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明节假期到,没有外出计划的我,决定带着我的菜地技术顾问——婆婆,和劳动搭子——孩子爸,一起到学校打理我的菜地,感受不同于平常的生活,算是给自己的心灵度个假。<br> 进入种植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我的菜地,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像是寂寞了一个冬天似的,这会儿把攒足的劲都用在春天的拔节生长与热烈绽放上来了,把冬日那些忽视的眼光,再一次的投向这里,为它们凝聚似的。但,这一次我来到菜地并不是为了赏花,而是为了拔除它们,开始新一轮的耕耘。<br> 婆婆用手拔了几棵菜后,便改为用铁锹铲。原本挺拔傲然的菜花,不到5分钟全部都横七竖八地倒在了我的菜地上,当我一把把掐着它们送进垃圾桶的时候,那朵朵金黄的花依然展开着片片花瓣,毫不逊“色”地绽放着,我想,这算是它们生命最后的高歌吧!清理好铲除的菜杆后,婆婆便开始了翻土。婆婆让我把去年冬天在右侧菜地中栽的三排葱给拔了,等下再把它们分别重新排进新翻过的土地里,顺便再给这块地上一点鸡粪,好让这块原是工程土的板结土壤肥沃些。孩子爸把有机肥(鸡粪)运了过来,只见婆婆在翻好的地上用锹撒了些鸡粪,然后再上下翻翻,鸡粪和泥土便交融在了一起,就像是没有撒过似的。接着,婆婆又在翻好土地的靠墙处熟练地挖出一条笔直的凹槽,孩子爸用桶拎来水,一瓢一瓢地洒进那条凹槽处,原本棕色的泥土在水的洗礼下先是往下略微地“收缩”了,然后又瞬间变成了深棕色,婆婆管这叫“定根水”,说这样泥土被水充分浸润后,再把葱栽进去,十天都可以不用给葱地浇水。她把一棵棵葱按照她的经验,留好适当的间距,把它们有序地安放在凹槽里后,便又拿起锹从后面挖了一条新的凹槽,而翻过的土正好盖在了前一排的葱上,像是给它们盖上了一层薄被子。然后婆婆又重复起前一排的动作,先浇水,再排葱,最后再用后一排的土给葱盖上“被子”。当拔除的三排葱全部排好后,竟然变成了五排!它们都安静地趴在地上,等待着新一轮的扎根与生长。等到孩子爸把所有的地都翻过来后,我又用耙子把大块的泥块敲打成小块的,等我把土块敲打的满意后,右手掌传来丝丝疼痛,我一看,手掌竟被摸出了一个水泡。这是劳动给我镌刻的勋章。等我把菜地上翻过来的菜根和菜杆捡拾后,婆婆说可以撒清灰了。这清灰是茅草和稻草在老家锅洞里燃烧后留下来的,婆婆说在菜地撒清灰可以帮助菜地的泥土变得松软些。排好的葱地上婆婆也用锹撒上了一层清灰,清灰一盖,葱瞬间“灰头土脸”,难以辨认了。做好这一切后,婆婆自言自语道:“这次上了鸡粪和清灰,再下场雨发酵,这块地可就肥了呢!”听她说完这句话,我放眼望了望整片种植园,有的菜地菜长得葱茏茂盛,有的菜地菜长得细小稀疏,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种子,关键在于土壤,善于种菜的人最先调理的便是这土壤。当种子相同,而土壤不同的时候,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自然不同。<br> 这让我联想到了教育,联想到了课堂,联想到了教室,班级与班级的学生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差距,有些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家庭原因,但从整体上看,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根本原因还是教室的“土壤”。我认为教育的“土壤”,关键在于课堂和课程。作为园丁的我们,想要肥沃“教育土壤”,就要在课堂和课程上下功夫,只有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扎根的松软“土壤”;只有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或班级课程,才能让学生们在系统地参与中深刻他们的认识,挑战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可能性。<br> 春天,是一个耕耘播种的季节,菜地需要,我的课堂也需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