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乡是包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位发小自小学到大学,一路相伴,情谊深厚。大学毕业后,他们各奔东西,为事业与家庭忙碌,虽联系不如从前频繁,但电波中的问候从未间断。退休后,时间终于可以自由支配,他们安排妥当家中事务,相约于故乡包头东河区踏青,追寻儿时的记忆。虽仅上午几个小时,却匆匆规划了转龙藏与三官庙两地的行程,留下珍贵的足迹与回忆。</p> <p class="ql-block">春日暖阳洒在他们身上,岁月的痕迹镌刻在脸庞,却掩不住重逢的喜悦。站在石碑前合影留念,红色帽子如火焰般耀眼,仿佛象征着他们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炽热的友谊。古朴的凉亭静静伫立于背景之中,仿佛在默默见证他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他们来到包头转龙藏的百年泉眼。石墙上雕刻的龙头喷泉依旧清澈,水流缓缓,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三位老友驻足良久,回忆起儿时在此嬉戏玩耍的场景,笑声与泉水声交织,仿佛将他们带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姥爷经常带我到这里来玩耍,大姨家就住在这里(包头工人疗养院家属院)。那时,每逢节假日,亲朋好友,结伴来此,在林间追逐,潭边戏水。有一次,玩兴正酣,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条一米多长的菜花蛇来,吓得游人失声惊呼,四下逃蹿。爷爷却对我们说,这是山中神仙变作青蛇出来游玩的,就连这里的花鸟鱼虫也不知是哪位神仙变幻的,所以千万不可伤害它们。爷爷还和我们讲,1945年初冬的一天,由八路军晋绥部队司令员贺龙率部在转龙藏、玉皇庙(1949年拆除,现仅存玉皇亭一处)一带与傅作义部队展开三天三夜的激烈交战,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民间一直有这样一种传说,贺龙的妹妹贺凤在这场战斗中不幸牺牲,就埋在刘宝窑子一带,我却始终未见正史记载。1959年,朱德副主席来包视察工作,曾专程赴转龙藏游览。那时转龙藏的百年古树遮天蔽日,不辨昏晓。遗憾的是,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因开凿防空洞,截断地下水源,致使这些树木全部枯竭死亡。在寺前坡地上,还有一株四人合抱的参天古杨,这株经历了300多年岁月沧桑的老树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故事。1976年,龙泉寺被辟为“包头市烈士陵园”,又为这座百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命。陵园近旁,是一片白杨桦树林,在伸臂齐腰的树干上,刻满了各种网络用语和爱情箴言,疑是附近学校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年所为。</p> <p class="ql-block">携手踏青,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春日微风轻拂脸庞,路边花草散发出淡雅香气。他们一边走,一边聊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青春、梦想与家乡的记忆,仿佛就在昨日重现。阳光透过树梢洒在石板路上,斑驳光影映衬着他们的身影,平添几分诗意。</p> <p class="ql-block">转龙藏</p><p class="ql-block">落日将归昼欲晡,山间古刹碧浮浮。抬头看月溶溶漾,侧耳听泉汩汩呼。泽灌千畦甘露降,井涵万户醴泉出。亭前白桦斑斑树,尽是痴情示爱书。</p><p class="ql-block"> 《诗经》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传说成吉思汗西征至转龙藏一带,忽见一只雄鹿出现,众将士惊呼“包克图”,汉语译为有鹿的地方。这是包头地名的一种说法;一位蒙古将军拉弓便射,神鹿跳入“博托”河(即东河),霎那间不见了。因博托的读音与包头相近,这也是包头地名的另一种说法。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似乎都与转龙藏有关。 出东城门外,过溪桥不远,便到了转龙藏。临远瞩目,但见古木森森,泉水潺潺,丛柳含青,翠黛如画。参天树木掩映下的百年古刹龙泉寺,建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内有正殿5间,东西两厢配殿禅房16间,供有药王孙思邈以及龙王、山神、风神、河神等。寺内青松拂檐,古柏覆荫,蝉噪林静,鸟鸣寺幽。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建山门、钟鼓楼。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包镇公所重修,建在寺西小山脊上的望月亭,凌空踞突于危岩角上。亭下三个青石雕龙飞珠溅玉,下自成潭,清波荡漾,水光潋滟。山门外的玉皇顶上建有玉皇阁,画栋雕梁,龙飞凤舞。登高远眺,南控黄河,北扼阴山。建国初期,在这龙脉之首,龙泉之源的风水宝地上建起“内蒙古工人包头疗养院”,与周边景观连成一体成为老包头的一处著名风景胜地。疗养院内建于解放初期的主体大楼现今仍然屹立,昭示着曾经的辉煌。1955年,由郑君里导演、崔嵬主演的描写清末农民黑旗军起义的电影《宋景诗》,也是以这里为外景地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俯瞰东河槽美景,视野豁然开朗。远处湖泊波光粼粼,高楼大厦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站在红色亭子下,三位老友拍下一张合影。这一刻,他们深深感受到故乡的温暖与宁静,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相聚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红顶白墙的房子前,三位老友停下脚步。房旁一棵樱花树开得正盛,粉红色花瓣随风飘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息。他们站在树下,聊起年轻时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回首,竟也实现不少。</p> <p class="ql-block">站在栏杆旁,眺望远方的城市风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上行人匆匆,一切既熟悉又带着些许陌生。他们感慨时间的流逝,庆幸自己还能回到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重温旧梦。</p> <p class="ql-block">悠闲漫步,阳光透过树梢洒在石板路上,斑驳光影映衬着他们的身影。他们聊起儿时趣事,仿佛那些画面就在眼前。石板路两旁花草在春风中摇曳,仿佛也在欢迎这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走在石头路上,他们不时停下,指着某个地方回忆起曾经的点滴。石板路两旁花草在春风中摇曳,仿佛也在欢迎这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共同诉说着往昔岁月。</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缓缓而下,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容。他回头招呼身后的两位老友,声音中透着久违的亲切与温暖。石阶两旁凉亭静静伫立,见证着他们的友谊与乡愁。</p> <p class="ql-block">站在小径上,身后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他们聊起家乡的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往事与老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始终如一,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在转龙藏的制高点上,三位老友站在刻有“转龙藏”字样的石头旁,忆往昔。峥嵘岁月如梭,青春虽已逝去,但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却愈发深厚。他们相约,退休后要常回包头看看,不忘故乡是包头。</p> <p class="ql-block">老友站在花丛旁,向远处挥手致意。他的身影融入春天的画卷中,仿佛在向这片土地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与感激。另一位老友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眼神中满是理解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来到包头东河区北梁的三官庙。车停在如今保留下来的老民宿18号院前,漫步走进三官庙巷,感受老包头的独特韵味。虽然今日未准备品尝美食,但他们心中已相约下次一定在此品尝包头的特色佳肴。</p> <p class="ql-block"> 人到老年常思过去,常想故乡,更爱家乡包头东河区</p><p class="ql-block"> 三百年前的"走西口"的晋陕北人创建了最初的"包头村",虽着人口的增加民国时期又改制为"包头镇"、"包头县"。1923年京包铁路修至包头。</p><p class="ql-block"> 1949新中国成立后把老包頭改为"包头市"。旧城改为"东河区",曾经迎接和安置苏联专家的宾馆就设在东河区。</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包头市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湮灭不了大家儿时的记忆:西脑包的大照壁有着古老的故事;吕祖庙的庙会热闹非凡;牛桥街铁匠铺子有好几家;暑期财神庙大人小孩斗蟋蟀的喊声不绝;露天的和平戏园正上演着“方四姐”;老太太小媳妇唏嘘不已;西前街(胜利路)39号院那是当年傅作义设的"西北屯垦公署";它对面是新华书店我常去买"小人书"的地方;书店旁边是中级人民法院,深深的巷子;德华兴”鞋帽荘过大年时一定要去;东前街(解放路)路口的“正大茶荘”分外显眼;“四美园”的烧麦现在想起都会口舌生津;再往前走几步就是“穿心店”了,店铺林立,人来人往,水泄不通;富三元巷(和平路)商铺鳞次栉比,过往行人,摩肩接踵;邮政局就在和平路上,往南一走,新开业的东河百货大楼门庭若市,熙熙攘攘;金龙王庙被改造成了小学;到人民电影院(中山堂)看电影去晚就没票了;黄河剧院落成时丁果仙来开业贺戏,“打金枝”、“狸猫换太子”,演了一场又一场,经久不衰;新兴大街的西北剧院,"水上漂"、"舍命红"常去登台上演;读了“王若飞在狱中”,学校组织学生去通顺街“泰安”旅馆看看;去耍水要到“小河套”,现在已建成“南海湿地公园”了。小时候,大人不让一个人去“大水卜洞”,如今,“大水卜洞地质公园”已游人不断。沧海桑田,老包头一一东河区,仍是我们的最爱!它看着我们长大,变老,我们见证了它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但是1996年5月3日的一次地震让老包頭彻底改变了容颜!这是一个失败的旧城改造!老包頭从地球上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方敕勒川,开疆拓土二千年。殿堂宏阔南临水,廊庑庄严北负山。根系东河绝秀地,魂归北梁效灵天。各呈神采释儒道,五教共生属大观。</p><p class="ql-block"> 夕阳在山,晚霞照眼。站在北梁,临风眺远。阡陌纵横的大道逶迤而来,鳞次栉比的楼宇在云中漫漫。 包头背负阴山,面临黄河,地处河套与土默川两大平原之间。北眺阴山磅礴逶迤,谷壑峥嵘;南望黄河曲折蜿蜒,汹涌澎湃。在这青山黄水间100多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从殷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土方、鬼方、猃狁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地方,说明距今2500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而包头形成传统的城镇雏形,是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设镇,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建成土城,直到今天成为举世闻名的“草原钢城”和“稀土之都”,不过200余年的历史。就是在东河区(包头市的旧城区)的基础上沿革、变迁和发展而来的,故向有“根系东河,魂归北梁”之称。</p> <p class="ql-block">复制后的老包头的冰山一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脚步走到今天,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记忆。它们有的以历史文字记载着,有的以人文智慧启迪着,有的以宗教精神教化着,有的以传说口碑延续着,仿佛是远古鸿蒙与现代文明跨越时空的接壤,没有了无根的恐惧,断裂的迷茫。这正是老城北梁的人文景观彰显出有别于其它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之所在。——题记</p><p class="ql-block">北梁</p><p class="ql-block">雄踞一方敕勒川,开疆拓土二千年。殿堂宏阔南临水,廊庑庄严北负山。根系东河绝秀地,魂归北梁效灵天。各呈神采释儒道,五教共生属大观。</p><p class="ql-block"> 夕阳在山,晚霞照眼。站在北梁,临风眺远。阡陌纵横的大道逶迤而来,鳞次栉比的楼宇在云中漫漫。 包头背负阴山,面临黄河,地处河套与土默川两大平原之间。北眺阴山磅礴逶迤,谷壑峥嵘;南望黄河曲折蜿蜒,汹涌澎湃。在这青山黄水间100多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从殷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土方、鬼方、猃狁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地方,说明距今2500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而包头形成传统的城镇雏形,是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设镇,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建成土城,直到今天成为举世闻名的“草原钢城”和“稀土之都”,不过200余年的历史。就是在东河区(包头市的旧城区)的基础上沿革、变迁和发展而来的,故向有“根系东河,魂归北梁”之称。</p><p class="ql-block"> 老包头(东河区)的地势北高南低,西平东坦。地处北部台地的山梁,地理位置高峻,沟壑交错。高谷为梁,低壑为沟;七沟八梁,谷壑纵横。由东向西绵延数十里,次第排开。分别是召梁、大仙庙梁、真武庙梁、东营盘梁、西营盘梁、白家梁、官井梁、吕祖庙梁、四店儿梁、井儿坪梁。两梁之间又形成一道道沟壑,依次为瓦窑沟、慈仁(死人)沟、榆树沟、后水沟、白石沟、西水沟、红星沟……在绵延数十里山梁沟壑中,人文的、历史的、宗教的、传说的,共同形成了老包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古巷老街,民宅大院,叠窗架屋,居山而建。每当夜幕初降,万家灯火时,沿东河北梁坡地一带的民居势若层楼,星辰逼临,煞是壮观。还有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宗教建筑场所,如龙泉寺、南龙王庙、福徴寺、清真大寺、基督教堂、居士林、财神庙、天主教堂、妙法寺(俗称吕祖庙)等,至今完好无损地分布在东河北梁之上。形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在东河北梁长期共存,和睦相生的世界罕见、国内仅有的文化景观。 老包头(东河区)的城市建设曾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一次是1953年国家确定包头为重点工业基地后,东河区作为大规模的后勤基地,进行了大量的建设规划;另一次是1996年的“5.3”地震后,市委、市政府把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旧城改造有机结合,东河区的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形象鲜明、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拔地而起。而东河北梁却在日日新天的城市建设中掉了队、缺了位,沦为一个崭新城市中的棚户区。走进东河北梁,斑驳破损的街巷,低矮密集的土院,叠落拥挤的房屋。灰蒙蒙的天空中飘散着缕缕灰白色的炊烟,空气中充满呛人的煤烟味道。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城区功能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包头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p><p class="ql-block"> 1979年,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昔日的小渔村神话般地崛起一座现代新城——深圳。2013年,也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新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再次来到东河北梁,他站在玉皇山上的玉皇亭内,望着眼前七沟八梁一面坡的13平方公里棚户区说道:“这样集中连片的城市棚户区,在全国也少见。”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坚决打好棚户区改造这场攻坚战。” 历史氛围的营造,周边环境的整治,建筑遗迹的保护,文化内涵的挖掘,是达到棚户区改造目标的基本要求。为保持它的原真性、完整性、景观协调性,我们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景观的保护修缮和挖掘其文化内涵同等重要。 东河北梁的涅槃重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一座新城将会在这里奇迹般地崛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展览后,他们对故乡的过去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些珍贵的展品仿佛将他们带回儿时时光,让他们更加明白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心中涌起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 在三官庙结束今日的踏青寻春之旅,中午各自还有事情要做,但心中都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他们深知,无论走得多远,故乡始终是他们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三位老友用脚步丈量故乡转龙藏、三官庙的土地,用心灵感受故乡的气息。借这故乡的土地,让他们的友谊如同这春天的花朵,虽历经风霜,却依然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故乡是包头!</p> <p class="ql-block">补充2025年和同学一起嗨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