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黄意明-老王风味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口的清明,别具一番风情。</p><p class="ql-block"> 早有耳闻,海南人的清明节隆重程度堪比我们的春节。过年时,他们或许可以不回家,但清明节,每个人必定归家。除夕与正月,海口的墓地里寂静无声,不见一个鞭炮的踪影。然而,一个多月前,清明的前奏便已悄然奏响,坟山间鞭炮声此起彼伏。据说,新坟不能等到清明当天祭扫,需要提前进行。</p><p class="ql-block"> 海口的墓地也颇具特色,整片山峦都被坟墓覆盖,坟头仅有一个小巧的土包,一个家族的墓地整齐地聚集在一起,还围上了围墙,远远望去,恰似一笼笼馒头。</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清晨,人们背着鞭炮、烟花、锄头、簸箕、柴刀,如潮水般涌向墓地,鞭炮声随即炸响,连绵不绝。墓地周围人潮涌动,有人放鞭炮,有人挖土,有人堆土,有人砍树枝,还有人祭拜,有人给每个坟头盖块白布头……场面热闹非凡。亲人们相聚于此,缅怀先祖,扫墓踏青,亲情在空气中升腾。</p><p class="ql-block"> 从上午开始,墓地便鞭炮烟花不断,一波接一波,直到中午才渐渐停歇,想必此时人们都回家聚餐去了,连镇上好多门面都关门歇业,回去过节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周代便已有记载,与春耕礼仪紧密相连。古人会在这一时节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这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基因。“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这句诗表明,南宋时期清明扫墓早已成为一种传统。</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的仪式承载着对祖先的感恩与缅怀,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或许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小时候,清明在我们家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人们既不祭祖,也不扫墓,直到在课本中读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才对清明节有了烟雨思亲的印象。近十年来,我们家乡才逐渐兴起清明扫墓之风,慢慢又重拾这一传统。</p><p class="ql-block"> 如今,清明节不仅是法定假日,更成为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祭扫、鲜花代纸钱等环保新风尚应运而生,但其核心精神——敬祖、感恩、惜春——始终未曾改变。</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自然规律、历史记忆与文化信仰交织的产物,从农耕文明的节气到人文精神的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与自然的永恒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千年的仪式,最终凝练成中国文化的生存智慧——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在春草蔓生的坟茔上,种出生生不息的希望。</p>