不敢说别的。你爸问我,你家在沈阳有亲戚吗?我好像见过你照片。我说我姑家在沈阳。你爸说,我们南下在沈阳一个老乡家住,在炕柜上有张姑娘穿旗袍的照片,特别像你(确实是我们从沈阳回关里前,我照了一张穿旗袍的照片,给我姑留念)我没接话茬,就说回去看电影吧。他感觉我不想聊,就先进去了。我看到地上有块白布,捡起来一看,是个胸标,上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面有部队番号和姓名,不知道是谁的,我就捡起来装兜里了。</p><p class="ql-block">进去后我就和李树妥换了位置,她挪里头和你爸挨着坐了,我觉着后面电影看的心不静。看完电影,我俩买了脆枣,边吃边走。就发现电影院那两个军人在后面跟着我们。那时我们都佩戴着"速成中学"的胸牌,你爸他俩一直跟着我们,可能是为了确认我们是不是这个学校的吧?我们俩还嘀咕:他们跟着我们干嘛?一直跟到学校,再回头他们才走了。</p><p class="ql-block">回到宿舍,我想起在地上捡了一个解放军胸牌,拿出来给李树妥看,李树妥说,咱给他写封信吧,把胸牌寄回去,信上就写:……同志.你的番号掉了,希望你今后提高警惕,如果被坏人拿到,是很危险的。</p><p class="ql-block">李树妥把信寄出去后,没想到回信的就是你爸。后来,你爸每次来学校.都是李树妥招待,供给制时孩子多,经济条件就好,她都是拿中华烟给你爸。你爸挺有毅力,航医说吸烟对肺部不好,他一下就戒了。李树妥的丈夫不老实.跟别的女人不清不楚,她常哭。我就跟她说,很快就毕业了,跟他离婚,咱俩还养不了俩孩子?!(估计我妈死活不放弃工作,跟这段生活有关,没工作和收入,确实是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与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爸有能力,但是年少气盛。别人带不出来的学员,他能带出来(那时候正是抗美援朝阶段,刘亚楼说,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派去战场,要留老母鸡,留优秀教员,孵出更多的小鸡。你爸几次要求去朝鲜,都没有批准)有些领导能力差,他还看不上,很骄傲。所以领导不提拔他,叫他在教学岗位很多年。小聪明,疑心大,自命不凡。但是他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洪亮是搞地工的,他们不是完美的组合。你爸军事政治都具备,但是贪玩。当多年教员,同事都团结的很好。你爸认为要靠能力干工作,不愿意跟上级搞个人感情,常说言多易失。就连自己抗日时期的老战友,在总部工作,他也是很少来往,每次进京,于良弼都打电话叫他去并招待他,他对我说,老于现在高位,我们不要找麻烦。</p> <p class="ql-block">现在网上经常看到,各种人对各种人的感情生活评价。我也曾想评价父母的感情,老年后明白是太自信了。其实,日子怎么过,那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旁观者未必看的清。</p><p class="ql-block">他们吵闹一辈子,但命运的绳索就是不放开他们,这就是天意吧……</p><p class="ql-block">既是这样,就祈祷苍天保佑我亲爱的父母在天之灵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